廖樂娟
【摘要】目的:探究慢性鼻竇炎患者實施鼻內窺鏡下手術治療中應用護理配合的效果。方法:隨機選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接收慢性鼻竇炎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依照患者入院日期單雙號分組,可分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行圍術期綜合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相關數據[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后視覺模擬疼痛(VAS)評分]、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以及護理前后生活質量(生理、社會、軀體、心理健康)評分。結果: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護理前,兩組生活質量各項指標評分比較無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生理、社會、軀體、心理健康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慢性鼻竇炎患者鼻內窺鏡下手術治療中應用優質的護理配合效果顯著,可提高手術效率,減輕疼痛,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改善生活質量,促進康復。
【關鍵詞】鼻內窺鏡;慢性鼻竇炎;手術護理配合;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7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5249(2021)14-0121-02
鼻竇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見的一類炎性疾病,可分急慢性兩類,且以慢性鼻竇炎多見,多發于年歲較小或年歲較高人群,以膿涕、嗅覺障礙、鼻塞等癥狀為主要表現,嚴重患者還可見精神抑郁、失眠、記憶力減退等全身癥狀,若未能及時診治,病癥加重,還將累及顱、眼、肺等組織部位,危及生命安全[1]。手術治療是慢性鼻竇炎患者首選治療方案,起效快,可快速治愈該病癥,且隨著醫學微創技術的發展,鼻內窺鏡逐漸應用于慢性鼻竇炎患者的手術治療之中,進一步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快捷性、精確性,但手術治療仍為侵入性操作,患者術后易見眶內血腫、紙樣板損傷等并發癥,還需輔以良好的護理干預[2]。本文選取慢性鼻竇炎患者100例,探究慢性鼻竇炎患者實施鼻內窺鏡下手術治療中應用護理配合的效果。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擇取本院接收慢性鼻竇炎患者100例(時間為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依照患者入院日期單雙號分組,可分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中男患者26例、女患者24例,年齡31~75(52.54±8.64)歲。觀察組中,男患者27例、女患者23例,年齡30~77(52.58±8.63)歲。兩組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均確診慢性鼻竇炎,符合診斷標準[3];患者臨床資料完整,無資料不全者;患者及家屬知情研究,并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重要臟器器質性病變患者;不符合手術指征患者[4];溝通障礙或認知障礙患者;合并精神類疾病患者。
1.2.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即給予患者術前常規教育、術后飲食指導、出院指導等。
觀察組行圍術期綜合護理,具體如下。(1)術前。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需結合患者文化水平,通過通俗易懂的方式為患者講解手術治療的必要性、手術方案、預期效果、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以及處理、護理干預重要性等信息,并指導患者做好術前的準備工作,如輸血、禁食;同時護理人員需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評估,如患者存在緊張、焦慮、擔憂等不良情緒,還需予以疏導,通過言語、行為等方式予以充分的鼓勵和支持,增強患者信心;此外,護理人員還需對患者手術進行評估,減少風險。(2)術中。手術開始前,護理人員需先行檢查手術使用的儀器和藥物,避免遺漏,且手術全程嚴格遵照無菌操作制度,配合醫師進行臺上、臺下的操作,如及時遞送手術物品、清潔患者軀體、建立靜脈通道、協助患者體位變換等;同時密切關注患者體征數據變化,若有異常,即刻通知醫師進行處理,并隨時檢查患者鼻腔的通氣狀況;術畢給予患者常規的抗感染治療。(3)術后。護理人員可進一步給予患者鼓勵和支持,消除其心中的不良情緒;同時,護理人員需耐心聆聽患者對自身狀況的表述,獲取相應的信息,如疼痛、并發癥等,隨后上報和處理患者發生的并發癥狀;需注意,麻醉清醒1~6 h內,患者不可攝入任何食物,6 h后可遵照少食多餐的原則給予流質或半流質的食物,并依照患者恢復狀況逐漸改善飲食;鼻腔填塞物是患者術后留存的物體之一,護理人員需密切關注該物體有無松動和脫落,同時觀察患者鼻腔內的出血量以及血液性狀,如有異常,即刻上報醫師處理,當鼻腔填塞物取出后,護理人員還需定期濕潤、清潔患者鼻腔,及時清除患者術腔內部的凝血塊與纖維滲出物質,以促進創口愈合。
1.3.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相關數據[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后視覺模擬疼痛(VAS)評分]。VAS總分10分,得分越高,患者疼痛越顯著[5]。
(2)比較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術后并發癥有眶內血腫、紙樣板損傷、視神經損傷、腦脊液鼻漏。
