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喆楊 金雯
摘要:互聯網技術的興起與高速發展催生出了互聯網金融等新業態,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新生事物的產生往往會暴露很多問題,也會帶來一系列的風險,因此,現階段的主要目標則是探究出一套有效管理控制、防范互聯網金融行業的風險的方案。本文以阿里金融為例,并結合我國互聯網金融模式的發展狀況,剖析出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模式產生的問題以及導致的一系列風險的原因,提出有效的現實防范措施,以此來有效應對互聯網金融模式下的風險和挑戰。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模式;風險;防范;阿里金融
1.引言
從互聯網金融模式的起源來說,基本上都是來自于國外,但是相比國外而言,近幾年來我國互聯網金融產業異常活躍。據統計,2020年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資產總額為3605億元,同比增長6.78%,主營業務收入1868億元,利潤總額達236億元,近年來,在互聯網金融銷售收入、利潤總額方面,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規模整體上呈現上升趨勢。
互聯網金融出現以后,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生物科技、人工職能、區塊鏈等技術廣泛應用于金融系統搭建及優化,彌補了金融設施短板;基本金融服務的門檻大大降低,余額寶等互聯網理財產品的出現滿足低收入人群的財富積累需求,有效提升了金融服務效率及用戶體驗;國內市場活力被徹底激發,網貸、互聯網保險、互聯網消費金融等業態得到長足發展,金融監管體系也得到進一步完善。
在持續運營方面,宮曉林(2013)認為互聯網金融模式短時間內不會動搖傳統的經營模式和盈利方式,互聯網金融行業要想持續健康發展,各個互聯網金融企業就應該積極發揮創新精神,而且他們還應該加強系統安全建設,發揮主觀能動性從而吸引大量客戶。在研究風險方面,趙士昌(2021)認為互聯網金融中介的誕生就是為了幫助資金儲蓄的人和融資的人解決了個別風險問題,一般情況下,商業銀行所對應的融資模式和資本市場所對應的融資模式對互聯網金融中介對資金供求雙方實施融資和風險收益的匹配有著很出色的影響。Manuchehr Shahrokhi(2008)認為互聯網金融是繼傳統的金融中介和資本市場后的第三種金融模式,它的交易成本相比而言大大減少,信息透明度大大增加,業務處理的效率大大提升,互聯網金融的高質量高要求使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安全性與可靠性大大提高。
2.阿里金融發展模式面臨的風險
第一,資金風險。是指阿里巴巴集團的資金在循環流通的過程中,在各種無法預料或者無法控制的因素作用下,使它集團資金的實際收益小于預計收益,從而造成大量資金損失,進而造成企業運轉困難,甚至有破產倒閉的風險。
第二,信用風險。阿里金融雖然發展了很多年,但是依然不算特別成熟,更何況,它作為一項互聯網金融技術,本來也存在著自身的網絡安全問題,如果一旦出現密碼泄露、賬戶資金丟失等問題,更加會導致民眾對互聯網金融領域的不信任,從而對其產生信用危機。阿里金融屬于互聯網金融領域,其本身就存在著交易雙方對相關金融業務不了解,從而導致操作失誤的問題,或是金融業務遲遲不能辦理而導致金融信用風險問題。
第三,法律風險。阿里金融的法律風險主要發生在場外交易之中,它是指阿里金融由于簽訂的有關互聯網金融合約在法律范圍內發生無效性而導致該合約無法履行而產生的風險。
第四,市場風險。首先,阿里金融的便捷性和優惠性,投資者將大量存款存入其中,它就可以發放更多的貸款,從而與更多的存款者或投資者進行交易,這將帶來更大的利率風險。其次,由于阿里金融行業缺乏有效的監管體系,所以容易造成資金的挪用問題,一旦資金鏈條斷裂,將會引發無法進行互聯網支付的情況。
3.互聯網金融的風險防范措施
第一、從阿里金融方面來看的風險防范措施:
(1)構建全面監管體系。事前,建立嚴格的、全方面的審批互聯網金融機構,以此來起到防范作用,預防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產生;事中,加強對阿里金融業務的日常化管理;事后,對已經因違規操作等原因導致其破產倒閉的阿里金融行業的項目做強制市場退出處理。
(2)健全安全保障體系。加大對互聯網物理安全措施的投入,規范互聯網技術標準,加強對大數據的管理,不斷提高互聯網信息技術,增強計算機系統的防病毒與防攻擊能力。
(3)完善阿里金融的制度體系。對現有規定中不適合阿里金融行業發展的部分予以修改,制定出相關制度規則,以確保能從本質上維護阿里金融消費者的,完善阿里金融行業的規章制度,加快個人及企業的權益保護。
第二、從互聯網金融行業來看的風險防范措施:
(1)大力加強對普通民眾的互聯網金融知識的宣傳,努力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加強互聯網金融知識的普及以及宣傳教育,各管理部門應該加強推進互聯網金融知識普及的宣傳力度,并且將互聯網金融風險防范的工作制度化、常態化,向社會廣泛普及互聯網金融知識,讓公眾增強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的能力。
(2)完善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相關法律法規,盡快制定互聯網金融的技術標準和業務規范標準。首先,是加強全國征信信息系統在互聯網金融平臺上的應用。然后就是加強互聯網金融平臺信用信息采集。最后是建立統一的互聯網金融信息披露平臺,促進互聯網金融市場健康良性發展。
(3)建立自律機制,增強互聯網金融信息透明度。必須建立互聯網金融自律機制,例如成立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以此讓行業內部互相監督,從而有效防范信息不對稱而帶來的互聯網金融風險。
參考文獻:
[1] 張行.互聯網金融:模式、風險及其防范[J].金融理論與教學,2014(04):14-16.
[2]劉英,羅明雄.互聯網金融模式及風險監管思考[J].中國市場,2013(11):34-35.
[3]羅明雄,唐穎,劉勇.互聯網金融[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3.
[4]趙海艷.淺論互聯網金融發展所面臨的風險及防范[J].現代經濟信息中國市場,2017(14):26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