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認識物體的形狀》一課為例,闡述四度六步教學法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的實踐應用,即“憶一憶——復習提問,溫故孕新”“試一試——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課題”“做一做——合作探究,活動領悟”“變一變——師生互動,變式深化”“比一比——嘗試練習,鞏固提高”“想一想——適時小結,興趣延伸”科學課堂教學六步驟。
【關鍵詞】四度六步教學法 小學科學 實踐應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5-0056-02
為了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功,南寧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戴啟猛總結并提出初中數學四度六步教學法,即教師以追求“四度”(有溫度、有梯度、有深度和有寬度)課堂為教學主張,依照“溫故”“引新”“探究”“變式”“嘗試”“提升”六個環(huán)節(jié)精準設計和組織的教學方法。四度六步教學法能較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促進師生共同發(fā)展。它既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又符合教育規(guī)律,有利于發(fā)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此,筆者嘗試將之應用于小學科學課堂,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憶一憶——復習提問,溫故孕新”“試一試——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課題”“做一做——合作探究,活動領悟”“變一變——師生互動,變式深化”“比一比——嘗試練習,鞏固提高”“想一想——適時小結,興趣延伸”科學課堂教學六步驟。
本文將以教科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物體》第三課《認識物體的形狀》一課為例,以學生“溫故(憶一憶)”“引新(試一試)”切入,以平鋪物體設計“探究(做一做)”活動,產生“變式(變一變)”問題,分組“嘗試(比一比)”,適時“提升(想一想)”。
一、憶一憶——復習提問,溫故孕新
古語曰: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在古人看來,既要“學”(即接受新知識),更要“習”(即復習舊知)。因此,在四度六步教學法中,“溫故”即復習提問,溫故孕新。
《小學科學(1~6年級)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提出,小學階段要認識“物體具有質量、體積等特征”,建立相關科學概念。教科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物體》重在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物體進行觀察、比較,分析、討論觀察到的物體特征并嘗試進行分類。該單元共有7課,前4課認識對象為有固定形狀的常見物體,即固體,后3課將運用所學探究水和空氣。
第三課《認識物體的形狀》需要完成的主要教學目標是:懂得一個物體有許多可觀察的特征,并嘗試用感官、對比等方法進行觀察。為了幫助學生建構概念,筆者結合上節(jié)課《誰輕誰重》初步體會到的物體“質量”這一基本而具象的特征,將“輕重”作為物體質量的具體特征,對物體質量進行復習。以問題的形式展開:“通過上節(jié)課學習,我們如何知道物體的輕重呢?”“物體除了輕重,還有哪些特征?”前者指向前一節(jié)課學習的主要內容——物體輕重,后者基于學生一年級上冊數學學過的“形狀”,指向與本課關聯(lián)的“形狀”。這樣既了解了學生前概念,又為孕育“認識物體的形狀”這一新知識做鋪墊。
二、試一試——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課題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的心靈。”教師引入或創(chuàng)設生動具體的場景,正如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引導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長,能引起學生情感反應。因此,在四度六步教學法中,“引新”即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課題。
筆者為學生準備了大小、重量相同的橡皮,并將快遞盒送給小伙伴,并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把橡皮裝進快遞盒,那么怎樣裝得更多?”指向本節(jié)課重點研究的目的——研究物體的形狀及其占據的空間的影響因素。基于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來創(chuàng)設將橡皮裝進快遞盒的情境,幫助學生從“占據空間”這個角度理解形狀,將“空間”這一抽象概念具象化,搭建學生已有經驗與所學新知的橋梁,自然而然地過渡到《認識物體的形狀》這一新知識的學習。這一具有思考與探索價值的問題,既激發(fā)了學生嘗試探究的欲望,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與質量,可謂一舉多得。
三、做一做——合作探究,活動領悟
愛因斯坦曾說:“我從事科學研究是出于一種不可遏止的想要探究大自然奧秘的欲望,別無其他動機。”探究是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它能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學習像科學家一樣認識世界、看待自然。因此,在四度六步教學法中,“探究”倡導的是合作探究,活動領悟。
