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一寧
[摘 要]為了提高我國大學生在初創期獲取創業資源的能力,文章以學科層次為切入點探討了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導向問題,通過課堂調查問卷的方式探究了當代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面臨的重要使命,通過對比和舉例的方法討論了創新層次與創業生態之間的內在關聯,進而揭示了基于自身學科層次為創業資源獲取導向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基本模式與具體特征。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互聯網+;創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1)09-0160-03
201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正式了推出“新工科”計劃,這為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制造2025》等重大戰略,加快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加快產業升級提供了正確的指引方向[1-2]。我國正處于新工科、新產業快速崛起與經濟轉型的特殊時期,提升新工科、新產業創業成功率對加快我國在第四次工業技術革命中搶占主導地位十分關鍵。大學生作為青年知識分子群體的絕大多數已然成為當下新工科產業創新創業的潛在后備力量,并且備受學界的關注[3]。然而,中國企業評價協會在2015年的研究報告中指出,我國新建企業中具有高成長潛力的企業不到3.32%,尤其是在大學生科技創業方面,創業成功率不到1%。可見,初創的大學生科技想要取得生存并實現快速成長非常不容易。初創企業想要度過生存期并最終實現快速成長離不開創業資源的支撐。因此,非常有必要以創業資源獲取為導向來探究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與教學模式[4-5]。
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創新創業教育理論已十分完善[6-9]。根據考夫曼基金會的調查,大多數美國高校通常以聘請成功商人、企業家、行業精英回母校任教的方式來指導本校學生提升創業資源獲取能力。這種方式的優點在于可以充分發揮本校的學科優勢,快速形成創業集群效應,使大學生創業者快速獲取市場資源與資金資源。而以德國、荷蘭為代表的歐洲國家則多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使創新創業教育與實踐緊密結合。這種模式不僅可以使學生學到的理論充分快速聯系實際,而且還可以幫助大學生初創者快速獲取技術與人力資源。然而,目前這些主流的創業導向研究成果均是針對西方發達國家提出的,適用于西方發達國家的創業教育。針對我國現階段新工科快速崛起這一全新的特殊創業環境而言,西方現有的研究結論能否繼續有效指導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與教學發展仍然有待進一步檢驗。
一、創新創業教育的兩項重要使命
目前,針對大學生創業的調查問卷方式已成為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方法[10-11]。筆者于2019年依托長春理工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基礎課程為平臺,針對長春理工大學2017屆437名分別來自光信息科學工程、信息與計算科學、俄語與日語專業大二本科生進行課堂調查問卷。調查結果表明:目前大多數大學生對創業與創業資源獲取存在以下兩方面疑慮。少部分學生認為“在大學期間創業不但浪費時間、浪費精力而且還會影響學習成績,學生在學校就應該好好學習”。相反,大部分學生還是認可大學生創業的正面意義,但他們認為“大學生創業難度太大,成功概率太低。作為一個學生,對任何行業都不太了解,技術水平差、領導能力低,很難獲得團隊信任”。除少部分“二代”具有額外非對稱社會資源外,絕大多數平民子弟很難快速獲取創業資源,度過創業生存期。就當今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而言,存在兩項亟待解決的重要使命。第一“明其道”:從創新的角度說,讓學生明確當代科技創新與創業教育之間的內在聯系。第二“知其術”:從創業的角度說,讓學生明確作為大學生創業者獲取創業資源最為有效的方法。我們先從“知其術”切入并予以討論。我們對2018年吉林省互聯網+決賽創意組與初創組一等獎、二等獎作品商業計劃書加以梳理后發現:絕大多數較為完善的創業項目均依托于該推薦校的優勢學科或優勢科研團隊的學術成果。可見,母校的學科與科研平臺才是我國當代大學生最容易獲取創業資源的地方,這也是與非大學生青年創業存在的本質區別。依托自己學校優勢學科與自己導師或教授較為成熟的科研成果或研究方向開展創業活動,是大學生在創業初期快速獲得創業資源的最優手段。對于大學生創業者而言,母校優勢學科平臺,不僅可以像歐洲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那樣讓大學生創業者快速獲取技術資源,而且可以在科研機構中快速建立團隊,獲取初期的人力支撐。而且在教授的指導與幫助下,大學生創業者也可以快速了解并洞悉該創業行業的基本情況,進而在創業初期占有明顯的優勢。
