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闡述當前部分高職體育課程存在體育課程教學理念陳舊,教學目標泛化;育人功能不突出;課程內容創新不夠,教學手段單一;評價多樣性不足;與“互聯網+”融合發展不足;專業教師和體育資源不足等六方面的問題,提出新時代高職院校體育課程供給側改革的路徑:明確體育教育目標,創新立德樹人理念和手段;優化體育教學內容,進行課程供給側改革;創新體育教學方法,構建“職業導向”體育課程體系;重構科學評價指標,完善課程評價體系;營造尊師重教的氛圍,提高體育教師的師德水平與專業素養;認真執行改革成果,保證體育課程供給側改革有效開展。
【關鍵詞】新時代 高職院校 體育課程 供給側改革
高職體育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終目的是滿足大學生對體育課程的需求,主要內容是提高高職體育課程供給質量。當前高職體育課程存在設置沒有體現職業性、思想政治教育、“互聯網+”體育課程的融合發展以及課程評價不科學等主要問題,本文從高職院校實際出發,結合新時代特征、大學生體育需求和國家體育課程供給側改革等,重新構建新時代高職院校體育課程,以提高教學質量,確保體育課程的實施效果。
一、高職院校體育課程供給側現狀
隨著新時代的發展,高職的人才培養目標也轉變為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當前高職院校體育課程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體育課程教學理念陳舊,教學目標泛化
當前高職體育課程職業性和實用性不突出,不利于大學生的職業發展。主要表現:當前高職體育課程就是普通本科體育課程和中職體育課程的一種混合產物,主要是學習運動技能、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和培養終身體育的觀念,而忽視了高職院校的特點和專業性,不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職業體能。另外,體育課程目標泛化,對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課程目標和社會適應目標很少體現,從而忽略了體育課程的很多價值。
(二)體育教學中育人功能不突出
當前高職體育教學主要停留在運動技術的教授和培養大學生運動興趣和愛好,忽略了社會適應能力、心理健康的培養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表現:體育課程目標設置沒有體現職業性和專業性,課程內容創新性不足,教學設計過于死板和僵硬,課程評價缺乏多樣性,只關注學生運動知識的傳授和身體鍛煉的方法,忽略了學生心理健康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在體育教學中學生無法真正體驗和感受到精神愉悅和心靈解放。
(三)體育課程內容創新不夠,教學手段單一
當前,部分高職院校體育課程內容沒有跟上新時代的要求,主要體現:體育課程體系設計中缺乏“職業體能”的特色,教學內容偏向學科化,教學過程一味追求標準與教學規范,未形成課內外、校內外的有機課程體系,未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和多樣化需求。采取大班制教學,而忽略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體育運動技能的練習,而忽略體育本身文化育人的功能;關注身體素質的提高,而忽略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
(四)體育課程評價多樣性不足
高職院校體育課程的評價不僅應包括運動技能的學習和提高,更應該關注大學生體育精神和意志的培養。當前,高職體育課程評價比較單一,沒有一個標準的衡量體系,各個高職院校或者教師之間對體育課程的成績評價也存在較大的差異。主要表現:常常忽視學習態度、學習興趣、體育情感、學生意志、學生進步度等非智力因素,尤其是由專業不同而造成的職業體能發展差異的大學生個性發展;對職業體能評價不足,不能對專業的發展提供直接的幫助,從而使大學生認為體育課就是休息課,逐漸失去體育鍛煉的興趣。
(五)體育課程與“互聯網+”融合發展不足
進入新時代,“互聯網+”教育的深入發展,職教云、騰訊課堂、抖音App等新媒體在教學上的運用已如火如荼。但是體育學科沒有跟上時代潮流的發展,主要表現:體育教師對“互聯網+”技術沒有完全掌握,無法充分利用互聯網在體育資源中的優化配置,從而體育課堂缺乏內容活潑、方式創新的課程內容,一些優秀的體育資源也無法運用于實踐教學。
(六)專業的體育教師和體育資源不足
高職院校在體育課程和教學方面投入的資金有限,一方面在體育教學硬件建設方面嚴重不足,導致體育場地配置不足、體育設施建設不到位等,無法滿足學生的體育學習和鍛煉需求;另一方面由于資金的缺乏,不能招聘更好、更優質的師資,在體育教師的培訓培養方面也缺乏資金支持,從而制約了體育課程的改革進程。
二、新時代高職院校體育課程供給側改革的路徑
新時代對高職院校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職院校體育課程供給側改革應在以人為本的宗旨下,明確體育教育目標,創新立德樹人理念和手段,積極優化體育課程,創新體育教學方法,構建“職業導向”體育課程體系,重構科學評價指標,完善課程評價體系,通過營造尊師重教氛圍,提高體育教師的師德水平與專業素養,保證體育課程供給側改革成果。
(一)明確體育教育目標,創新立德樹人理念和手段
