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
摘要:隨著金稅三期工程的推進和進一步完善,互聯網及人工智能AI技術的快速發展,財務機器人的出現及廣泛運用等,新形勢下社會和企業對高校培養的財務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探討了基于新形勢下應用型高等本科院校培養復合型財稅人才進行涉稅課程建設相關思考,提出課程建設改革的相關建議和舉措。
關鍵詞:金稅三期;涉稅課程;課程建設
一、研究背景
金稅三期工程的開展和推進提高了涉稅信息采集和運用的效率,宣告了大數據智能時代的到來。2018年金三系統再次升級,覆蓋全國,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與其他政府部門、銀行網絡互聯,增值稅發票管理新系統上線,進一步推進電子發票的運用和管理。從2021年1月起,國家稅務總局開始推行在新辦納稅人中實行增值稅專用發票電子化相關工作,這再一次提升了我國稅收大數據運用水平,使稅收征管從經驗管理轉變為大數據分析管理。金稅三期的大數據分析,可以對企業的三流——資金流、發票流、合同流等進行跟蹤。金稅三期的實施使得企業違規備查的風險水平提高,存在偷漏稅的企業,一定會成為稅務預警稽查的對象。在新的納稅征管環境下,企業必須提高涉稅事項處理能力、加強內部管理、實現業財融合、防范稅務風險。
從近幾年企業招聘信息來看,企業原來招聘的多半是“稅務專員”、“辦稅員”、“納稅會計”等基礎操作性崗位,現在,我們看到的更多是 “稅收籌劃主管”、“稅務經理”、“稅務師”等職位,招聘層次越來越高,相關的崗位需求日漸旺盛。根據中國注冊稅務師協會公布的2020年報考稅務師人數的數據來看,近5年報名人數從17萬上升到64萬,從這一數據也可以看出社會和企業對涉稅人才需求的重視和轉變。特別是國家稅務總局聯合21部門簽署合作備忘錄,聯合懲戒稅收違法失信行為。這更讓企業注重控制“稅務風險”,而其關鍵因素就是涉稅人才及其素質和執業水平。稅收風險的防范成為了當前企業面臨的新形勢和高校培養財稅人才的新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財稅人員要不斷學習提升技能,積極轉型,實現業財融合。
應用型本科院校如何結合當前社會新形勢,企業新需求對會計專業的財稅類相關課程比如《稅法》、《稅務會計》、《稅務代理》、《稅收籌劃》等課程進行重構和整合,推進課程建設及改革,是否應根據當前新形勢引入新的涉稅課程,比如《納稅評估》、《稅收風險防范》等,這些都是開設財會專業的應用型本科院校需要考慮和實踐的。
二、應用型高校涉稅課程開展現狀
目前,大部分開設財會專業的應用型本科院校通常設置的涉稅課程有:《稅法》、《稅務會計》、《稅務代理》以及《稅收籌劃》等涉及稅務知識的專業基礎或者核心課程,課程開設目標是培養具備稅務理論專業知識和實務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財會人員。
1.傳統課堂教學不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求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單一無法激發學生對涉稅業務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多采用傳統的課堂講授式教學模式,且多門涉稅課程如《稅法》、《稅務代理》、《稅收籌劃》的教授內容存在很大的交叉和重復。理論知識的反復講授會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也無法掌握涉稅事項的實務操作能力,教學效果差強人意。
2.教材更新滯后性影響稅務會計方向課程教學
近兩年,我國稅制改革十分頻繁。比如增值稅,稅率在兩年內連續兩次調整,每年根據國家對經濟宏觀、微觀的調控不斷出臺相關涉稅政策,高校教材基本無法趕上最新政策變化的進度,教師上課雖然也會更新補充,但是缺乏系統性和持續性,效果依然不明顯。
3.實踐教學資源匱乏無法滿足教學需求
由于受課時、實訓平臺和實驗室條件所限,稅務會計相關實踐教學軟件較少目前我們并未開設稅務會計方向的實訓課程,缺乏系統的實際操作教學環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容易受到影響。再加上沒有校外實訓,不能與企業、稅務機關多方面實體操作接觸,對學生影響也較大。
4.課程考核難以全面考量學生財稅綜合能力
傳統的教學方法下,課程考核主要參考平時成績和期末卷面考核成績,而平時成績更多考察的是學生的出勤、作業等,雖然偶爾會加入部分翻轉課堂考核的內容,小組作業展示等內容,但大部分情況下也流于形式,無法真正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期末考試仍以計算分析為主。這種課程考核方式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知識體系,學生更傾向于針對教材的理論內容進行復習和練習,從而提高期末考試成績。這樣的考核方式不科學同時也不合理,不能考察學生綜合的財稅能力,脫離企業實際情況。
