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個小學生都是社會的一份子。雖然他們年齡還小,但在各種社會文化互動中,他們在不停地嘗試融入社會,這是他們的發展規律所決定的,包括學校、家庭和更加廣闊的天地,到處都能看到他們成長的身影。而在如此高頻率地參與社會生活中,小學生難免會遇到各種困難,有時還會因為這些困難而感受到強烈的受挫感。如果不能有效抵抗這種負面感受,就會傷害到他們繼續成長進步的信心,影響其身心健康。
關鍵詞:小學生;小學生抗挫折;抵抗挫折
困難和挫折是每個人在人生旅途上都會遇到的問題,感受到悲觀、失望和沮喪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能夠從這種負面狀態中走出來。對于心智尚不成熟的小學生來說,無法理性客觀看待困難和挫折更是常見的情況。而加強小學生抵抗挫折的能力,正是因為部分小學生不能較好地進行自主的心理調適,因為一些挫折而對某些事物產生畏難情緒,不再敢進行嘗試,從而在能力素養上留下短板。為了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在對小學生開展抗挫折教育的時候就要抓住他們的痛點,深挖造成這種問題的根源,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一、構建積極校園文化
小學生非常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對于他們的學校生活來說,最容易影響到他們的就是校園環境。除了各種硬件條件,比如學校里的花草樹木等,還有軟件環境也很重要,也就是校園文化。在以往的小學教育中,因為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一些學校和教師并不重視營造校園文化,無論是黑板報還是手抄報,只是徒具形式,空談道理,并不能走進學生的心里,引起學生的共鳴,內容中那些積極向上的成分也就無法傳達給學生。
為此,教師一方面應該將班級里的各種條件利用起來,積極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另一方面要爭取學校的支持與配合,在校園內廣泛宣傳健康向上的風氣,對學生產生持續性的滲透影響。而且,為了讓這些措施能夠起到作用,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進來,這樣學校和教師才能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明白學生在心理上的需求是什么,創造出的文化內容才能被學生所接受和喜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對學生的組織引導,爭取讓所有的學生都能有傾訴自己的機會,都能在校園文化創設出展現出自己的風采,為其心理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二、樹立榜樣激勵心靈
榜樣可以很好地鼓勵小學生,這也是過去針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所常用的手段。不過,抗挫折教育有一些特殊性,學生需要看到的是榜樣遇到了重重困難之后,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積極行動和堅強意志克服了困難,實現了自我的成長,進入了新的天地。所以,有些榜樣的事跡雖然也有很好的激勵作用,能夠體現出人的精神,但如果沒有后續一個大的轉變和發展,那么可以在其他領域其作用,但不適合拿到抗挫折教育中來。
例如,為了讓學生感到親切和熟悉,教師可以用自己的經歷為例,向學生進行滲透,告訴學生們老師在小的時候也遇到過各種各樣的困難與挫折,比如在某個學科上總是不能取得讓自己滿意的成績。但是經過刻苦的學習和學習方法上的調整,最終戰勝了困難。另外,教師要與學生家長配合,請學生家長也從類似的角度,采用類似的思路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故事,讓學生明白困難與挫折并不可怕,是很常見的事情,只要有決心,每個人都能克服。此時如果再輔以一些名人事跡,比如貝多芬在失聰之后創作《月光曲》,能夠實現效果的升華。
三、組織實踐切實鍛煉
學生只有通過親自實踐,才能直面困難,應對挫折,獲得抗挫折的經驗,提高抗挫折能力,明白自己應該怎樣進行心理調適,又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方法去實現自我成長以戰勝困難。當然,這并不是說教師要去刻意的“刁難”學生,為學生認為制造困難。但是,教師完全可以依托學校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一方面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另一方面也是給學生參與實踐,切實鍛煉自我創造足夠的機會與空間。
例如,教師在學校的支持下,組織了一次藝術展演活動,每個學生都可以展示自己的特長,演唱、樂器、繪畫、手工等都可以被包含進去。整個展演活動的組織應盡可能由學生完成,教師負責指導。在這樣一個比較復雜的活動中,學生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情況,比如在完成某項準備工作的時候出現了問題,耽誤了進度;自己想參展,但是畫作總不能讓自己滿意;希望與其他同學合作表演,但是彼此之間的配合總是存在問題,等等。教師要借助這些難得的機會教會學生如何應對挫折,做好自我激勵,循序漸進達成目標,克服困難。
四、鼓勵分享共同成長
小學生容易遇到困難和挫折這一點是普遍存在的,但是抗挫折能力上有著一定的差異。有的學生因為家庭環境等因素,抗挫折能力較強,遇到困難雖然也會感到受挫,產生挫折感,但是自我調適的效率比較高,效果比較好,有的學生則恰恰相反。很多時候,相對于教師來說,小學生之間更容易溝通,實現相互理解,甚至只是彼此的傾訴都能幫助他們排解心理壓力,促進共同進步。所以,教師要利用學生之間的差異和學生互動的優勢,鼓勵彼此分享。
例如,教師可以組織有關困難與挫折的主題班會,將之變成一次“團隊輔導課”。在班會開始前,教師首先要從學生中尋找榜樣,搜集和整理大家抵抗挫折,克服困難的優秀案例,作為班會的導入內容,調動起學生的情緒,啟發學生的積極認識。隨后,鼓勵學生自由結組,暢所欲言,分享自己的挫折故事,交流自己在該領域的經驗,互相啟發。有些學生可能現在仍然面臨著一些困難,其他同學無法給出很好的建議,教師要允許他們主動向教師提問,隨后教師參與進去,與學生平等互動,提出解決方案,加深他們對挫折和抗挫折的認識。
參考文獻:
[1]周為.學生抗挫折能力研究綜述[J].高考,2018(19):89.
廣西馬山縣白山鎮城南小學 黃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