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權威 張金龍 孫鈺凡 李逸豪
1.北京體育大學中國武術學院,北京 100084;
2.天津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天津 300350
武術是中華民族的四大國粹之一,是由中華民族的先祖在學生活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健身、護體、防敵、制勝的作用。太極拳作為武術的一個重要分支,融合了中國傳統中醫理論、傳統哲學思想和儒家、道家理念,注重意氣、形神合修,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是一種高層次的人體文化,非常符合現代人體學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對人類個體身心健康以及人類群體的和諧共處,有著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為了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國粹和提高青少年人體的健康水平,我國目前現在在各大高校內普遍開展有太極拳選修課程,有些高校還把太極拳列入必修課程。
由于太極拳流派眾多,各個流派的風格特點各有不同。為了方便廣大人群的練習和太極拳的傳播,1955年國家體委武術處組織專家研究,決定以流傳面和適應性最廣泛的楊式太極拳為基礎,以簡練明確、易學易練為原則,選擇主要內容進行編排,保留太極拳的傳統風格,突出太極的群眾性和健身性,創編了新中國第一部太極拳教材—《二十四式太極拳》。[1]
二十四式太極拳自創編以來已有60多年了,由于其動作柔和均勻,姿勢中正平穩,難度動作較少,所以廣受人們的青睞。但是各個層次專業練習太極拳的效果有所差異,其表現出來的學生理指標亦有差異,因此,本研究主要橫向比較非體育專業大學學生、武術(不含太極拳)專業大學學生和太極拳專業大學學生在練習二十四式太極拳過程中心率的變化特征,結合二十四式太極拳的特點和學生理理論進行分析,旨在揭示太極拳對人體學生理指標的影響,以及為非太極拳專業的人群在習練太極拳時提出合理的建議。
在北京體育大學中,隨機在武術學院、體育教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各選取40名學學生。且所選取的對象均已經完成了學校教學中24式太極拳的教學。研究對象的年齡整體在20-22歲,不同專項的男、女人數都相同。
在進行實驗前對所有被試者進行人口統計學變量分析,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處理數據的方法,結果最后顯示,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年齡、MBI都沒有顯著性差異。所以所有被試者在原則上都符合作為本實驗對象。在進行正式測試時,所有受試者前一天不能進行劇烈運動,不飲用酒精、咖啡等飲品。在測試過程中采用相同的場地和背景音樂,由于場地和儀器的限制,分四次完成,每次各組10位。為減少測試時的誤差,在進行測試時,測試者均為同一測試者。
采用芬蘭PolarS610心率表記錄武術學院、體育教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在習練24式太極拳時的心率變化。心率采樣間隔時間為5 s,采用紅外線連接裝置將記錄的心率導入計算機,并用Polar Precision Performance (SW 3.0)對心率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采用SPSS19.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數據以平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比較各組指標相關數據。以P<0.05為顯著性差異。

表1 受試者心率變化表