此外,自“十三五”規劃以來,在我國航空航天領域與軍工領域的高層次研發項目中,上市企業承擔的比例正在逐年升高。越來越多的私營上市企業攜資在我國的尖端科技領域搶占制高點,甚至無須項目撥款就可以墊資進行國家級科技項目的研發工作,僅靠國家級科技立項的利好消息,就可以直接在股市獲得巨大收益并彌補項目研發成本。可見,未來的創新必然離不開創業模式的有力支撐,兩者將是相輔相成的混合體。為了讓學生“明其道”,我們在創新創業教育環節中一定要讓學生理解單一目標評價體系與多目標評價體系之間的本質區別。現代考試作為一種源自于工業社會的單一目標評價系統,自有其公平、易于執行等優點,非常適合我國進行人才初級選拔。但創業與社會則是典型的多目標復雜評價系統。跟著教師學書本上的知識,或許能取得較好的考試成績,但對于一個人的綜合能力提升而言,“和人學做事”才是最有效率的學習與自我提高手段。綜上,依托自身的特色學科背景,以創業項目為創新研究抓手才是實現當代青年人知行合一的最佳手段。
二、創新的層次與創業的生態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已經發生了多次歷史性轉變。目前,除了小部分由原主管部門管理或者合并后劃歸教育部管理的高校外,其他絕大部分老牌行業大學已經由學校所在省市統一管理,這標志著行業特色辦學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在隨后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中傳統特色專業彰顯出了許多新生問題,例如學科設置單一、辦學視野狹窄、在教學科研等方面只考慮自己行業的需求、難以形成學科交叉與互補等。張彥通、王亞杰在《論新時期特色型大學的建設和發展》一文中曾提到,“在人才培養方面,特色型大學不同于綜合大學,即應該培養具有行業應用背景的高級專門人才是新時期保持行業特色的關鍵問題”[12-14]。可見,層次性與特色性已經成為我國高校學科發展的主要趨勢,而對于創新創業教育而言,也不應該進行統一規范。
從早期的985、211計劃到今天的一流學科、一流大學,頂尖大學與普通地方院校之間或許存在學科定位不同或創新層次的差別,但就創業能力而言,后者也未必肯定弱于前者。我們通過梳理近5年創新型挑戰杯比賽發現,不可否認來自我國一流學科、一流大學的參賽作品占據了獲獎作品的絕大多數,例如,在2019年第十六屆中國創新型挑戰杯獲得特等獎的35項作品中,共有72.2%的獲獎作品(26件)來自傳統211學校,無一件作品來自全國排名150名以后的普通院校。此外,在獲得一等獎的105項作品中,93.3%的獲獎作品(98件)來自全國排名前200名的國內特色優勢高校,如果刨除紅色賽道獲獎作品,普通地方應用型高校獲獎作品不到整體的5%。相反,如果我們梳理中國“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獲獎作品,其中就不乏來自地方應用類高校作品取得較好成績的例子。
從創新層次上分,我國當前的一流大學通常會擁有多個一流學科,整體專業以及學科層次較高,擁有較為優異的科研資源、社會聲譽與辦學規模。相反,較高的學術地位迫使該類研究型高校必須緊跟全球層面的研究熱點,從基礎理論層面開展具有革命性的科研工作與技術突破工作。這就導致該類大學生創業者更容易接觸到高層次的科技創新成果,獲取高水平的創業技術資源。對于傳統老牌行業特色高校與普通省屬院校而言,其一般僅在一到兩個專業方向上較強,擁有的一流學科數量基本是鳳毛麟角,通常可以支配的科研資源與辦學規模均弱于我國一流大學或研究型高校。這種應用研究型高校一般為了凸顯自身的特色與優勢,將整體的專業與學科布局都向優勢方向傾斜,進而為優勢方向構建較為完善的工程學科體系。這類高校的大學生創業者更容易接觸到更為完整的行業技術體系與市場資源。最后,對于應用型或絕大多數的職業技術類高校而言,其擁有的科研能力與資源相對有限,主要的創新工作通常需要依托校企合作的方式開展,其創新形式一般體現在產業模式與工藝技能層面。所以,應用型大學畢業的創業者更容易接觸到更為精準、更為“接地氣”的市場與人力資源。綜上,“研究型高校”“研究應用型高校”“應用型和職業技術型高校”的學科層次在客觀上存在明顯區別,適合其開展創業的切入點、獲取創業資源的模式以及自身畢業生所擁有創業的優勢也大相徑庭。在這樣的情況下,圍繞不同創新層次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創業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雖然從創新的角度看,上述三個層次的科技進步確實有高低上下之別,而從創業的維度來說,這三者或許沒有明顯的強弱之分。如果我們將創業看成一個生態系統,那么這個創業生態系統將被創新大致分成上述三個階層,并且每個生態階層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而我們創新創業教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便是讓每個階層的創業群體知道自身的創業優勢、洞悉快速獲得創業資源手段、了解自己這個物種在創業生態系統中的獨有生存之道。
例如,對于來自一流學科或研究型高校的大學生創業者而言,作為生態系統中食物鏈的頂端,在高、精、尖領域創業具有先天的優勢,更容易獲得關鍵技術支撐、組建更為高端的創新團隊、獲悉更為權威的行業發展動向,依靠專業特色與學科優勢迅速獲取創業資源,其典型代表就是第二屆互聯網+金獎作品《鋼軌延壽專家》。該項目依托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重點實驗室十余年的研究成果,團隊快速獲得所需的核心技術資源。該團隊的主創人員大都師出同門,這不僅降低了人力成本,而且還可以有效提升核心團隊的凝聚力。在國家重點實驗室知名教授的指導下,該團隊不僅能快速洞悉該行業的發展趨勢,而且可憑借自身技術的先進與名校的威望快速獲取市場資源與鐵路部門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可見,這個項目所以在初期取得如此成功,其核心在于“雙一流”大學生創業者將自身獲取創業資源的優勢充分地發揮出來。而針對這一群體的創新創業教育而言,其導向應是讓大學生認清自身的優勢,知道作為創業生態鏈頂端的物種自身具有的優勢與所要面臨的困難。
