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琳 屈江濤
(湖北民族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湖北恩施 445000)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文化傳播的優勢日益凸顯,恩施儺面具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鮮活載體,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豐富的文化內涵,在面對現如今這樣的生存環境時,它的文化再生產是我們值得去探討和深思的。
恩施在歷史上是儺文化十分盛行的地方,恩施儺面具伴隨著儺戲的發展一直保存至今,恩施儺面具不僅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還擁有豐富的文化藝術價值。
1.恩施儺面具
“儺”在現代漢語中屬于生僻字,專家認為:“儺始于遠古初民的原始自然崇拜和多神意識,是驅疫鬼、除不詳的一種巫術活動。”儺文化從古至今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沉淀,如今在一些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依然存在,并且發達。儺戲面具在作為戲劇活化石的儺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恩施儺面具作為中國面具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其獨特的韻味,足令人震撼。
恩施儺面具,又稱“臉殼”或“臉子”,是儺戲演出時表演藝人所佩戴的一種道具,面具形象大多是儺戲傳說中的神祇或儺戲表演中的人物,帶有強烈濃厚的民間想象成分。在民間有“戴上面具是神,摘下面具是人”這一說,由此可見儺面具在儺儀表演中的重要意義。
2.恩施儺面具歷史與現狀
恩施在歷史上是儺文化十分盛行的地區,與之相伴的儺面具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儺文化在宋元時期傳入武陵山區以后,于明清時期發展興盛并流傳至今。”清同治五年(1866)《來鳳縣志》記載:“還愿儺,延巫屠豕,設儺王男女二像,巫戴紙面具,飾姜女、范七郎,擊鼓鳴羅,歌舞竟夕。”由此可見當時恩施地區儺文化之盛。
儺戲屬于巫祭范疇,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的昌明,儺戲、儺面具的制作也將面臨難以發展傳承的困境。“很多非遺或者傳統手工業,面對現在的市場,都面臨著很難養活自己的境遇”。時至今日,仍有儺戲流行的地方已為數不多,目前僅恩施市和鶴峰縣還有一些儺文化遺存,儺面具制作技藝傳承人也已不多,恩施州內目前掌握儺面具制作的傳承人僅有三岔鄉的汪儒斌。
20世紀70年代法國的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了文化再生產理論,該理論主要包括慣習、文化資本、場域等基本概念。“文化再生產理論指出文化是動態的、不斷發展變化的,是一個處于不斷再生產中的過程。”布迪厄對結構與行為(文化與個人)關系的辯證分析是一個極好的理論觀點。他承認社會、文化對人的巨大作用,同時還強調文化也是人類的產物,是人在某些社會條件下創造性、適應性變化的結果。
新媒體作為信息技術對于恩施儺面具的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在這種條件下恩施儺面具探索出屬于自己的獨特生產策略,這對恩施儺面具的保護和傳承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新媒體概念是由傳播媒體的改變而產生的,“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67年,美國CBS(哥倫比亞廣告電視網)技術研究所所長戈爾德馬克,發表了一份開發EVR(電子錄像)商品的計劃,第一次提到了新媒體一詞語。”它是基于數字化技術基礎的、能夠實現交互傳播的、非線性運行的大眾傳播媒介,具有大容量、快捷化、復合化、互動化等特點。以現代數字技術為基礎的新媒體改變著傳統技藝的生活環境、傳承主體與傳播渠道,同時也在不斷地塑造新的語境,形成新的傳播形態。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目前恩施儺面具的制作已由最為原始的純手工雕刻制作變為如今的人工與機械兩者相結合的生產方式。針對恩施儺面具目前的發展現狀,發揮新媒體技術優勢,適應時代發展,進行文化再生產是對恩施儺面具傳承和保護的有效途徑。
1.復原典型儺面具及創新
第一是復原恩施傳統儺面具,恩施儺面具造型豐富,手法多樣,色彩運用獨具地方特色。傳統的儺面具構圖形式一般為圓形構圖,造型尺寸為30cm×20cm,在造型手法上結合了夸張、變形、虛構等手法。色彩上它將當地土家族色彩觀念和中國傳統的五色觀相融合,用色大膽,色彩對比強烈,紅、黑、綠三色為恩施儺面具的主要配色。技藝上恩施儺面具區別于其他儺面具的一個特點就是恩施儺面具的鏤空薄,一般面具鏤空的厚度在5mm以內,這使得恩施儺面具相較于其他儺面具更為輕巧,方便了儺戲表演者佩戴,為他們減輕了負擔。另一方面,恩施儺面具背部的型是隨著外部的形態改變而變化的,這使得恩施儺面具在佩戴時能完整貼合佩戴者的面部。
