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秀珠 閆登朝



摘? 要: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是培養學生想象力、開發學生思維的有效手段。學生對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方法的興趣越濃厚,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保持得就越長久。教學實踐表明,越是抽象的內容,越需要教師通過直觀、形象的演示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關鍵詞:數學教學;信息技術;形象思維;直觀演示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有時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由于沒有合適的教具進行直觀、形象的演示,特別是不能做動態的演示,有些問題教師難以講清楚,學生難以想明白,導致教學效果不佳。而對于同樣的問題,如果利用信息技術軟件制作出立體、動態的圖象,通過直觀、形象的演示,能輔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從而幫助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信息技術軟件在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輔助數學教師的課堂教學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下面通過教學實例,體會信息技術軟件發揮的作用。
例1? 如圖1,已知PA⊥平面ABC,則∠BAC與∠BPC的大小關系是(? ? )。
(A)∠BAC > ∠BPC? ?(B)∠BAC < ∠BPC
(C)∠BAC = ∠BPC? ?(D)不能確定
這道題學生往往會錯誤地判斷答案為選項A。由于題目中各線段的長度并沒有限定,所以我們可以制作一組變化著的動態圖象。在變化的過程中,固定線段PA的長,將線段AB逐漸伸長,同時將線段AC逐漸縮短,并將∠BAC逐漸變小(如圖2)。學生通過觀察,很容易得出正確答案為選項D。
例2? 四個平面將空間最多分成(? ? )個部分。
(A)13? ? (B)14
(C)15? ? (D)16
我們可以利用不同的顏色制作多色三維直觀圖(如圖3),然后再“飛入”一個動態平面與前三個平面相交,先讓該平面平移運動,再讓其旋轉運動。通過直觀、形象的演示,學生自然會觀察到第四個平面無論處于什么位置,它都不可能同時經過前三個平面將空間所分割成的8個區域,最多只能經過其中的7個區域,所以正確答案為選項C。教師借助信息技術軟件來演示,不需要過多的解釋,便能收到“無聲勝有聲”的教學效果。
例3? a,b是兩條異面直線,它們所成的角為80°,過空間一點P作直線l,使l與a,b所成的角均為50°,這樣的直線l共有(? ? )條。
(A)1? ? ? ? (B)2
(C)3? ? ? ? (D)4
根據異面直線所成角的定義,我們可以過點P作兩條直線AB,CD分別與a,b平行,AB與CD所成角∠APC = 80°,AB與CD確定一個平面α,∠APC的平分線PM與PA,PC成40°角。制作動態圖象,讓PM從平面α上慢慢“站起來”,使其保持與PA,PC成等角。在這一運動變化的過程中,PM與PA,PC所成的角可以從40°變為90°,必然在某一位置與PA,PC成50°角。對于這一位置,可以用著色的直線加以提醒(如圖4),再用同樣的方式讓∠BPD的平分線“站起來”,結果與前者一樣,而∠APD的平分線與角的兩邊恰好成50°角,所以不必“站起來”,顯然答案為選項C。教師在處理這個問題時可以改變a,b所成角的度數,或l與a,b所成角的度數,借助多媒體圖象的直觀效果,讓學生鑒別各種情況的結果,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例4? 橢圓[x29+y24=1]的焦點為F1,F2 ,P是橢圓上的動點,當∠F1PF2為鈍角時,點P橫坐標的取值范圍是__________。
教師運用信息技術軟件進行動態演示(如圖5),動點P沿橢圓弧BA從點B向點A運動,并啟發學生。
啟發1:在上述運動過程中,∠F1PF2的大小有何變化?
通過觀察學生不難發現,∠F1PF2由鈍角逐漸變小,最后變為0°。在變化的過程中,必然有一個位置,使∠F1PF2 = 90°,如點P在P0的位置,用著色的∠F1P0F2顯示。
啟發2:當∠F1P0F2 = 90°時,點P0的坐標如何求?對解答此題有何幫助?
至此,學生通過思路梳理,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求解此題。
有很多數學內容都可以借助信息技術軟件輔助教學。例如,函數的單調性和奇偶性(反映圖象的升降與對稱),三角函數的圖象變換,立體幾何中的射影、折疊、翻轉與旋轉,解析幾何中的二次曲線及軌跡問題,等等。教師要利用好信息技術軟件的功能,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石立新,李敏,逄凌濱. 談如何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J]. 科技資訊,2007(21).
[2]張明煒. 談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J]. 江蘇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