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茹 崔國巖
摘要:根據凌源市林業產業化發展現狀,分析了凌源市林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改進對策。
關鍵詞:凌源市;林業;產業化;現狀;對策
改革開放以來,凌源市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立市之本,堅持不懈的實施治山治水和荒山治理活動,開展了城鄉大造林工程、退耕還林工程、青山治理工程、500萬畝荒山造林工程等重點林業工程建設,尤其是在全市開展的以“兩杏一棗”為核心的千萬畝經濟林建設工程,更是直接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通過40余年的艱苦奮戰,全市林業用地面積達到303.7萬畝,有林面積259.6萬畝,立木蓄積346.6萬立方米,林業產值突破23億元,森林覆蓋率達到52.8%,凈增31.8個百分點,森林覆蓋率居遼西各縣之首,高出全國平均水平的30.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15.7%;高于朝陽市平均水平的15.2%,森林資源已發揮出巨大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初步形成了以道路林網、水系林網為主的綠色框架,以環城森林景觀為環繞、區域生態工程為保障的城鄉森林工程體系,實現了城區園林化、郊區森林化、森林生態化的目標,形成了山因水而青,水依山而遠的生態景觀。但是,由于林業產業化發展是一個多視角,多方位的發展模式,目前而言,凌源市林業產業化發展仍然存在一定問題。因此必須正視凌源市林業產業化發展的問題,并加以解決克服。
1.凌源市林業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1凌源市林業產業化發展特色基地不特
林產品質量好而量不多,只能當“樣品”、作擺設,評獎時能得獎,但形不成商品;有的林產品雖然面積大、數量多,但質量差、檔次低;不少基地基礎設施落后,管理水平低下,停留在傳統粗放經營的水平[1]。
1.2凌源市林業產業化發展龍頭企業不強
龍頭企業規模小,帶動力差,輻射能力不強,與基地生產、老百姓生產的關聯度太低。貨多時,龍頭企業不收購;貨少時,林農又不肯賣。關鍵是要提高龍頭企業與基地生產的關聯度。
1.3凌源市林業產業化發展科技支撐不力
科研經費普遍不足,連養人都困難,有的項目課題費只有三四千元,研究深入不下去。不少科研單位有好項目,但沒有資金,科技素質普遍較低,一項新技術很難推開。近年來,職業教育雖有所發展,但還很不夠。
1.4凌源市林業產業化發展信息流、物流、資金流“三流”不暢
“信息流不暢”,主要指供求信息不對稱。有產品的不知銷往何處;要貨的,不知“供”在何方。沒有完善的信息管理體系,“物流不暢”,表現在產品流通環節多、收費多、物流成本增加,搞綠色通道,不收過路費,但這只是權宜之計。
2.凌源市林業產業化發展的主要對策
2.1科學規劃,合理布局
“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主要指有的地方規劃不科學,布局也不盡合理。要講立地條件、講科學,布局一項產品要看是不是中心產區,區域化布局很重要,首先是市場需要,要選擇適合你所在地方生長的樹種、品種或動物種類,發揮當地的特色優勢。人無我有,人有我優,這里面大有潛力可挖[2]。
2.2建設高標準的示范基地
示范基地要實現產量高、效益好。林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三個條件是“大工程帶動,優勢產業形成,科技出奇制勝”。凌源市林業產業的發展靠要形成優勢產業。如蘋果、大扁杏、葡萄、花卉苗木業等產業發展要實現基地。
2.3強化凌源市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
發現并培育扶持一批龍頭企業,既要重視基地建設,更要重視并扶持龍頭企業的發展,使其做強做大,并通過體制創新,提高與農民生產的關聯度,否則,林業產業優勢就不可能形成。真正做到龍頭企業一頭連市場,一頭帶動基地建設,基地建設帶動千家萬戶發展,這個初衷不能改變,堅持不懈地抓。
2.4推進并重視凌源市科技興林
要對科技體制進行改革。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鼓勵技術承包、領辦企業、合股經營等,還系了“安全帶”(3年工資不減),但這只是小改小革。要對現有科技體制進行大改大革,從市林技推廣站到鄉鎮林業站,都要實施改革。
2.5搞活凌源市林業經營機制
在穩定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的基礎上,積極推進山地流轉機制。這兩句話不可偏廢,沒有家庭承包經營,就談不上流轉。穩定家庭承包經營,在這基礎上,按依法、規范、有序、自愿、合理的原則進行流轉[3]。
2.6改進服務手段提高服務水平
林業部門本身更新觀念、轉變作風、改進方法,還要適應供給側改革的新要求,積極幫助組織培育各類協會等中介組織、服務機構。建立合作社,統一生產標準、統一質量標準、統一標識包裝、統一品種、統一供應穴盤苗、統一技術培訓、統一按規程栽培,統一收購產品,分級包裝。
參考文獻:
[1]杜廣洲,白瑞興,李曉軍,等.凌源市林業產業現狀分析及對策[J].防護林科技,2008(2):62-63,80.
[2]宋志茹.凌源市林業產業化發展存在的主要瓶頸與克服策略[J/OL].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經濟管理[2020-11-26].
[3]劉賀祥.淺談凌源市林業發展的顯著成效[J].農業與技術,2018(4):20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