第二是創新儺面具表現形式,近年來,恩施儺面具人物角色也開始向現實人物、神話小說人物發展,如《西游記》中的唐僧、豬八戒,現實人物包公,以及儺戲新劇目中也出現了一系列新角色。另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恩施儺面具也開始作為裝飾品擺件進入人們的視野。作為裝飾品的儺面具一般不進行鏤空和上色處理,制作原料采用楠木居多,其中金絲楠木所制成的儺面具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作為裝飾品出現的儺面具形象一般選擇寓意好的人物角色,如財神寓意發財,關公寓意平安順利等。
因此,結合時代特點及大眾需求,對儺面具進行創新性生產是實現儺面具再生產的另一重要途徑。
2.借助新媒體拓寬傳播維度
恩施儺面具所采用的傳播渠道多為傳統媒體,且恩施儺面具的傳承通常以師徒的傳承關系為主,傳播方式也主要是口傳心授,面對面的傳授為主,這種傳播方式雖然確保了技藝傳授的準確性,但也忽略了大眾傳播的可能性。基于此,新媒體作為一種全新的傳播媒介,廣泛的受眾群體以及高速的傳播速率將為恩施儺面具的傳播推廣注入新鮮的血脈。因而可利用數字終端,比如手機、平板電腦,再借助新媒體平臺如當下火熱的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去拓寬恩施儺面具的傳播維度,充分利用其傳播優勢,讓更多的人了解到恩施儺面具的文化內涵以及所展現出來的獨特民俗精神。汪儒斌目前在短視頻平臺抖音也在做相應嘗試,期間也收到了來自各地網友的鼓勵。
3.加快數字化保護體系建設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化技術不但能給恩施儺面具帶來新的力量支持,同時也能為恩施儺面具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
首先可通過建立數據庫來優化對恩施儺面具的保存和管理,收集文獻資料、圖片影像等,對其進行分析整理,創建數據庫,保證數據的完整,對儺文化的本真性、創新性起到保護作用,通過分類整理與數字化轉化能夠更好地保存和記錄,這是儲存和再現儺面具及其文化的有效途徑之一。
其次,利用新媒體技術對儺面具生產制作進行影像記錄拍攝。隨著技術的發展,許多設備都具有了攝影攝像錄制的功能,影像記錄也成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手段。影像的出現不僅豐富了人類學的田野考察記錄,也給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提供了便利的方法。
最后,建立數字化的恩施儺面具展示館,這也是傳承宣傳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VR技術、AR技術、數字互動等數字化技術,對真實場景再現、渲染,將虛擬技術與現實相結合,增強恩施儺面具的可視化與可感化,從而增強用戶參與感,另一方面還可以保護儺面具實體免遭破壞,推動儺面具文化的傳播。
4.促進文創產品的開發與創新
恩施儺面具的文創產品開發能夠將恩施儺面具這一文化內涵用更為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現在人們日常的生活當中,增強恩施儺面具的影響力和覆蓋率,實現其傳承與開發。一方面可以通過縮小儺面具尺寸,脫離儺面具的實用價值來呈現。恩施儺面具尺寸一般大小為30cm×20cm,這是儺戲表演藝人們一般佩戴的尺寸大小。作為文創產品,儺面具則可以擺脫其佩戴表演的屬性,縮小儺面具尺寸以便攜帶擺放。另一方面,文創產品將恩施儺面具作為文化符號帶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可以將儺面具形象運用到文化衫、帆布包、水杯等產品的設計中去,通過文創產品來促進恩施儺面具的傳播和發展。
在新媒體背景下,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與主流文化的沖擊,恩施儺面具的生存環境也在不斷更迭變化。在我國社會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前提下,恩施儺面具正面臨著傳承境遇難的困境,儺面具文化再生產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科學技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著相互影響的關系,通過數字化技術能夠推動恩施儺面具的不斷發展進步與完善,這也表明恩施儺面具文化再生產會隨著市場經濟的影響,從而通過數字化手段來走向市場,面向大眾,這也是恩施儺面具傳承發展的需求以及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存儲方便、使用便捷、傳播時效性等優勢的顯露,將恩施儺面具文化再生產與新媒體技術相融合,在傳承和保護恩施儺面具的同時尊重恩施儺面具“本真性”,對恩施儺面具進行文化再生產,這對于其發展傳承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同時對于維護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保護地方文化獨特性具有重要的意義。總的來說,在應對社會極具變化帶來的挑戰時,恩施儺面具的保護應呈現出積極的應對態度,力求能夠有新的發展并進行有價值的文化再生產。
注釋:
①吳工,黃紹泓.武陵山區土家族儺戲面具的造型特征及制作工藝[J].戲劇之家,2017(08):169+171.
②汪儒斌:恩施儺面具制作技藝傳承人.2021年3月田野采訪.
③朱雨寒.文化再生產理論視角下的民族傳統文化資本數字化開發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20.第3頁.
④王方群.新媒體在政府危機公關中的運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7.第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