(3)比較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得分。采用自制生活治療調查問卷,含生理、社會、軀體、心理健康四項條目,每項條目總分均為100分,得分越高,患者生活質量越高。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6.0系統。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Fisher χ2檢驗,當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相關數據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VAS得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無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生理、社會、軀體、心理健康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討論
慢性鼻竇炎是臨床較為常見的一類炎癥,對患者身體健康影響較大,多需及時診治,以藥物或手術方案清除病變組織,恢復鼻腔及鼻竇的通氣功能,從而改善自身生活質量[6]。但藥物治療起效較慢,且效果易受患者自身因素影響,難以痊愈,故而臨床應用較為少見,更多慢性鼻竇炎患者還是首選手術方案治療自身疾病[7]。
與傳統手術方案相比,鼻內窺鏡手術治療可完全開放篩房,避免半盲目操作,能夠達到充分的引流,徹底清除病變組織的治療效果[8]。且鼻內窺鏡手術為微創術式,手術操作準確性高,其對患者機體的創傷更少,患者痛苦少,術后恢復更快[9]。但也因該術式操作難度的提升,其對術中的護理配合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10]。
常規護理干預模式對術中配合重視程度較低,多注重術前、術后患者的健康教育、飲食指導、康復指導等內容[11]。而綜合護理干預則兼顧術前、術中、術后三個階段,于術前給予健康教育、心理護理、術前準備等措施,增進患者對治療的認知,減少恐懼心理,提高配合度;于術中加強手術配合,密切關注患者體征變化,減少意外狀況的發生;于術后實施細致的康復指導、疼痛護理、并發癥預防與處理、出院指導等措施,促進患者的康復。此外,與常規護理模式相比,綜合護理干預還能夠實現患者“身”“心”兩方面的護理,最大程度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促進康復[12]。
本文中,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綜合護理干預可保障手術質量,減輕患者術后疼痛,促進其康復。觀察組術后并發癥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了綜合護理干預對患者術后并發癥的防控效果。且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凸顯綜合護理干預對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效果。
綜上所述,慢性鼻竇炎鼻內窺鏡下手術治療中應用優質的護理配合,效果顯著,可提高手術效率,減輕疼痛,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改善生活質量,促進康復,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黃靜.經鼻內鏡治療慢性鼻炎鼻竇炎術后的護理干預與康復指導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13):220-221.
[2] 巫榮輝,汪志堅.鼻內窺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臨床效果探討[J].上海醫藥,2020,41(8):25-26,50.
[3] 許少鳳.研究經鼻內鏡治療慢性鼻炎鼻竇炎術后的護理干預與康復指導的效果[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20,7(63):93,113.
[4] 萬英苗.綜合護理干預配合內窺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的臨床效果[J].中國實用醫藥,2019,14(1):146-147.
[5] 鐘康華.鼻內窺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8,24(24):94,123.
[6] 汪剛,何凌云.鼻內窺鏡手術治療慢性鼻-鼻竇炎臨床療效及影響因素分析[J].醫藥前沿,2018,8(16):198.
[7] 陳晴.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對慢性鼻竇炎鼻內窺鏡手術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8,31(1):126-128.
[8] 黃菊華.綜合性護理干預在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鼻內窺鏡手術圍手術期的應用[J].黑龍江醫藥科學,2019,42(1):64-65.
[9] 馬建華.鼻內窺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的效果觀察[J].中國民康醫學,2018,30(20):14-16.
[10] 胡麗雁.對接受鼻內窺鏡手術的慢性鼻竇炎患者進行針對性護理的效果評價[J].當代醫藥論叢,2019,17(3):250-251.
[11] 劉根云.內鏡下慢性鼻-鼻竇炎手術后綜合治療患者的心理護理及對患者疼痛情況的影響[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8,25(20):157.
[12] 張彩峰,汪成麗.鼻內窺鏡下治療慢性鼻竇炎手術護理配合效果觀察[J].檢驗醫學與臨床,2020,17(2):248-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