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珍
摘 要:本文嘗試從具體實例入手,初步探究如何做到將數學史知識融入高中數學教學中。
關鍵詞:高中 數學教學 數學史 措施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7.027
一、在基本概念處融入歷史知識,讓學生感知數學的奧妙
新課改要求教師在向學生初次介紹當堂課的基本概念時,應當巧妙地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本部分的數學史以文字或短視頻的形式播放給學生:一方面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了解課本中看似簡單的公式是怎樣一步一步被數學家推理出來的,了解數學家是怎樣將數學應用到生活中的,從而使學生對數學的神奇與奧妙感到驚嘆;另一方面,生動有趣的短視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進而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例如,在學習必修3算法部分時,可向學生介紹和秦九韶有關的數學史:古代著名數學家秦九韶在數學名著《數書九章》中結合自己所研究的數學問題全面、詳盡地對同余方程組的解法做出總結,在國際上這個定理被稱為中國剩余定理。當學生了解到秦九韶算法的發展歷程后,便能更加積極地投身于數學課堂中,真正成為學習上的“主人翁”。不難看出,在講解抽象的概念時,教師一定要將充滿趣味性和科學性的數學史融入其中,給學生吃下一劑“定心丸”,進而大幅度提升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二、做好以篩選優質歷史資料為核心的課前準備工作
對教師來說,在上課前做好充足的準備往往能夠大幅度提升課堂效率。分開來講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教師應當對數學史的教學內容做一個整體把握,由數學備課組統一命題,對與所學知識相關的數學史進行整體選擇和把握,結合自己在網上查閱到的資料和個人經歷,或者是通過平臺借鑒其他教師將數學史融入高中數學課堂中的優點,但絕不能照抄照搬,選擇出最重要的“大項目”來帶動各種細碎的“小項目”,最終通過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以短視頻、課件等形式呈現給學生,進而實現高中數學教學大綱的“同分異構”。
另一方面,教師應考慮到高中生的學習壓力,尤其是平行班的學生,教師若選擇不好數學史的素材,無疑是讓學生“難上加難”,增加了學生的負擔。除此之外,數學源于生活,生活體現出數學,教師應選擇貼合實際的、有實際效用的數學史知識傳授給學生。
例如,在學習數列求和的相關知識點時,教師可向學生介紹高斯的故事。某一天上課前,數學教師向全班布置了一道作業題,從數字1一直加到數字100等于多少,高斯很快就算出了答案,一開始,高斯的教師布特納并不相信高斯算出了正確答案,對高斯說道:“你一定把結果弄錯了,不要著急,回去再重新算一遍。”高斯毅然決然地回答道五千零五十,高斯是這樣算的:一加一百等于一百零一,二加九十九等于一百零一,由此不難想出,從數字一到數字一百有五十組類似的數字,所以五十乘以一百零一等于五千零五十。
三、在數學史的教學中發揚中國傳統文化
除此之外,教師在做篩選資料的工作時,還應考慮將我國傳統數學文化知識融入其中。現如今,大多數年輕人都不曾聽過中國的傳統數學文化,出現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在于當代青年接受的是更符合西方文化的教育,孩子們不曾了解到我們的“根”。因此,高中數學教學應當在數學史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實現“數學”“歷史”“文化”三者的有機融合。
綜上所述,將數學史潛移默化地滲透到高中數學課堂中對教師來說是刻不容緩的,它是大幅度提升課堂學習效率,讓學生走進數學世界、愛上數學文化的關鍵性步驟。與此同時,它還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而為祖國培養出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 段春林《淺談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史教育》,《學周刊》2020年第20期。
[2] 侯立偉《以知啟智,以史怡情——淺談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史的策略》,《數學教學通訊》202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