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濤 李旭鴻
杭州師范大學,浙江 杭州 311121
隨家庭養育孩子方式由傳統散養轉為現代電子產品及富養模式等諸多問題的顯現,人們開始重新思索健康養育孩子重要問題。與此同時,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主席提出“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這對于扭轉我國學齡幼兒體質下滑居高難下局面、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7]工程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給多變的家庭養育孩子模式帶來了無限生機。另外,國家層面頒發《國民體質測定標準手冊(幼兒部分)》,也給孩子體能達標做出指引。
選取符合受試標準的5周歲學前男、女兒童共計45名,分3組。其中對照組為G1組,無體適能鍛煉人群15名,(男11,女4)。實驗組有G2組15名(男13,女2),每周1次,1小時/次;G3組15名(男11,女4),每周2次,1小時/次,上述研究對象均是幼兒園中班正常參加體育活動學前兒童。
訓練地點:杭州地區體適能活動中心。訓練項目為5個:兒童走平衡木、兒童雙腳連續跳、兒童10×2米折返跑、兒童立定跳遠、20米速跑。
采用《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幼兒部分)》及杭州市青少年發展中心幼兒體質標準,進行為期4月的體適能訓練。分別在干預前和后對實驗對象進行一次測試,測試指標分別為:走平衡木、雙腳連續跳、10×2米折返跑、兒童立定跳遠、20米速跑的時間。
兒童體適能是通過人體在運動中表現出具體的素質能力,其機能的增減是用參與運動項目成績指標來評定。10×2米折返跑、20米速跑反映其速度和靈敏素質變化,而立定跳遠測試下肢力量增減,雙腳連續跳表現耐力和協調性改變,走平衡木的時間則能反映平衡素質改善與否。合適的兒童體能訓練頻度,是基于每次運動效果銜接積累而定,即必須考慮一次運動效果存留的時間內,進行下一次運動的頻度。實施不同頻度運動方案,測試干預前、后體適能成績變化數據,可定量觀察其克服生理惰性極限,引起全身器官、心臟儲備力擴展的響應程度。進一步分析差異,獲得孩子在運動中力量、速度、耐力和靈敏度等指標安全提升范圍,而形成符合生理學的訓練頻度及優化課程。
將所有實驗數據運用軟件SPSS19.0,對實驗前后的實驗組和對照組的組間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另外,實驗班及對照班干預前后利用配對T檢驗。實驗結果均用平均值±標準差來表示。若P<0.05,則判為有顯著性差異;P<0.01判為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3]
根據《國民體質測試標準(幼兒部分)》,我們對實驗和對照組幼兒進行5個項目的干預前檢測,并進以獨立樣本T檢驗。從結果看出,兩個實驗組分別與對照組在5個項目上P值>0.05,故根據小概率事件原則,判定實驗組與對照組在練前5個項目成績差異不顯著,即本實驗是在同質基礎上進行,具有可比性。
利用配對樣本T檢驗對受試對象干預前后自身指標變化數據分析,結果發現:在10米折返跑方面,因三組均有自身前后比:P<0.01,(P折返G1=0.007,P折返G2、P折返G3=0.000),即說明體適能訓練課和幼兒常規體育課在該項上,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速度提高都是比較明顯的,且呈現非常顯著差異。因此要比較出那一組提高最快,則需由速度均值增長率△(單位時間內速度均值改變量)才能識別。從表1可見:G1組、G2組、G3組分別提高了0.40s、0.40s、0.89s,因∣-0.89∣>∣-0.40∣;而PG1vG3折返=0.024<0.05有顯著差異,另外G3組相比較G1和G2組更有優勢。故G3組在10米折返跑訓練效果更優。

表1 三組實驗對象干預前后的自身縱向比較
在20米速跑項目上,三者前后比三組均P<0.01;因∣-0.68∣>∣-0.41∣>∣-0.40∣,故得:在20米速跑其速度和靈敏度訓練效果優勢上,G3組>G1組>G2組。
在走平衡木項目上,三者自身前后比均有 P平衡G1、P平衡G2、P平衡G3<0.01;因∣-0.78∣>∣-0.61∣>∣-0.14∣,所以平衡性、協調性素質提高效果上,G3組>G2組>G1組。
