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樹杰
山西工商學院,山西 太原 030062
武術是一項中國特色濃郁的傳統體育項目,在強身健體、修身養性的同時還承載著中華民族文化的弘揚和傳承重任。隨著時代變遷,由冷兵器發展為熱兵器時代,武術的社會價值逐漸降低,但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瑰寶自然不容忽視。近些年,社會上顯現出一批“武術大師”將武術推至輿論的風口。加之一些社會比武事件,更多的人對武術的技擊能力產生了質疑。隨著國家對武術等傳統項目的復興行為和國際化的手段,武術的文化內涵逐漸被挖掘,而武術的本質“武技”則出現了缺失。
現如今我國高校所開展的武術課程主要包括1957年創編初級三路長拳、1956年創編的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等初級武術套路。而且在教學形式上與健美操類的運動相似:示范——講解——練習——指導——糾錯。傳統單一的教學方式不能適應現代大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接受能力。從武術課程的教學到期末考核,學生接受的都是武術外在的套路表現形式,教學使用的是示范和講解,而學生則一味地模仿和練習,致使學生感覺武術過于難學,而且枯燥無味。隨著課程的開展,學習內容的增加這種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逐漸將現代大學生學習武術的熱情磨完澆滅。經過走訪調查在校大學生,研究發現有一部分學生武術認識存在很大的片面性,部分選修太極拳和健身氣功類的課程時,并不認為是在學習武術,而是單純地認為這是在學習太極拳。所以說,當前高校武術課程的開展,對武術的傳播存在局限化,對武術的傳承存在缺失性,換而言之,高校武術課程的開展方式是不健康的。
眾所周知,無論是武術的起源還是“武”字的講解,武術的本質都是打斗,盡管“武”字被解釋為“止戈為武”,但是依舊難以掩蓋武術的本質就是搏擊之術,或者被稱為格斗術。
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武術的發展,武術的“武”被劃分為兩個部分:武技和武藝。武藝,在這里可以被解釋為武術的基本動作以及運動形式,譬如武術基本功中的手形(掌、拳、勾等)、步型(弓步、馬步、仆步、虛步、歇步等)、手法(沖拳、架拳、推掌、亮掌等)、腿法(彈腿、蹬腳、踹腿等)以及武術的演練形式。武技是武術的技擊方法,其中包括徒手技擊方法(踢、打、摔、拿、閃、展、騰、挪)和器械技擊方法(劈、刺、擊、砍、掃等)。武術就是利用簡單的運動形式、合理的方式將力量施加于對方身上,或者防止對方的力量施加于自己的身上。
武術的“文”是以武術為載體,對武術的技術動作以及內在的武術思想進行總結,對武術的傳承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武術的“文”同樣可以分為兩部分:武“理”和“武理”。武“理”是指在武術練習過程中武術動作的名稱、動作路線、動作軌跡等基本武術理論?!拔淅怼眲t是武術文化以及武術運動所蘊含和折射出來的哲學,例如,李小龍先生所提出的“水的理論”:水既是世界上最柔軟也可以擊穿世界上最堅硬的東西;太極拳中的陰陽理論;形意拳中的五行拳“劈崩鉆炮橫”以及八卦掌中的八卦原理。武術“文”的含義和解釋都是以武術為載體,進而對武術的本身進行記載和闡述。對于武術的傳播和傳承武術的“文”起到的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言傳身教的時代,“文”更好地將武術的理論、體悟、精髓記載于冊而供后人翻閱學習,
武德是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寶藏。武德是練習武術的人都應遵守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要求。儒家學派將“仁、義、禮、信、勇”作為武德的主要內容,其中四項內容都是形容對別人的態度,總體而言都是對自身的要求。所以說武德不光是對習武之人的行為進行規范,更多的是對待他人的行為和態度。武德也可以被分為兩部分:德與禮。“德”重點是要求習武之人在為人處世方面對自己的要求:“尊重師長,恪守孝道,扶危濟貧,謙虛謹慎,虛心請教,善待他人”“禮”是指練習武術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以及見面的禮數,有師徒之間的跪拜禮和鞠躬禮、有同輩之間的抱拳禮。其中抱拳禮是武術中特有的禮節行為。抱拳禮,左手掌右手拳,左掌大拇指屈指表示謙虛、不自大,右手拳表示勇猛。左掌掩右拳表示“武不犯禁”,同時還有五湖四海皆兄弟的含義。而現代的含義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武術,因技擊而生、以文字記載而傳承、因武德而升華??v觀歷史,習武之人不計其數,卻被分而記之:一介武夫、莽人、綠林好漢、梁山好漢、武俠、英雄等等。原因何在?首先,習武練功是這些人的共同特點。經過對眾多習武之人的經歷與成就進行研究將其分為上中下三等:下武精技,防侵害;中武入哲,安身心;上武得道,平天下。以此可以看出,習武之人進階的順序為“武——文——德”。三者以武為契機,逐漸發展為全面的、立體的個體。