從圖1中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學院學學生在練習二十四式太極拳前的安靜心率明顯高于體育教育學院學學生和武術學院學學生,具體表現為馬克思主義學院>體育教育學院>武術學院。在練習整套二十四式太極拳過程中的平均心率,體育教育學院學學生明顯低于馬克思主義學院學學生和武術學院學學生,具體表現為武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體育教育學院學生。在整過練習過程中所檢測到的最高心率情況,體育教育學院學生明顯低于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生和武術學院學生,具體表現為武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體育教育學院學生。

圖1 受試者心率變化表
有氧運動與人體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有大量研究表明有氧運動對某些慢性疾病,如骨質疏松、肥胖癥等有治療和預防作用。[2]近些年,太極拳也被作為一種有氧運動而被廣泛的推廣,關于太極拳對于學生理指標的研究也逐漸增多。
心率是指單位時間內心臟搏動的次數,正常成年人安靜時的心率也有顯著的個體差異,平均在60—100次分左右次之間。有學者研究表明,中年男性(53.3+5.2歲)在24式太極拳運動中的平均心率為137.8次/min。[3]Lan等[4]研究表明,64~80歲老年女性練習太極拳時的平均心率為115+12次/min。徐文琪等[5]對全國武術比賽中的太極拳運動員進行研究發現,在太極拳訓練時,男性運動員的平均心率為130次/min,屬于中低強度運動。本研究馬克思主義學院完成一套24式太極拳的平均心率為105次/min,體育教育學院學生為99.5次/min,武術學院學生為106次/min。練習時的平均心率均低于以上中老年人的心率和專業太極拳運動員的心率,而且體育教育學院學生的心率低于馬克思主義學院和武術學院學生。究其原因,可能由于中老年人年齡較大,心肌收縮力較弱,每博輸出量較小,在進行低強度的運動時,為了滿足運動供血的需要,更多的是以增加心率為主。武術學院的運動員心力儲備較大,但由于是高水平練習者,所以難度動作和風格與普通練習者有所差異。在本研究中體育教育學院學生的心率低于馬克思主義學院和武術學院學生,可能與體育教育學院學生每天練習的內容和練習的規范性有關,據有關研究表明,[6]長拳整套動作的平均的工作強度相當于全速跑400~800m,說明武術整套運動是屬于無氧代謝和有氧代謝相混合的運動項目。因此,長期練習長拳類的體育教育學院學生的運動能力較強,而太極拳整套練習過程中是以有氧代謝為主,對體育教育學院學生達不到一定的刺激,心率上升的較低。還有一個原因是由于體育教育學院學生的動作規格標準與武術學院學生還是有所差異,出現動作不規范的情況較多。
研究普遍認為,經過系統的訓練后,安靜心率一般會偏低,心肌攝氧量較低,心臟處于良好的能量節省化狀態,心臟保持著良好的心力儲備。在本研究中,太極拳練習初始時的安靜心率表現為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生>體育教育學院學生>武術學院學生,體育教育學院學生和武術學院學生的安靜心率均明顯低于馬克思主義學院,說明太極拳練習可以降低安靜心率,保持心臟良好的泵血能力。這一結果與之前學者的研究相一致。[7][8]
本研究中,受試者在整套練習24式太極拳時出現的最高心率大小順序為:武術學院學生>馬克思主義學院>體育教育學院學生,其中武術學院學生的最高心率約比體育教育學院學生高9.5%,而安靜時的心率沒有太大的差異。這是由于武術學院學生在單腳支撐(如左右分腳、金雞獨立)等難度動作時動作較標準,連貫緊促,導致消耗的能量較多,需要提高心率,以加快供血,滿足運動的需要。
(1)不同專業的學學生在習練24式太極拳時的平均心率變化幅度不一樣,武術學院學生的心率增長幅度最大,體育教育學院學生的心率變化幅度最小。這是由于武術學院的學生在做難度動作的時候增加了練習的難度,由于體育教育專項的學生身體素質較好,對難度動作的投入程度不夠,導致心率提不上去。(2)武術學院學生、馬克思主義學院、體育教育學院學生練習24式太極拳的平均心率均低于中老年人和專業太極拳運動員的心率。老年人心臟功能開始衰退,泵學功能減弱,導致平均心率高于年輕人,由于練習專業太極拳時,投入程度更高,練習時強度更大,導致心率變化較大,最終導致平均心率高于普通大學生。(3)長期習練太極拳或者武術可以降低安靜時的心率,提高心臟的收縮能力,保持良好的泵血能力。由于24式太極拳是基本屬于有氧運動的特質,所以,長期練習24式太極拳同樣具有有氧運動所具備的效果。(4)在太極拳練習中,由于單腿支撐等難度動作中武術學院學生的動作更標準,所以導致武術學院學生的最高心率高于體育教育學院學生和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