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秀
摘 要:我國當前數字貨幣處于試運行階段,但法律規定依舊空白,為了增強經濟市場與個人權益的安全穩定性,需要對法定數字貨幣發行后貨幣發行權合理使用進行研究。法定數字貨幣具有去中心化和編程性特征,在其發行后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權利義務會發生變化,同時其發行也可能會導致通貨膨脹加速以及幣值不穩定的潛在風險。在新的權力結構下對中央銀行的獨立性提出更高要求是解決幣值不穩定問題的有效路徑,法定數字貨幣的編程性與法律制度相替代融合,以及貨幣發行權更高位階法律規制是解決法定數字貨幣發行引起通貨膨脹加速潛在風險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中心化;編程性;通貨膨脹;貨幣立憲
中圖分類號:F820?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24-0038-04
多國加快數字貨幣研發速度,數字貨幣的狂熱大行其道,炙熱推進下需要謹慎思考貨幣形式變化引起的銀行系統權利義務變動,法定數字貨幣發行不僅是多了一個貨幣形態,其背后隱藏著數字科技下公權力的擴張,甚至具有轉嫁不良通貨膨脹,讓民眾財富流失的嫌疑,具有引起金融秩序混亂的風險。通過分析數字貨幣流通特性、法定數字貨幣發行后貨幣發行權面臨的風險,尋求新型科技下規制數字貨幣發行權的路徑。
一、法定數字貨幣發行權壟斷與流通特征
(一)在法定數字貨幣發行權的歸屬上依舊是國家壟斷
私人數字貨幣的興起,一些對于貨幣發行權不應由國家壟斷的觀點逐漸被強調出來,長期以來主流觀點認為,貨幣發行權是國家擁有的天然性權力,雖然哈耶克[1]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貨幣非國家化”,但在信用貨幣時代下,在大眾對于流通速度的追求和競爭性貨幣環境下,無論是私人數字貨幣真假驗證的難度、多種不同價值私人數字貨幣互換標準的復雜和難以確定性,甚至私人發行貨幣對于物價穩定產生沖擊,對于國家經濟市場嚴重的投機傾向以及與國家貨幣政策的脫離都是私人數字貨幣的缺陷,這些特征都是貨幣非國家化不適的標志。目前像比特幣、萊特幣、穩定幣libra等私人數字貨幣在多數國家被認定為商品,部分原因就是私人數字背后缺乏穩定的信用支撐,也難以發揮經濟調控手段。國家壟斷貨幣發行權是歷史演變的選擇,雖然摻雜著人為的因素,但貨幣發行被國家壟斷是各種時代條件下的優勝劣汰的最終結果。因此國家壟斷貨幣發行權依舊是各種選項下的最優選擇,但國家壟斷貨幣發行權表明其以國家作為主體具有公權力屬性,因此對其恰當的權力制約就是一個必須且不得不注意的問題。當代的信用制度下,以智能合同技術發展的加密數字貨幣是國家發行貨幣的理性選擇,但是智能合同和加密數字貨幣其他發行技術顯而易見是由人為制造,而制造是選擇的結果,國家依據其貨幣發行權做出選擇,就會有超發甚至濫發的傾向,這是國家制約失衡下的選擇,相對應公眾也會在片面理性的通貨膨脹預期下進行選擇。在極端情況下將引發貨幣危機和經濟危機,對于公權力的制衡是一直需要更新的選擇。在法定數字貨幣下,這些弊端將會以倍數放大,因此對于法定數字貨幣發行權的規制尤為重要。
(二)數字貨幣具有去中心化特點
數字貨幣建立在區塊鏈上,呈現出去中心化的特點,簡而言之就是分布式記賬的特征[2]。目前對于數字貨幣發行在中心化上有不同的選擇,依據程度不同可分為三類:去中心化、完全中心化和部分中心化,中心化程度的不同實質上代表著中央銀行貨幣性權力義務的變化。第一,在去中心化上最典型代表比特幣,其是完全去中心化數字貨幣,不需要中心機構進行清算結算,采用共識機制來運算,區塊鏈上的每個結點都處于平等的地位,每個節點又可以通過“挖礦”發行剩余數量有限的比特幣。在去中心化下國家貨幣發行權處于非壟斷的地位,對于國家信用強國來說甚至會導致金融秩序混亂,相對那些處于信用危機下的國家,完全中心化和部分去中心化不能夠創造新的信任,但完全去中心化可以降低對本國法定貨幣的依賴,幫助本國政府穩定獲取鑄幣權。第二,在中心化下,法定數字貨幣與傳統貨幣控制一致,僅在存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國家對于貨幣控制權力沒有發生變化[3],此時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和支付機構為數字貨幣的管理人,三者在區塊鏈上具有特定權限。第三,在部分去中心化下,法定數字貨幣是基于分布式記賬的區塊鏈,同時由中央銀行形成中心節點承擔清算義務。
(三)法定數字貨幣具有編程性特征
互聯網用編程擴展出虛擬空間[4],將現實中人們的意志、規制運用代碼的方式以程序性展示出來。法定數字貨幣依據智能合同自動執行,智能合同是紙質規則的虛擬化,具體為運行過程中觸發相關條件自動執行,將原本以不承擔責任后產生的不利法律后果的執行推動力轉變為條件觸發下履行過程的自動強制執行,減少了部分救濟成本,同時提高經濟效率。智能合同將現實權利義務開發到了虛擬空間,對法律的某些功能起到了替代效果。將責任倒逼和關系信任轉化為編程信任,法定數字貨幣依托的代碼技術的編程性以及大數據算法讓法定數字貨幣在國家在行使貨幣制定、發行、收益、管理、授權經營和監管時更加理性。
二、法定數字貨幣發行引起銀行權利義務重新分配
央行依舊具有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壟斷權,具體行使有變化,需建立配套機制。對于貨幣發行權由國家壟斷的必要性,本文第一部分已經論證,在此不再贅述,但是否繼續由中央銀行具體承擔,不論是從我國現行部分地區試運行的實踐中來看,還是對于傳統貨幣法律下,繼續由中央銀行行使該權力有利于貨幣發行與流通體系的穩健角度思考,法定數字貨幣在電子網絡上運行,必然不同于紙幣的流通路徑,因此需要建立專門的管理維護機構行使該權力。央行享有系統管理權,但對法定數字貨幣管理權的具體行使需要授權給具體商業銀行或者支付機構。在系統管理權下,數字貨幣需要建立登記中心和認證中心,登記中心是數字貨幣的鑄幣中心,其建立在傳統集中化基礎上負責用戶信息登記、數字貨幣記錄與權屬登記、數字貨幣流水登記。換言之就是數字貨幣的產生到消亡的全過程記錄。認證中心主要負責可控匿名,對特殊使用者適用公開密匙基礎設施認證,對普通使用者提供基于標識的密碼認證。央行在數字貨幣下依舊承擔著維護貨幣流通的義務,如貨幣幣值穩定、系統維護等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