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麥中后期出現的異?,F象會對其產量造成嚴重影響。該文總結了河北省小麥中后期經常出現的一些異?,F象,對其癥狀及形成原因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除草劑藥害或使用不當是造成小麥苗黃的主要原因;旗葉干黃尖是強光照射、水分缺失或感染病害造成的,除草劑藥害、晚霜凍害和土壤熟化程度低造成抽穗困難;死苗與病害、劣質肥害及盲目用藥有關;栽培管理措施不當和病蟲害易造成小穗敗育;小麥白穗與病蟲害及氣候條件有關。針對小麥苗黃、旗葉干黃尖、抽穗困難、死苗、小穗敗育、白穗等異?,F象,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措施,旨在為河北省小麥安全生產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麥;藥害;病蟲害;對策
中圖分類號 S512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16-0039-03
Abnormal Phenomena and Countermeasures of Wheat in Middle and Late Stage in Hebei Province
SUN Mingq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 of Shijiazhuang, Shijiazhuang 050051, China)
Abstract: The abnormal phenomenon in the middle and late stage of wheat has a serious impact on its yield. The author summarized and sorted out some abnormal phenomena in the middle and late stage of wheat in Hebei Province, and analyzed their symptoms and causes: herbicide damage or improper use is the main cause of wheat seedling yellowing;the yellow tip of flag leaf stem is caused by strong light, water deficiency or disease infection;herbicide damage, late frost damage and low degree of soil ripening make heading difficult; the dead seedling is related to disease, poor quality fertilizer and blind use of medicine; improper varieties and cultivation management measures and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are easy to cause spikelet abortion;the white spike of wheat is related to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According to the abnormal phenomena of wheat seedling yellow, flag leaf yellow tip, poor heading, dead seedling, spikelet abortion, white spike and so on,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provide guarantee for wheat safety production in Hebei Province.
Key words: Wheat; Drug pests;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Countermeasure
小麥在河北省種植歷史悠久,是河北省第二大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在220萬hm2左右,種植面積和產量均位居全國前列[1-3]。小麥作為河北省第一大口糧作物,其不僅涉及糧食安全問題,而且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以及農民受益[4-6]。近年來,河北省小麥產量雖然連年喜獲豐產,但是由于河北省水資源匱乏,極端天氣時有發生,病蟲草害威脅以及不科學使用農藥、肥料等問題,小麥生產過程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7-10]。為此,本文總結了近年來小麥中后期經常出現的苗黃、旗葉干黃尖、抽穗困難、死苗、小穗敗育、白穗等異?,F象,分析了出現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措施,旨在為河北省的小麥安全生產提供參考。
