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煌
摘? 要:新媒體技術推動課堂教學手段發生變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合運用IQClass互動課堂系統、希沃白板軟件授課系統與輔助課堂教學的平板電腦,促進了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為小學數學教學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
關鍵詞:新媒體技術;小學數學;融合發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要注意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整合,注重實效。因此,如何利用新媒體技術為學生提供更加有效的教學,已經成為廣大小學數學教師共同關注的問題。筆者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談談新媒體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以及兩者融合后取得的成效。
一、新媒體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的必要性
2007年起,筆者所在的福建省廈門市蔡塘學校開展以“教學案”為載體的“先學后教,反饋矯正”的教學改革,顛覆了“一書一粉筆,一人一黑板”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隨著學校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入,運用新媒體技術開展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新模式,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同時以現代教學理論為指導,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讓教師和學生都融入創造性的學習過程。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同時,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型人才,整體上推動學校的教育現代化進程,探索出一條以科技信息化促進學校現代化的道路。
二、新媒體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的實踐方式
1. 在預習指導環節運用新媒體技術
學校“先學后教,反饋矯正”的教學改革,要求將學生的預備性學習活動置于課堂教學活動之前。在預習環節運用新媒體技術,既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利于使新課的學習化難為易。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以下統稱“教材”)六年級下冊“圓柱的體積”這節課前,學生已經學習過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為了幫助學生順利地完成先學任務,教師發送微課,直觀演示了圓的等分和圓柱等積變形成近似長方體的過程,既幫助學生建立圓柱與近似長方體的聯系,觀察什么變了,什么沒變,又幫助學生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2. 在課堂導入環節運用新媒體技術
課堂導入是激發學生求知欲望的開端。課堂上如何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角色并處于積極思維狀態,成為教師經常探討的問題。例如,在教學教材六年級上冊“圓的認識”這節課時,為了讓學生對圓有初步的認識,教師通過播放Flash動畫視頻,讓學生觀看和對比用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做自行車車輪的不同效果,切實感受圓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以及認識圓的必要性。新媒體技術生動、形象、直觀的特點為數學課堂創設了色彩斑斕的情境,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
3. 在探究展示環節運用新媒體技術
探究展示作為小學數學課堂的重要環節,是學生表達與交流的主要形式,也是形成正確認知、發展創新思維能力的關鍵。新媒體技術推動信息實時傳遞,具有及時性和便捷性,讓教師在課堂上有更多的時間掌握學情、調整教學策略并及時點評。例如,在教學教材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這節課前,教師針對學生在預習中暴露的突出問題及時進行整合。課上,教師通過IQClass互動課堂系統的教師端將探究任務發送到學生端,各學習小組能及時接收任務并展開討論。學生可以在平板上標注本小組的討論過程和記錄探究結果,并在討論結束后推送到教師端。教師一鍵點開“學習小組”便可以看見各個小組的探究成果,既能進行及時點評,又能快速選擇適合參與展示的小組。展示環節結束后,教師在白板上通過“同屏展示”呈現不同方法,讓學生感受方法的多樣性,引導學生優化方法。新媒體技術在數學課堂的探究展示環節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
4. 在分層鞏固環節運用新媒體技術
課堂教學面向的是全體學生,而學生的學習能力具有差異性。因此,教師不僅要有分層教學的意識,還要有分層落實教學目標的措施。例如,在教學教材六年級上冊“和倍問題”這節課的分層鞏固環節時,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水平,通過IQClass互動課堂系統的教師端把三道不同層次的問題推送到學生端,學困生進行和倍問題的基礎鞏固,中等生進行差倍問題的嘗試訓練,優等生用算術法和方程法解決和倍問題,并進行比較與聯系。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選擇不同的訓練任務,教師通過教師端可以及時掌握學情并進行個別指導。這種交互式的學習方式具有很強的個性化,有利于促進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得到與之相適宜的發展。
5. 在總結提升環節運用新媒體技術
教師精心設計的總結提升環節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學生在鞏固知識的同時,豐富了知識體系,完善了認知結構,完成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仍以教材六年級上冊“圓的認識”這節課為例,經過充分的探究交流,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有了一定的認識和理解,但未形成知識體系。因此,教師利用PPT直觀、形象地呈現“圓,一中同長”樹狀圖,揭示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和內在聯系,使學生所學的知識更具全面性和系統性。
三、新媒體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的教學成效
多媒體展臺和交互式電子白板為新媒體軟件的應用提供了可能。IQClass互動課堂系統、希沃白板軟件授課系統與輔助課堂教學的平板電腦的有效結合,使新媒體技術與數學課堂教學的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營造課堂氛圍,激發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順利完成學習任務的心理前提。新媒體技術在數學課堂的合理運用,將文字、圖片、圖像、聲音融于一體,化遠為近,化微觀為直觀,化不可及為可及,既有利于營造活潑寬松的學習氛圍,又有利于豐富數學課堂的教學內容。
2. 豐富學習資源,培養自學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新媒體技術以網絡技術作為學習工具,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新媒體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有效融合,遵循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創新課堂教學,實現了數學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 創造互動平臺,推動思維碰撞
新媒體技術的運用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為學生提供了更加有效的互動工具。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等交流方式使學生的個性化思維得到充分展示,數學課堂也更具探究性和互動性。
4. 多元評價方式,促進主動學習
課堂評價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有效手段,需要發揮導向和改進功能。教師要充分發揮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優勢,通過點贊評價、笑臉評價、卡通人物評價或用各種聲音評價等人機交互方式,使學生在教師的賞識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產生積極向上的動力,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進一步發展。
5. 優化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效率
合理運用新媒體技術,把握好運用的時機和限度,可以優化課堂教學的信息傳遞結構、學生認知結構、課堂時間結構和師生活動結構等。靈活運用新媒體技術,有利于突破學生求知過程中的難點,使教學得到優化,最終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
6. 提升信息素養,助力教師發展
教師專業成長和業務水平的提升,不僅僅局限于自身的專業,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教師自身的新媒體運用能力也應該與時俱進。需要將新媒體技術和教育教學融合起來,在融合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尋找規律,改變觀念,形成能力,助推教師專業發展。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必須認識到新媒體技術只是作為輔助手段引入課堂教學,而不能統領整個課堂。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合理和靈活地運用新媒體技術,尋找技術與教學的良好結合點,既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益,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張珍鳳. 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創新研究[J]. 課程教育研究,2018(23).
[2]李俠,杜鵬. 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創新研究[J]. 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18(8).
[3]陳文斌. 談“教學案”的理論基礎與編寫:課堂有效教學方式的行動研究[J]. 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