有武有德而無文,即單純會練習武術動作或有個別絕招,只會生搬硬套,對其招式的原理以及變化不做了解,然而還心存正義,被社會道德所約束,此類人被稱為一介武夫或莽夫,人物典型有程咬金和“黑旋風”李逵。亦或無奈之下占據山頭劫富濟貧、除暴安良的綠林好漢和江湖義士。有武而無德無文,即通過學習些許武術,對其不知甚解并仗勢欺人或占山為王或打家劫舍之人,產生負面影響的習武之人。人物典型則是匪徒或賊人。有武有文而無德,即掌握一項武術技能并對其理解很透徹,但是卻以此為利器欺行霸市、稱霸一方。有武有文有德,是指從武技到武理再到武德全面修習,并融匯于一體,造福于民眾、保家衛國、堅守義信勇的特質,人物典型有岳飛、戚繼光、霍去病等愛國將領以及春秋戰國時期的俠客們。

圖1 武術的三維結構

圖2 習武者層次架構
綜上所述,“武——文——德”對于習武人來講:武為基礎、德為框架、文為點綴。
對于在校大學生而言,傳統武術的神秘以及深厚的歷史底蘊促使他們的學習欲望高漲。高校學生即懷著濃厚的好奇心理又懷著懷疑的態度進行學習。而高校是極具文化氣息的場所,對于傳統武術健康傳播極為有利。然而隨著社會中“大師們”一個個被KO,武術又被社會輿論推到風口浪尖上,導致在校大學生對武術的認識有片面性。在加之當前高校武術課程開設、開展以及考核方式的單一性和陳舊性,導致高校武術的傳播出現平面化和形式化。在高校文化氛圍的烘托下,中國傳統武術應該以立體化、健康化的文化意識形態融入其中,以正確的武術態度逐漸影響高校學生對武術文化的認知,使其真正了解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武術歷史的淵源,并吸引更多的學生對傳統武術進行探究、學習。
高校武術課程的開展應該將武術的立體性和全面性融入于課堂教學。首先,武術課程要展示出武術的本質“技擊”而不是將武術按照操化的形式進行模仿練習。盡管大部分高校開展的都是初級武術套路,但是其中的技擊性動作和含義在教學過程中要體現出來,武術中的掌拳勾、踢打摔的要點要體現出來,在武術課程中將武術套路的練習與實戰技法相結合,即打練結合。只有將“武”的本質在課堂上展現出來才能夠滿足學生對武術的好奇心和對武術的期望值,才能將其與其他“難美類項群”的項目區分開。其次,以武術的內涵“文”為點綴,將所學武術套路的拳種風格特點、拳種分類,以及武術套路中外在表現出來的運動方式、動作軌跡路線和武術自身的文化內涵、拳術中所蘊含的哲學道理。以此來展現出武術并非是單純的肢體活動,而是富含哲理的高雅藝術。以此為契機,吸引高校學生對傳統武術產生更加濃郁的興趣和學習動力。當前高校學生的學習方式多種多樣,不缺的就是信息收集渠道,而唯一缺的就是一個契機,對未知事物探索的契機。在教學過程中,以文武結合為契機,將學生的好奇心充分調動起來,提高學生在課堂上下的學習動力。再次,以武術的精髓“德”為提升。將武術的精髓通過武德體現出來,同時將高校武術課程的效果提升。眾所周知,任何一項體育項目的學習和練習都是辛苦和枯燥堆出來的,武術更是不例外。將堅忍不拔的精神意志融于武術教學中無疑是對高校學生非常好的鍛煉。武德,更是習武之人在學武練武過程中做人的關鍵。在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在學校內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高校學生的素質教育更是此項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高校是學生身份轉換的最后一次修煉的場所,必將立德樹人作為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將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充分體現了國家對道德教育的重視程度。而武德教育是傳統武術和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武德教育融入高校武術課程教學中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同時也是繼承和發揚武術文化的要求。經過調查發現,在部分高校武術課程中,教師與學生在上下課會相互行抱拳禮。但是其動作的標準則參差不齊。所以,高校武術課程中的武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武禮”的層面,而應該更多將武德教育融入武技的學習和武理的學習過程中。最后,將“武(武形、武技)——文(武“理”、武理)——德(武德、武禮)”三者有機融合,可以將武術更加全面、深入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既可以響應國家政策來復興中華傳統文化,又可以糾正武術在當代大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和認識。青年人是國家發展的主要棟梁,武術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代表,應與高校年輕人一同健康發展,實現文化自信。
高校武術課程的開展現狀顯示高校武術課程在開展過程中出現平面化和單一化,導致學生對武術的學習產生一定的偏差和缺失。體育化的武術課逐漸將武術向形式化、操化的課程發展,使其文化性和技擊性逐漸消退。武術課程維度的建構可以通過將武術的“文—武—德”三個方面合理的交匯貫通并融于課程教學中,使傳統武術的影響力潛移默化的植入學生心中,為復興中華傳統武術文化提供堅實的力量。高校武術課程的三維建構,需要在高校形成教學系統,在規定的學時內將按照“武—文—德”的順序,將內容安排由淺入深,在課程安排上加強承前啟后的連接性。在師資隊伍建設上提高教師隊伍的專業技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