相反,對于普通應用型或民辦應用型大學生創業者而言,作為整個創業生態系統的底層,大都不會具備頂端物種的創業資源,但作為創業生態系統底層物種也自有它們的生存之道。例如在第三屆互聯網+比賽中,普通民辦本科學校吉林省動畫學院包攬了2金、1銀、16銅的好成績,成為該年度互聯網+比賽最大的贏家。其中“互聯網+國風漫畫創作源計劃”作品更是殺入了前四強。與華中科技大學相比,后者沒有一流國家級的科研成果,兩者之間的學科層次存在非常明顯的維度差。但后者卻在創新創業這個生態系統中超越了我國絕大多數院校,處在創新生物鏈的最底層卻擁有著最強的創業生命力。可見,其成功的關鍵與前者一樣,都是在自身的學科層次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彰顯其特色。與“雙一流”學科相比,這一層次學科多以系統類、工程類、技能類見長,他們的教師與教授擁有更為務實的工程技能,他們的學科研究成果擁有更為廣泛、更為接地氣的應用市場。作為創業生態鏈最底層的大學生創業者,依然可以從母校快速掌握創業所需的技能、獲得更為廉價的人力資源,以及擁有更為接地氣的盈利模式,進而使創業項目快速取得必要的創業資源,并在短期內獲得初創成功。
可見,就不同層次學科的教研能力、成果水平以及社會影響等方面而言,確實存在客觀上的創新層次高低不同。但就以創新創業這個生態環境的生存能力而言,他們之間并沒有明顯的上下之別,關鍵在于創業主體能否清晰地了解自己的生存之道。
三、以學科層次為創業資源獲取導向
綜上,我們總體上可以得到以下幾點結論。第一,未來的創新必然依托創業為載體,傳統計劃經濟模式下的創新所占比重將越來越小。第二,依托母校學科特色開展的創業行為,將直接提升大學生的整體創新能力,進而讓大學生做到知行合一。第三,對于我國現階段絕大多數大學生創業者而言,母校學科平臺才是獲取創新創業資源的最佳捷徑。第四,不同層次學科創新切入點的不同,將會導致不同層次學科創業導向的不同。
基于此,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設計與改革方向不但要做到校校不同、院院不同,甚至更應該細化到學科與學科之間也不盡相同。我們應根據自身的學科層次,以本學科創業資源獲取為導向,設置富有特色的創新創業課程,使大學生創業者可以深刻了解自身的創業投機方向,至少可以在初創期快速突破創業壁壘獲取創業資源。此外,就創新創業課程設計而言,一定要有本學科資深教授或學術帶頭人參與。只有充分認識到自身學科在國內所處的層次與特色,才能有的放矢地制訂出富有針對性的創新創業教學內容。在創新創業教學授課環節中,一定要有一線科研或專業教師介入,因為他們才是大學生創業資源的真正提供者。這不僅可以豐富創新創業授課內容,而且還可以使大學生創業者與他們的指導教師直接對接,進而有效增加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成功概率。
[ 參 考 文 獻 ]
[1] 施曉秋,趙燕,李校堃.融合、開放、自適應的地方院校新工科體系建設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0-15.
[2] 林健.新工科建設:強勢打造“卓越計劃”升級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7-14.
[3] 趙波,張志華,范蔚.模式創新與路徑協同: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策略[J].江蘇高教,2016(3):111-113.
[4] 蔡莉,葛寶山,蔡義茹.中國轉型經濟背景下企業創業機會與資源開發行為研究[J].管理學季刊,2019(2):44-62+134.
[5] 王玲,蔡莉,彭秀青,等.機會—資源一體化創業行為的理論模型構建:基于國企背景的新能源汽車新企業的案例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7(12):1854-1863.
[6] 郝杰,吳愛華,侯永峰.美國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建設與啟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7-12.
[7] 胡萬欽,戶可英.美國日本大學生創業教育比較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5):51-53.
[8] 王占仁,徐文.以德國為鏡鑒 建設良好大學生創業環境[J].中國高等教育,2010(21):45-46.
[9] 胡瑞.英國大學生創業教育實踐路徑探析[J].復旦教育論壇,2012(1):83-87.
[10] 周勇.江蘇大學生創業認同狀況分析[J].江蘇高教,2015(4):99-101.
[11] 施生旭,姚翠嵐.閩臺大學生創業意愿影響因素比較研究[J].高教探索,2018(4):65-70.
[12] 羅維東.新時期行業特色高校發展的趨勢分析及對策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9(5):8-10.
[13] 王亞杰. 關于行業特色型大學建設的思考和建議[J]. 中國高教研究,2009(5):23-26.
[14] 張彥通,王亞杰.論新時期特色型大學的建設和發展[J]. 教育研究,2008(2):47-52.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