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苗
音樂教育是我國傳統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論語·泰伯》中就已經總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美育思想。器樂教育作為音樂教育的一個重要板塊,充分發揮了“以美塑人、以樂化人”的作用。近年來,樂器進課堂活動雖然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得到推廣,但是,對于樂器進課堂有何重要意義、哪些樂器適合作為課堂教學樂器、如何實踐樂器進課堂等問題,在一線教師中還頗有爭議。這些是音樂教育工作者應當重視并進行深入研究的問題。本文中,筆者將梳理近年來我國音樂教育中涉及器樂的內容,以幫助一線教師明晰認識。在此基礎上,對樂器進課堂的選擇原則和實踐途徑進行探討。
1.政策層面
2004年,教育部在全國15個課外文體活動工程示范區進行實驗,開展“體育、藝術2+1項目”,其目的在于加強學校的藝術教育活動,讓每個學生能夠掌握一項藝術特長,器樂作為一項重要的藝術表現技能,是“2+1項目”的重要內容。2011年,教育部辦公廳正式印發了《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在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實施“體育、藝術2+1項目”的通知》,在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實施“體育、藝術2+1項目”。在該項目的技能標準中,“課堂教學樂器”作為“音樂表演”之下的一個類別單獨列出,與鋼琴、手風琴、電子琴、中國民族樂器、中國少數民族樂器、西洋管弦樂器、聲樂、戲曲、曲藝、舞蹈等并列。
2015年,教育部頒布了《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辦法》《中小學校藝術教育工作測評辦法》《中小學校藝術教育發展年度報告辦法》,強化了對學校藝術教育的質量評價。《中小學校藝術教育工作測評辦法》的附錄部分,給出了詳細的藝術素質測評指標,其“學業指標”中的“基本技能”考查學生“掌握和運用音樂、美術等藝術課程標準要求的基本技能的情況”,而“發展指標”中的“藝術特長”則考查學生“在學校現場測評中展現的某一藝術項目的特長(包括聲樂、器樂、舞蹈、戲劇、戲曲、繪畫、書法等)”。這些考查指標都強調了器樂教學在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
2.課程標準層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學音樂教學也經歷了數次改革,器樂教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2001年,教育部頒布了《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對音樂的課程性質、課程價值、基本理念、課程目標等做了詳細的闡釋。其中,器樂教學在“表現”領域的“演奏”內容中,“表現”領域的“演唱”“演奏”“綜合性藝術表演”以及“識讀樂譜”中都有所體現。其中,“表現”領域明確要求3~6年級的學生“學習課堂樂器的演奏方法,參與歌曲、樂曲的表現”;而“教學建議”部分則指出,器樂演奏對于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對音樂的理解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器樂教學應與唱歌、鑒賞、創造等教學內容密切結合。除此以外,在“感受與鑒賞”“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等領域,器樂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經過十年的實施和檢驗,教育部總結了音樂課程改革經驗,廣泛聽取意見,于2011年頒布了《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與實驗稿相比,新課程標準明顯加大了器樂演奏教學的分量。例如,7~9年級的課程目標中,“發展表現音樂的能力”修改為“能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積極參與演奏及創造活動,發展表現音樂的能力”,將器樂演奏作為目標之一明確地表述出來。在“表現”領域的“演奏”部分,3~6年級的“學習課堂樂器的演奏方法”,修改為“學習豎笛、口琴、口風琴或其他課堂樂器的演奏方法”,而實驗稿對“課堂樂器”的界定是在“關于教學內容的幾點提示”中,提到“課堂樂器應使用易于學習、易于演奏、便于集體教學的樂器。例如:豎笛、口琴、口風琴、電子琴、簡單易學的民族樂器和部分打擊樂器等”。可見,新課程標準對“課堂樂器”的界定,已經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表述更加開放多元。
如前所述,相關文件和學術文章中既有“課堂樂器”的稱謂,又有“課堂教學樂器”的稱謂,其內涵實質上并無區別。為方便起見,本文統一使用“課堂教學樂器”這一稱謂,來指稱義務教育階段課堂上集中教學所使用的樂器。課堂教學樂器的選擇,應遵循以下原則:
1.普適性
普適性是指某一觀念、制度、方法等普遍地適用于同類對象或事物的性質。中小學“樂器進課堂”的普適性問題是指“樂器進課堂”活動如何普遍適應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需要。
面向全體學生是義務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這一階段器樂教學的目標,不是為了培養音樂家,而是挖掘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提升他們的藝術素養。因此,課堂教學樂器的選擇也應該考慮到所有學生。課堂教學樂器的選擇,要考慮能從整體上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再次強調了“堅持面向全體”的要求,各級各類學校都要健全面向人人的美育育人機制,讓所有在校生都能夠接受美育。
2.實用性