在雙腳連續跳項目上,三者自身前后比P雙腳G1=0.192<0.05,無顯著差異;而P雙腳G2、P雙腳G3=0.002<0.01,進而說明參與體適能鍛煉的兒童在耐力、協調性素質提高上具有非常顯著差異;因∣-1.41∣>∣-1.27∣>∣-0.10∣,且干預實驗后組間比較差異顯著性P雙腳G1G2=0.048、P雙腳G1G3=0.030<0.05,故在耐力、協調性提高優勢上,G3組>G2組>G1組。而出現P雙腳跳G1=0.192且無顯著差異,這可能與幼兒園體育課缺少雙腳跳技能指導有關。在立定跳遠項目上,三者自身前后比三組均P=0.000<0.01,下肢力量素質的提高具有非常顯著差異;因19.73>17.07>4.87;故下肢力量素質訓練效果提高上,G3組>G2組>G1組。
綜合均值增長率Δ大小,三者在干預實驗后組間差異可得出如下兩個結果:(1)在10米折返跑、20米速跑訓練上均有:Δ折返G3>Δ折返G1=Δ折返G2;Δ速跑G3>Δ速跑G1>Δ速跑G2。即在速度、爆發力訓練效果提高上,G3組均優于G1組和G2組且優勢明顯;而(2)走平衡木、立定跳遠、雙腳連續跳訓練上,都有G3組優勢高于G2組,G2組好于G1組,即:Δ平衡G3>Δ平衡G2>Δ平衡G1;Δ跳遠G3>Δ跳遠G2>Δ跳遠G1;Δ雙腳G3>Δ雙腳G2>Δ雙腳G1。如圖1所示(曲線斜率陡,則改變率大,效果明顯)。這說明體適能訓練干預組在提高年齡段孩子身體素質的下肢力量、耐力、協調性和平衡性上明顯優于幼兒班體育課,且每周二次比一次干預組提高素質還要高。
從人體適應性恢復原理,必須考慮兒童應激和免疫功能漸進的原則。因此干預終是通過恰當超量運動刺激(例引導孩子超原指標),讓人體釋放最大潛能、經激素調控引起非特異性適應助長、提高機能指標。其間,孩子體能會出現超量恢復現象,運動后會出現“高血皮質醇-低血睪酮”激素調節系統紊亂。這狀態一般要求在3天內恢復,否則導致衰竭。故其訓練間歇在超量補償恢復安全周期(3天)后才可持續。本研究曾征得家長同意對兩名5周歲50米折返跑、20米速跑不合格者進行一月期周三次加練,結果測成績和每周兩練者同比未見明顯進步,一定程度映證應激內分泌調控機能循序性。
在課程優化方面,由體育差異數據的映證和聯系性,為了找準問題,提高課程優化針對性,本研究對3-6周歲男女受訓兒童練前測成績按標準打分,發現孩子們在10米×2折返跑、20米速跑上有過半數以上不合格,是突出弱項。在5周歲兒童中,其分別有86.7%、66.7%達不到兒童健康合格線。分析原因是他們在速度、耐力和協調性達不到健康標準。為此,在優化教案上,采用一周2此訓練的頻度,強化上述兩項目專業訓練。措施是:采用法特萊克式變速跑;快速擺手助跑;到錢塘江腳一蹬轉身跑;雙膝夾球跑;障礙跑,來回搬運“貨物”;翻輪胎;串行半蹲行;貪吃蛇游戲;跳格子等。 耐力訓練,練前做足準備活動;由跑得快孩子帶跑等。結果發現:經實施體適能優化教案訓練,檢測5周歲兒童10米折返跑不合格率,2019年下半年由練前86.7%減少到練后33.3%,減少53.4%;20米速跑不合格率,由練前66.7%減少到練后33.3%,同比減少33.4%;雙腳連續跳不合格率由練前26.7%減少0,減少26.7%;立定跳遠不合格率:由練前40.0%減少為0,減少40.0%;平衡木練前、后均未有不合格者,平均速度提高0.68s,說明課程優化后孩子體適能素質指標提高效果很明顯。在實施過程中還發現,經4月每周二次(G3組)優化課程訓練后5周歲孩子在10米×2折返跑、20米速跑上,仍有1/3未達到健康標準;有3個孩子(女:2;男:1)經4 月訓練20米速跑成績仍落最低分線內(項目最低分1分),占20%。同時結合前面G2、G1組,干預4個月后10米×2折返跑不合格率仍分別為60.0%和66.7%;同比4月后兩班20米速跑不合格率均達53.3%。以及干預前G2組、G1組試驗4月后20米速跑仍徘徊在最低分數線上仍有7名孩子,占23.3%。這三方面數據足說明跑步速度的提高不是經過短期訓練所能奏效的;而速度又是由人生命運動中生物電現象的肌力產生的,是衡量孩子機能素質能力高低的最重要指標之一。鑒于3組練前折返跑,速跑不合格率達2/3及上抽樣概率表明:一是沒干預前大部分孩子該兩項不合格,說明被測對象速度不達標嚴重性;二是因任取抽樣概率,故可從杭州5周歲學童速度素質不達標推測出全社會兒童共性現象。也告訴我們,目前杭州地區5周歲孩子體能動態指標中,存在著速度和力量不夠影響體質不能達標的瓶頸約束并非個例。這對家長、幼兒體教以及體適能培訓機構是尤引以為重的。
體適能訓練和常規幼兒體育活動對5周歲男女兒童自身機能提高都有明顯的變化;但是組間比、增長率指標上的干預效果要優于常規體育課。另外每周2次的體適能干預效果更明顯,結合孩子超量補償恢復周期條件,建議5周歲左右的兒童體適能鍛煉應優先安排每周二次課程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