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設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
關鍵詞:語文;創新;興趣;閱讀;溝通
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到,教學應以培養學生興趣為目標,應力求做到使學生自主學習、快樂學習。作業作為教學中反饋、調控教學過程的實踐活動,是由學生獨立運用和親自體驗知識、技能的教育過程,科學、有效的作業可以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提高實踐能力、養成良好習慣。但是現在學生普遍作業負擔較重、學業壓力較大,大量的機械性、重復性的作業,使越來越多的學生產生抵觸情緒,態度上消極,行為上應付,甚至對學習失去興趣。因此,作業設計應該科學合理,注重“質”而非“量”。別樣的作業,不僅不會使學生產生反感,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語文素養。
一、關注生活,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設計作業的時候,需要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可以在“跳一跳”的情況下摘到“香甜可口的果子”。學生一旦有了興趣,就有了動力,會把作業看做是莫大的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負擔。他們會在作業的過程中,體會快樂和成就,并進一步激發起愛學語文的積極情感,形成語文學習的良性循環。
例如,在執教《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后,為了讓學生掌握“圍繞中心句從不同方面把內容寫具體”的方法,我設計了下面的小練筆作業——
任選其中的一句話,或自己編一個中心句,圍繞中心句,從不同方面把內容寫具體。
·課間操,操場成了同學們歡樂的海洋。
·“六一”兒童節那天,公園里可真熱鬧啊!
·我的家鄉在海邊,那里有許多迷人的景色。
練筆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學生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也樂意記錄、分享自己的所見所得,能夠把內容寫得充實、具體。通過這項作業,學生不僅練習了圍繞中心句從不同方面把內容寫具體,提升了寫作能力,而且更加關注生活,留心從生活中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二、尊重個性,創新思維
作業設計形式需要創新,語文作業不僅僅只有練習生字詞、朗讀課文等,還可以融音樂、繪畫、閱讀、文學創作等為一體。這些豐富、新穎的作業形式,可以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因此,學生參與熱情較高,在完成作業過程中收獲了快樂,體會了語文之美,并且養成了獨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好習慣。
例如,在執教《秋天的雨》一課后,為了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體會秋天之美,以“秋”為主題布置了以下作業——
任選一項獨立完成,再和你喜歡的小伙伴交流交流自己的感受。
·找出課文中描寫秋天的美好詞句摘抄下來或者在其它課外閱讀書上找一找。
·根據課文內容,畫出一幅美麗的秋景圖。
·嘗試著寫一首有關秋天或者秋雨的詩歌,還可以配上音樂唱一唱。
·和爸爸、媽媽一起去秋游,把秋天的美景拍成照片,再試著把照片上的景色寫成一段話。
這樣的課外作業設計兼顧了不同學生的特點,受到學生一致喜愛。90%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特點,主動在自己喜愛的欄目中做出質量高的作業。通過這項課外作業,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完成了語文與藝術、語文與生活的結合,真切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不僅能夠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而且拓展了學生尋找秋天的腳步,與秋天有了更為親密的接觸。有動手實踐、有制作感悟,真實情境下的作業,才能讓學生更好的即時表達學習愿望,開發創造潛能,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
三、親近繪本,愛上閱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關注學生通過多種媒介的閱讀,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優秀的閱讀材料。
在布置學生課后閱讀時,我發現繪本閱讀的引入,對學生思維和精神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繪本以畫面和文字共同敘述的形式,通過豐富的畫面、生動的故事情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尤其是圖畫上的“留白”,更激發了學生廣闊的想象空間和畫面空間。
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導語中提示:“猜測與推想,使我們的閱讀之旅充滿樂趣”,在執教這一單元后,我布置學生課外進行了《爺爺有辦法》的繪本閱讀,使學生在閱讀中體會爺爺在縫制毯子、外套、背心、手帕、紐扣時密密地縫進了爺爺的一片愛,感受爺爺和約瑟之間的濃濃親情,通過觀察圖畫,尋找畫面中隱藏的故事情節,創編故事:有沒有猜到后面會發生什么?自己編一編,講給同學聽一聽。有余力的學生還推薦他們閱讀了《猜猜我有多愛你》、《活了一萬次的貓》、《逃家小兔》《森林大熊》,鼓勵學生在閱讀繪本中找到快樂。
四、增進溝通,對話心靈
別樣的作業不僅需要教師巧妙的設計,也需要師生共同配合。因此,師生之間需要增進溝通,進行有針對性的心靈對話。
三年級開始我為學生設立了《班級漂流日記》,學生每天一人輪流寫,其他同學還可以適當點評、互相修改,每個學生都會主動關注班級,觀察老師同學,體驗學習生活,如共同記錄校園中的點滴。孩子們不亦樂乎,個個愛寫!
我一直把《班級漂流日記》當作師生交流思想感情、啟迪智慧靈感的“紐帶”,通過日記與每個同學對話心靈。學生從不把《班級漂流日記》當成負擔,反而期待用日記展現自己的觀點和情感。因此,《班級漂流日記》成了學生自我展示的舞臺:積累習作的素材庫、課外閱讀的交流吧、指導學法的加油站、記錄成長的展示臺,成了架設課堂教學與自我學習的橋梁。
在給學生批閱作業時我常有一個感受:作業不應是單一枯燥的文本,而應是富有色彩、充滿情趣的多元的、花樣翻新的復合體。作業應該盡可能體現自主性、趣味性、創造性、實踐性,讓學生樂于去做,在完成適合自己的作業中取得成功,獲得輕松、愉快、滿足的心理體驗,讓別樣的作業,有更多樣的收獲。
大連市甘井子區千山路小學?遼寧大連?沙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