三、新形式下高校涉稅課程建設思考及建議
1.引入或增設《納稅評估》或《涉稅風險評估及管控》等新課程
目前,大部分應用型高校開設的涉稅課程均是站在企業的角度,培養掌握專業稅務知識,會熟練進行納稅申報繳納操作,能進行稅收籌劃的財稅人才,但在當前的新形勢下這一培養目標是遠遠不夠的,在大數據信息化、智能稅務新形勢下企業面臨的稅收環境變得更加嚴峻,對稅收風險的評估和管控成為企業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但由于政策的更新,納稅人對政策的學習和掌握不夠充分,財務人員自身的專業素質層次不齊等情況有可能使得企業面臨一系列的稅收風險,由此帶來損失。基于這一背景的考慮,建議高校可以開設和納稅評估或者涉稅風險評估有關的一系列課程服務企業,既能實現合法合規納稅,也能幫助企業提前識別和規避涉稅風險。
納稅評估是稅務機關,對納稅人(企業)的納稅情況進行評估和判斷,運用科學的評估方法,對納稅人(扣繳義務人)納稅申報的真實性、準確性進行分析,發現問題進行調查核實,進行稅收征管的一種具體行為。建議增加該門課程,讓同學們換一個角度站在稅務機關的角度去審視企業賬務處理、涉稅事項處理的全流程,這樣可以改變同學們的視角和思考方式,再結合新穎的課程教授模式,進比如情景演繹、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企業(稅務局)行業專家分享等課程建設改革方式,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樂趣,提升教學效果。
2.加強涉稅課程課程建設及改革
大部分高校目前開設的涉稅課程主要是《稅法》、《稅務會計》、《稅務代理》以及《稅收籌劃》,開設課程相對獨立并且通常分屬不同學期。上述四門課程重復內容較多但又各有側重,建議高校根據各自人才培養方案進行重構和整合,比如《稅務會計》和《稅務代理》課程可以進行整合,該門課程以培養學生實操能力為主,增加實訓軟件或實訓平臺的使用,可以引入稅務技能大賽,通過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的方式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和趣味性,避免學生反復學習同樣的內容降低學習興趣,同時加強理論和實踐的聯系,對學生今后走上工作崗位奠定堅實基礎,實現應用型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
3.加大資金投入進行涉稅實訓平臺建設
隨著金稅三期平臺的進一步完善,金稅四期平臺的構建也已提上日程,培養應用型財稅人才的應用型高校應隨時關注國家政策變動,社會和企業對人才培養需求的變化,加大資金投入積極搭建引入最新的涉稅實訓平臺,讓學生處于行業前沿,不與社會和企業脫節。
4.加強教材和師資隊伍建設
稅收相關法律政策變化較快,現行教材的出版需要一系列繁瑣的流程,導致高校教材滯后常常無法滿足教學需求,同時面臨著互聯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進步和發展,智能稅務時代的來臨,高校教師自身的知識結構、專業素養也面臨挑戰。針對教材建設和改革,筆者建議高校教師要不斷學習最新的政策內容,結合網絡信息的有點,積極開發緊扣政策,與時俱進的學習內容,收集最新的案例資料。同時教師自身要不斷學習充電,了解行業、學科領域的最新動態,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
參考文獻:
[1]蘇鈺雅.“互聯網”環境下《稅務會計》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D].財會學習,2019.
[2]張慧俊.論大數據時代下企業財務環境的變化及應對[D].[1]山東裕升置業有限公司, 2020.
[3]周心潔.稅制改革背景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稅務會計》課程教學模式探究[D].納稅, 2019.
[4]劉靜嫻.稅務機關稅收征管內部控制研究[D].河南財經政法大學,2016.
[5]高志清.大數據時代及金稅三期下財務人員的轉型思考[D].納稅,2019.
[6]謝衛.“金稅三期”背景下企業稅務風險管理研究[D]. 株洲佳盛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2018.
[7]白靜.稅務人才職業前景分析[D].科技經濟導刊, 2019.
[8]趙靜.納稅評估在稅收管理中的應用研究[D].山東大學,2012.
[9]郭智勇.基于納稅人需求導向的納稅服務水平提升研究[D].華僑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