1 黃苗
1.1 癥狀及形成的原因 除草劑藥害或使用不當是造成小麥苗黃的主要原因[11-12]。冬后噴施除治節節麥、雀麥、野燕麥等禾本科雜草的除草劑(磺酰脲類氟唑磺隆和甲基二磺?。?,磺酰胺類啶磺草胺,芳氧苯氧基丙酸酯類炔草酯、精惡唑禾草靈等使用量過大,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黃苗。甲基二磺隆是藥害較重的除草劑,優質麥上應嚴禁使用,同時避免春季施藥,春季即使嚴格按照說明書使用,也會造成輕度黃苗和株高受抑制。
1.2 對策 化學除草要以田間雜草種類確定除草劑品種。施藥前應仔細閱讀說明書,嚴格按操作要求適期適量足水用藥,不重噴漏噴,不盲目摻混用藥,防止降低藥效或出現藥害。發生藥害后,有解藥的及時噴施解藥,無解藥的可通過追肥、灌水或噴施葉面肥、生長調節劑來緩解癥狀。多數防治禾本科雜草的除草劑在春季施藥都會產生藥害,沒有進行秋季施藥的地塊是否需春季施藥,要看具體情況,原則上藥害草害取其輕。
2 旗葉干黃尖
2.1 癥狀及形成的原因
2.1.1 光照過強 光照過強時,有些小麥品種光合作用過強,產生的化學能(活性氧)物質過剩,會破壞光合系統繼而出現干尖葉現象,這種干尖現象比較普遍。
2.1.2 水分缺失 土壤過于沙質、澆水不及時或者鹽堿地小麥水分無法正常吸收時,上部葉片蒸騰過大而根系供水不足造成干旱迫脅時,植株會啟動自我保護機制,先從整片葉片葉面積較小的葉尖部位開始細胞脫水出現干尖,從而保證旗葉下部葉面積較大的部分正常生理活動,就出現了缺水性干尖。這種干尖出現時下部葉片干黃更嚴重,還會伴有葉片卷曲現象。
2.1.3 病害 小麥感染黃矮病后病株會旗葉干黃尖,這種植株多出現在田邊地頭,干黃尖程度較大或整個旗葉、數片葉發黃,且植株明顯矮化;小麥感染根腐病、莖基腐病或紋枯病后,田間也會出現旗葉干黃尖。
2.1.4 其他 另外,有些品種因品種特性,抽穗前后遇到晝夜溫差較大的天氣或種植了對溫度很敏感的品種,施用劣質肥料,未科學使用農藥等也可引起旗葉干黃尖。
2.2 對策 一般情況下的旗葉干黃尖不會對產量有明顯的影響,光照過強和水分缺失造成旗葉干黃尖,及時澆水或噴灌即可。病害造成的旗葉干黃尖會嚴重影響小麥產量,需及時防治小麥黃矮病、紋枯病及根腐病,一是選擇抗耐病品種;二是用選用苯醚甲環唑或戊唑醇種衣劑拌種;三是及時防治蚜蟲,防止黃矮病傳播;四是科學使用農藥、肥料,控制氮肥用量、增施鉀肥。
3 抽穗困難
3.1 癥狀及形成的原因
3.1.1 除草劑藥害 春季防除闊葉草,噴施2,4-D、2甲4氯、氯氟吡氧乙酸過晚或用量過大,均可造成抽穗時麥穗彎曲不易從旗葉抽出,呈“鶴首狀”,嚴重時麥穗扭曲畸形,結實減少甚至不結實。
3.1.2 晚霜凍害 小麥返青后進入快速生長時期,抗寒性降低,在拔節至孕穗期,當遇到連續的降溫、降雨天氣(溫度長時間低于5℃),幼穗無法正常分化,造成抽穗困難或無法正常抽穗。
3.1.3 土壤熟化程度低 起過土質地較粘重的生土地因耕性不良、通透性差、有機質含量低,植株生長矮弱、分蘗稀少,抽穗延遲或抽穗時旗葉扭曲導致抽穗困難。
3.2 對策 小麥拔節后不宜再用2,4-D、2甲4氯、氯氟吡氧乙酸或含這些藥劑的復配制劑化學除草;起過土的生土地應結合深松或深翻,秸稈還田、增施磷肥及有機肥,培肥地力,連續3~5年即可基本改善土壤質量;未抽穗比例不足30%,可以噴施磷酸二氫鉀+蕓苔素+硼肥進行緩解,促進小麥生長,提高已抽穗小麥的粒重,讓損失降到最低;如果田間基本上都呈現不抽穗,應盡快毀種,改種春季作物,將損失降到最低。
4 局部或成片死苗
4.1 癥狀及形成的原因 抽穗前后至成熟前出現死莖、死株或成片死苗,與病害、劣質肥害及盲目用藥有關。根腐病可導致死苗,但范圍較小,有時僅1個莖稈或1~2株小麥死亡,也可見多株死苗;全蝕病導致的死苗范圍較大,嚴重的可成片死苗;追施含有害物質的化肥,不僅影響分蘗成穗,也會造成施肥后至花期死苗。
4.2 對策 田間出現點片死苗多與病害有關,全田死苗且均勻分布則有可能是劣質肥害,出現條帶狀或“之”字狀死苗,則與藥害有關。防治小麥根腐、全蝕病,應做好殺菌劑種子處理及起身期病害的防治;出現了劣質肥害,多數情況下灌大水稀釋有害物質,可使癥狀得到緩解;農藥在使用過程中要嚴格按照說明書要求操作,不要盲目摻混用藥或隨意加大用藥量。一旦發生藥害,參照苗黃藥害對策。
5 小穗敗育
5.1 癥狀及形成的原因
5.1.1 品種及栽培管理措施 大多數小麥品種基部1~3小穗都會發生敗育,易受溫度、光照和營養條件等環境因素的影響[13]。種植密度過大,春季追肥澆水過早使田間郁蔽、小的麥穗過多,常使株高較低麥穗基部敗育小穗增多。
5.1.2 病蟲害 較早重感染紋枯病的植株會出現敗育小穗,這種敗育小穗一般出現在麥穗頂端,使麥穗看上去粗短、長度不及正常的1/2。重感蚜蟲、白粉病、銹病等也可使小穗敗育,這種敗育主要是籽粒灌漿受到影響,且有可能致麥穗上全部小穗無粒。
5.1.3 晚霜凍害 晚霜凍害可將小穗凍死,使小穗敗育,此情況多出現在發育進程較早的麥區或晚霜凍害來的較遲。
5.2 對策 防止因田間郁蔽造成敗育小穗增多,應首先選株型緊湊、葉片短小的耐密品種,同時注意合理密植;正常麥田應避免返青至起身初期追肥澆水,控制無效分蘗和無效麥穗數量;防止因紋枯病導致的小穗敗育,應首選抗紋枯病品種,并做好殺菌劑種子處理及起身期對紋枯病防治;因晚霜凍致小穗敗育后,應加強水肥管理及病蟲害防治,防止植株早衰,力爭通過提高粒重來降低產量損失;后期做好蚜蟲、吸漿蟲、白粉病、銹病等防治,也是預防小穗敗育的必要舉措。