當前高職院校體育課程供給側改革首先要轉變教育理念,要把社會和高校的發展趨勢與自身的未來發展思路結合起來,不斷優化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才能保證未來高職院校體育發展的持續性。其次,高職體育課的教育目標應該堅持深化“三全育人”的目標,把立德樹人融入體育教育課程,明確其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的智育、德育和體育的教學目標,讓體育教師圍繞目標而教,學生圍繞目標而學。最后,完善體育教學目標。高職體育課程應該在課程標準中增加實踐課程訓練的課時比例,根據不同專業的學生,制訂不同教學計劃,安排不同的教學內容,不斷拓展體育教學的場景和功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滿足高職院校大學生深層次的體育教學需要。
(二)優化體育教學內容,進行課程供給側改革
針對高職學生的特點和學校的地域特色設計體育教學,探索體育課程中的育人內涵和實際意義,讓學生喜歡學、愿意學。另外,體育課程作為高職院校一門公共基礎性課程,根據課程思政的要求,它不僅僅是讓學生獲得體育運動技能,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三)創新體育教學方法,構建“職業導向”體育課程體系
構建“職業導向”的體育課程體系,首先要轉變思路,了解高職大學生的體育課程的需求變化,讓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到當前的體育課程中;其次要創新體育教學方法,在教師“教”的主導和學生“學”的主體上下功夫,不斷增強大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最后形成“職業導向”的教學過程,在學習過程中,主要包括“設置情境—實踐探索—效果反饋—及時調節”四個環節,抓好這四個環節,才能有效實現體育課程供給側改革的目的。對“工學結合”期間參與校內外實訓實習的大學生更要強化體育的過程學習,要充分利用“互聯網+體育課程”提升體育課程創新力和吸引力,培養大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與習慣。
(四)重構科學評價指標,完善課程評價體系
重構體育課程評價體系應當從評價主體、內容、層次和方法等指標入手。第一,明確由教師、同學、學生本人和督查檢查人員構成評價主體。將授課教師、同學、學生本人和督查檢查人員納入大評價系統中,通過對課前、課中、課后全方位、角度進行觀測,合理評價教學質量。第二,構建課堂參與,動態發展,充分考慮個體差異的評價內容。評價結果不僅要體現大學生對運動知識、技能的掌握,還應該體現個體差異的學習過程,從而促進大學生健全的人格發展。第三,建立一套科學的體育成績評價機制,體現以人為本,注重學習過程和體驗,淡化名次和分值,突出自我收獲,從而有效增強高職院校大學生的體育學習意識。
(五)營造尊師重教的氛圍,提高體育教師的師德水平與專業素養
體育教師的專業素養與師德水平直接影響高職大學生體育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這就要求體育教師要與時俱進,更新教學理念與學科知識,熟悉各類“互聯網+”課程,如“慕課”“微課”“私播課”等操作,充分利用網絡教學來深入研究體育的健身、健心價值與實現路徑。另外,體育教師要不斷改進工作方法,善于抓好關鍵環節和關鍵人群,利用好開學初的第一堂課,在課堂上引導大學生積極參加各項體育運動以及各類體育協會,持續提高大學生體育鍛煉的積極性。
(六)認真執行改革成果,保證體育課程供給側改革有效開展
高職院校體育課程和教學的改革永遠在路上,高職院校體育課程供給側改革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并取得了很多改革成果,只有有效地保證改革成果的貫徹執行,才能不斷發揮體育課程改革的作用。當前高職院校都在進行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工作,為了保證體育課程改革的成效,必須有效地利用“診改”平臺,嚴密地檢測體育課程改革成果是否按照既定目標、標準、任務組織實施。如果在實施當中發現問題,體育主管部門應該及時進行調整,以便保證體育課程供給側改革成果有效開展。
總之,在新時代高職體育院校課程供給側的改革過程中,通過高職體育課程目標的確定、體育教學內容的優化、體育教學方法的選擇、課程評價體系的完善和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五個層面循序漸進、全面融合地開展教學,有利于體育課程的實施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陳一明.“互聯網+”時代課程教學環境與教學模式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
[2]耿銀貴,肖坤鵬,楊勇.大學體育素質教育供給側改革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7(2).
[3]柳友榮.重視高等教育的“供給側”改革[N].中國教育報,2015-12-14(9).
[4]丁潤沖.“立德樹人”視域下高職院學校體育供給側改革路徑研究[J].體育科技,2019(3).
[5]丁秋同.供給側改革視域下高職體育課程改革路徑探析[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6).
注:2019年度北海職業學院教育教學改革課題“職業體能需求下新時代高職體育課程的構建——以北海職業學院為例”(2019YJY24)
【作者簡介】王民強(1983— ),男,漢族,河南新鄉人,體育碩士,北海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與訓練。
(責編 龔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