課堂教學樂器的實用性是指從器樂教學的需求出發,既方便教師進行集中教學,又能為學生所接受。正如李文輝老師所言:“一是要有統一調高的樂器,便于集體演奏;二是要價格便宜,經濟實惠;三是要音質好,音色美,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四是技術要求不高,簡單易學。”
課堂教學樂器的選擇既要讓所有學生家庭能夠承受,又要簡單易學,便于集體演奏。更重要的是,器樂教學要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王陽明說:“大抵童子之情,樂嬉游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譬之時雨春風,霑被卉木,莫不萌動發越,自然日長月化;若冰霜剝落,則生意蕭索,日就枯槁矣。”可見,興趣對于激發學生的活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課堂教學樂器的選擇必須尊重學生的愛好,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3.多元性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前言中就明確提出,音樂課程的價值包括“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增進對世界音樂文化豐富性和多樣性的認識和理解”,在“課程基本理念”部分又強調“應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作為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同時要求“應以開闊的視野學習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音樂文化,理解音樂文化的多樣性,共享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
目前,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學樂器已經較為豐富。2016年,教育部發布了《初中音樂教學器材配備標準》(JY/T 0469-2015),對音樂教師專用器材和學生音樂器材都做出了規定,其中既包括笛子、嗩吶、揚琴、笙等我國傳統樂器,也包括鋼琴、單簧管、薩克斯、小號等西洋樂器。這既有利于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也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藝術文化素養。課堂教學樂器的多元性,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要求,為他們提供提升藝術素養的機會。
除了以上原則,我們還應該考慮到,“樂器進課堂”與日常音樂教育有所區別。它的主要目的在于通過普及器樂教育,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而不在于音樂人才的培養。綜合以上因素,課堂教學樂器的選擇應綜合考慮地域、民族、教育水平等因素,以笛子、口琴、口風琴等常見、易于攜帶且價格適中的樂器為主。
1.以課題研究帶動教學轉型
雖然樂器進課堂活動開展已有相當長一段時間,但是理論界的研究還遠遠不能滿足教學實踐的需要。在中國知網搜索,對“樂器進課堂”進行專題研究的文章僅有40余篇。可以說,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出現了嚴重的脫節。“樂器進課堂”的理論依據是什么、如何做好頂層設計、器樂集中教學的教學方式如何選擇等問題,迫切需要解決。因此,學校可以組織教師,以申報校級、市級、省級甚至國家級課題的方式,組織本校、本地區的音樂教師,學習課程標準,學習新的教學法,學習國內外先進的教學經驗,對亟待解決的問題進行專題研究,激發他們的研究精神和創新動力,解決瓶頸問題,推動“樂器進課堂”深入開展,切實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
2.培養器樂專業師資隊伍
藝術教育最重要的環節是師資。近年來,中小學校音樂專職教師配備率大幅度提高,教學器材得到明顯改善,提升教師器樂基本技能日趨緊迫。在樂器進課堂活動中,教師的基本技能起著重要作用。課堂教學樂器往往是根據各地區、各民族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小型樂器,音樂教師不一定熟悉。因此,必須結合學校需求,加強師資隊伍的培訓,成立音樂名師工作室是一條有效的途徑。各地可以設立不同樂器的音樂名師工作室,組織本地音樂教師集中進行培訓,促進器樂教學工作的提升。
3.實施“聽—唱—奏”融合教學
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感受與欣賞”和“表現”是兩個重要領域,而這兩個領域都涉及樂器演奏的內容。“感受與欣賞”中要求1~2年級學生“感受樂器的聲音,能夠聽辨常見打擊樂器的音色,并能用打擊樂器奏出強弱、長短不同的聲音”,3~6年級學生“能夠認識常見的中國民族樂器和西洋樂器,并能聽辨其音色”,7~9年級學生“加深對人聲、樂器聲的了解和體驗”。教師可以在視唱教學和欣賞教學中融入器樂教學的相關內容,幫助學生提升音準,提高聽辨能力。陳善英認為:“器樂的加入大大充實了音樂課堂從聽、唱延伸到奏和演,既可以讓學生直觀、準確地掌握樂理知識,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節奏感、音高感,培養學生的視奏能力。通過視譜—認唱—彈奏—聽辨等環節進行自主地學唱歌曲。”這可以說是對“聽—唱—奏”融合教學效果的準確描述。
綜上所述,“樂器進課堂”是義務教育階段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樂器進課堂”的頂層設計和實施途徑研究,既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又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傳承創新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需要音樂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一起努力,共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