在探究環(huán)節(jié),為學生提供了乒乓球、木塊、橡皮和螺母四種有結構的材料,分別代表球形、方形、條形和其他形狀的物體,讓學生觀察并描述上述物體的形狀與特點。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各個面的形狀都相同”的是乒乓球、木塊,“有不同形狀的面”的是橡皮,“各個面的形狀都不相同”的是螺母。以此讓學生在潛意識中形成這一觀點:觀察角度發(fā)生變化,觀察物體的形狀有可能相應發(fā)生變化。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小組合作參與游戲化探究活動,聚焦“擺放”主題,布置挑戰(zhàn)任務:把上述物體分別平鋪放在快遞盒里,探究“哪種物體放的數量最多?”探究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初步體會形狀是物體的另一個基本特征。實踐證明,這一探究問題的設計能引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能緊扣“不同形狀的物體平鋪的數量不同”這一教學主題,能激活學生已有的經驗,更能展開學生的思維,嘗試探究不同的平鋪方法,從而使學生意識到形狀是物體的固定屬性,它會影響物體所占據的空間。遷移到生活中,學生會意識到形狀會影響物體的擺放、空間的合理利用,從而提高學生生活整理能力。
通過實驗,學生將平鋪放入快遞盒的物體數量記錄如下:
探究哪種物體放的數量最多,6個教學班72個小組270名學生中,學生不但能做到人人參與、積極參與、主動參與,而且能做到操作有序、記錄完整、言而有據,充分彰顯參與的廣度與深度。
四、變一變——師生互動,變式深化
從心理學提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原則可知,當學生用已有知識輕易獲得答案時,思維并不活躍;當提出的問題需要借助尚未掌握的知識方能解決時,思維過程也不一定活躍;最優(yōu)化的辦法是,提出接近或略高于學生智力水平的問題,讓學生探究能解決的問題,才能比較充分地激發(fā)學生進行思考。這與四度六步教學法倡導的“變式”“師生互動,變式深化”不謀而合。
在此環(huán)節(jié),基于大多數小組讓螺母“躺著”進行平鋪,參考數學課堂“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的方式,讓全班考慮更多的平鋪方法,從而嘗試適度的挖掘、引申和拓展:“立著”進行平鋪。通過數據比對,學生自主發(fā)現不同的平鋪方式裝滿快遞盒的數量不同。通過從“立”到“躺”的變式訓練和“比較”方法的運用,展示平鋪變化的藝術和遷移的巧妙,逐步將學生對物體形狀的認識引向深入,讓學生的立體空間意識、多向思維能力在變式中達到新高度。
從“躺著”平鋪到“立著”平鋪的變式深化,是一種逐漸推進,螺旋上升的過程。根據學生認知特點和前概念,從初步感知到熟練擺放,直至靈活運用,把握了教學的梯度,也進一步提高了學生靈活運用、遷移知識的能力。
五、比一比——嘗試練習,鞏固提高
學無止境,教學的知識點雖單一,運用情況卻不盡相同,如何讓學生從“未知”到“已知”,從“已知”到“運用”,從“運用”到“活用”,適度改進、靈活多變、合理升級不可或缺。因此,在四度六步教學法中,“嘗試”指的是嘗試練習,鞏固提高。
例如,在本課教學中,延伸到長方體的橡皮平鋪裝滿整個快遞盒,會有三種不同的平鋪擺放方式,結果自然差別比較大。而乒乓球和立方體,無論如何擺放,裝滿快遞盒的數量總是不變的,如表2所示。
這種由淺入深、難易適度的方式,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更能鞏固和提高學生對物體形狀的再認識,發(fā)展學生對“形狀是物體的重要屬性”的認識。
六、想一想——適時小結,興趣延伸
一節(jié)精彩的課堂,不僅有小結,更有延伸。在科學課堂,需要通過適時的小結和興趣的延伸等,讓學生課外進行進一步探究,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或其他情境中,甚至與其他學科領域相聯(lián)系、互補充。因此,在四度六步教學法中,“提升”倡導的是適時小結,興趣延伸。
在最后環(huán)節(jié),讓學生不僅體會到生活中不同物體有不同形狀,而且關注到在同一個空間(盤子)物體擺放、拼接或堆放方式不同裝下的數量可能也不同。以“用螺母將快遞盒填滿后,快遞盒真的被填滿了嗎”為拓展問題,恰時點撥學生關注螺母這類物體特殊的中空形狀,甚至可以基于此進一步注意螺母與快遞盒高度的差異,即盒子的“空間”問題。
阿拉伯現代小說、藝術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紀伯倫在《先知》中提到:“走在圣殿的陰影下,行在其追隨者中的教師,傳授的不是他的智慧,而是他的信念和愛。”暖人心扉的,是有溫度的話語;拾級而上的,是有梯度的推進;激活生命的,是有深度的思考;持續(xù)精進的,是有寬度的延伸。這樣有溫度、梯度、深度與寬度的“四度六步”精彩課堂,亦是小學科學教師不懈的追求。
【參考文獻】
[1]戴啟猛.基于初中數學四度六步教學法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架構[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20(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3]陳立光.新課標基礎上小學科學課程的概念構建及其教學價值[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2).
[4]田凡.芻議小學科學教學中“做與思”有效融合的策略[J].科學咨詢,2020(11).
[5]黃賢群.七談小學科學有效教學[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8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四度六步教學法在小學部分學科推廣應用的行動研究——以南寧市鳳翔路小學為例”(編號2021C530)中期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梁惠娟,碩士研究生學歷,高級教師,全國實驗教學能手、廣西“十佳”科技輔導員、南寧市學科帶頭人,研究方向為教學管理、科學教育。
(責編 李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