6 白穗(枯穗)
6.1 癥狀及形成的原因 造成小麥白穗的原因與病蟲害及氣候條件有關[14-16]。莖基腐病、赤霉病、根腐病、紋枯病、全蝕病、麥稈蠅、螻蛄及金針蟲等均可造成白穗;氣候條件造成白穗的原因主要是干熱風。
6.1.1 病害 莖基腐病造成的白穗在田間分散發生,病株易于拔起,拔起時通常從莖基部折斷,病株典型特征是莖稈基部呈暗褐色,葉鞘表面紫紅色,莖節變色腐爛,嚴重時癥狀表現可達穗下莖節,剖開麥稈可見莖稈內部布滿白色棉絮狀菌絲層;小麥感染赤霉病后在田間形成半截白穗,病株典型特征是氣候潮濕時,病穗穎片合縫處或小穗基部產生粉紅色霉層,隨著病情發展,麥穗上部出現枯死癥狀,花期遇雨及灌漿期連陰雨是赤霉病重發的誘因;根腐病造成的白穗在田間表現為點發性的叢簇狀或小片枯死,病株典型特征是小麥莖稈基部、根及分蘗節等受害部呈紅褐色,后組織逐漸壞死,至根系腐朽,植株易連根拔起,根系少且短,一般小麥生育后期高溫多雨,病害易發生;紋枯病造成的白穗在田間呈零星分布,多是單株發病,為害嚴重的整個植株呈枯白狀,病株典型特征是莖基部葉鞘上有梭形或橢圓形云紋狀褐色病斑,當病斑侵莖超過小麥莖稈周長3/4以上時,造成莖壁失水壞死,最后病株因養分、水分供不應求而枯死;全蝕病造成的白穗在田間表現為成簇或點片狀,病株典型特征是根部變黑,易于拔起,在莖基部表面及葉鞘內布滿緊密交織的黑褐色菌絲層,呈黑腳狀。
6.1.2 蟲害 麥稈蠅可咬斷葉鞘內莖稈而使被咬斷處以上組織死亡,形成白穗。金針蟲、螻蛄對植株基部為害也可使被害部位以上死亡而出現白穗。
6.1.3 干熱風 干熱風是一種高溫、低濕并伴有一定風力的農業災害性天氣之一,風速在3m/s以上,氣溫在30℃以上,相對濕度低于30%。在小麥灌漿期如遇干熱風,植株蒸發量大,體內水分失衡,影響光合作用,小麥莖稈青枯,籽粒灌漿受到抑制或不能灌漿,千粒重下降,麥粒干癟,造成小麥提早枯熟,形成枯白穗。
6.2 對策 防止小麥白穗(枯穗),一是選用抗逆性強的小麥品種,增施有機肥和磷肥,控制氮肥用量,實時澆好灌漿水,提高小麥對不良天氣的抵抗能力;二是用殺蟲劑做好土壤處理和種子包衣,防治地下害蟲;三是用殺菌劑做好種子包衣,返青至起身期施藥,防治莖基腐病、根腐病、紋枯病及全蝕病;四是開花期遇陰雨天氣,及時噴施烯唑醇、戊唑醇等藥劑防治赤霉病;五是有麥稈蠅為害地塊及時噴施殺蟲劑治蟲。
參考文獻
[1]李月華,楊利華.河北省冬小麥高產節水節肥栽培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17.
[2]楊永明,李憲松,宗義湘.河北省小麥生產變動及區域布局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3(10):8-9.
[3]趙稷偉,王錫平,杜汛雨,等.河北省冬小麥生產空間格局及其控制因素[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6,24(12):1683-1692.
[4]何中虎,莊巧生,程順和,等.中國小麥產業發展與科技進步[J].農學學報,2018(1):99-106.
[5]郝曉燕,張益,韓一軍.中國小麥生產布局演化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8(8):40-48.
[6]王亞楠,馮立輝,李明遠,等.河北省小麥產業發展現狀及未來展望[J].河北農業科學,2020,24(2):1-4,21.
[7]李文體,劉向華,馮謙誠.河北省地下水超采區劃分及超采狀況分析研究[J].水資源保護,2001,66(4):27-30.
[8]孫宏勇,劉小京,邵立威,等.不同種植模式對河北低平原區域地下水平衡和水分經濟利用效率等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4,30(32):214-220.
[9]裴宏偉,孫宏勇,沈彥俊,等.不同灌溉處理下冬小麥水平衡與灌溉增產效率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1,19(5):1054-1059.
[10]孫明清,李月華,張廣輝,等.冀中南冬小麥“一水千斤”栽培模式理論與技術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7,33(29):7-12.
[11]唐建明,王勇,方雅琴.小麥田常用除草劑藥害及其規避措施[J].雜草科學,2009(04):68-71.
[12]桑琳,云慧,程峰,等.麥田除草劑藥害調查診斷與預防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11,17(05):96-98.
[13]鄒東月.春小麥有效小穗與無效小穗數調查分析[J].小麥研究,2012,33(1):23-28.
[14]馮小軍,郭海鵬,賀亞紅,等.小麥莖基腐病田間化學防治研究[J].西北農業學報,2019,28(9):1515-1521.
[15]王燕.小麥枯白穗癥狀的鑒別與原因分析[J].中國植保導刊,2004,24(12):38-39.
[16]紀莉景,栗秋生,王亞嬌,等.引起河北省小麥枯白穗癥狀的病害種類及其分布調查[J].中國農技推廣,2017,33(9):66-69.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