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 袁勤
小劇場歌劇中的“歌劇”指的是西方傳統歌劇,小劇場歌劇具有演出模式小、場地小、演員人數少、門票價格低等特點,更受中國百姓的喜愛。
隨著中國近代民族歌劇的不斷發展,小劇場歌劇逐步發展起來。目前許多音樂學者對此都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發表了相關文章。王麗婷在論文《淺析中國小劇場歌劇的發展現狀及前景》中對小劇場歌劇的自身價值以及發展趨勢進行了探究;黃鐘在論文《關于小劇場歌劇音樂創作的思考》為新興樣式的歌劇發展提供借鑒;祁君在論文《藝術碩士教育課程設置與小劇場歌劇實踐》中探究了小劇場歌劇作為一門課程對音樂專業學生的影響及其發展趨勢。
歌劇《再別康橋》以其精致、小巧的風格開啟了中國小劇場歌劇的創作先河,中國許多音樂學者對此寫下了相關論述。郭益在其論文《高雅的通俗——評小劇場歌劇〈再別康橋〉》中通過對劇中音樂風格、演出特色、詩詞風格的研究,探討《再別康橋》的藝術魅力。韓榮榮在論文《歌劇排演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意義——小劇場歌劇(再別康橋>的排演思考》中結合聲樂教學實踐,分析了歌劇在實踐演出中對學生音樂學習的意義。
本文將從中國第一部小劇場歌劇《再別康橋》著手,通過分析它的音樂創作、曲目架構、舞美設計等來探究中國當代小劇場歌劇的藝術特征和發展狀況。由于本人在研究生期間所學習的內容著重于歌劇,因此對小劇場歌劇的研究可以深化對自身專業的學習和思考,也希望可以為歌劇學習者提供一些理論基礎與參考,讓更多人能更深刻地了解小劇場歌劇這種中國歌劇新模式。
隨著中國音樂文化的發展,西方歌劇文化逐漸流傳于中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歌劇迎來了蓬勃發展的階段。但西方歌劇并不適應中國的文化潮流,西方歌劇在制作上都投入大量人力、財力,僅昂貴的門票價格就將中國百姓拒之門外。這樣的演出形式讓中國的百姓無法適應,從而使得精心制作的歌劇得不到好的收益,給表演人員和創作人員帶來巨大的損失。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的小劇場歌劇誕生了,它以短小精致的特點打破了傳統歌劇的形式,順應了中國文化的潮流。在創作上,小劇場歌劇講究“低成本,高收益”,用室內的小型樂隊代替了大型管弦樂隊,演員人數僅在十人左右,為歌劇的排練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并且小劇場歌劇角色較少,故事結構簡單,劇情矛盾沖突較少,但卻具備了歌劇的創作表演要素,拉近了與中國百姓之間的距離,受到中國百姓的追捧。
(一)《再別康橋》的創作背景
《再別康橋》劇名源自徐志摩的同名詩詞,該劇講述了20世紀初期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等人的故事。劇中運用了大量現代詩詞,并由周雪石教授進行編曲。
該劇的故事背景發生在20世紀初期,當時一大批中國人受到西方先進思想的熏陶,試圖通過文字改變中國的封建主義思想。當時,中國第一批留洋學生回到國內,他們懷著一腔熱血將先進的文化知識帶回中國,在中國文化教育上開辟了新興領域,尤以林徽因、徐志摩等人為代表。他們樂觀熱情,追求自由主義,不斷展現自己的獨特個性,成為中國杰出青年的代表,給當時的中國社會帶來了全新的色彩。
(二)《再別康橋》劇情概要
《再別康橋》圍繞新時代才女林徽因與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等人之間的友情、愛情故事展開。在這些情感糾葛中,由數徐志摩與林徽因的“康橋之戀”最為著名,本劇以兩人之間的情感作為主線,講述了他們各自求學、生活、戀愛的過程,生動描述了當時背景之下新青年的獨特形象,體現了現實與理想、理性與感性之間的碰撞。
整部歌劇運用巧妙的手法,以“康橋之戀”作為主線,將重要的故事情節聯系在一起。將主人公們的詩詞創作成優美的歌曲,穿插在各個劇目當中,使這段美麗動人的故事,生動完整地呈現于舞臺之上,如《一首桃花》《白日飛升》《再別康橋》等都是其中經典的唱段。
(三)《再別康橋》的創作特征
《再別康橋》作為中國第一部小劇場歌劇,開創了小劇場歌劇發展的先河。唯美動人的故事題材、清新自然的表演風格、簡樸開放的舞臺設計,深受群眾的喜愛。《再別康橋》的創作無疑是中國歌劇的一次創新,在音樂創作、唱段演唱、舞臺設計等方面都體現了其特有的藝術特征。
介于這樣的創作背景,該歌劇在音樂創作方面的一個很大特征便是中西結合。在音樂的創作上,并沒有過多地運用民歌小調,而是在中國傳統音樂的基礎上加入了西方大小調的音樂風格,既符合高雅音樂的特點,又適應大眾審美,獲得了更多中國觀眾的喜愛。
《再別康橋》中許多唱段都采用了林徽因、徐志摩等人的詩詞進行創作改編,這些詩詞具有新月派清新婉約的特點,因此在編曲上也是以柔美、純凈的音樂基調為主,不再是傳統歌劇中宏大、厚重的音樂風格,做到了詩和歌的完美結合,也體現了小劇場歌劇“小”的特點。
同樣在配器方面,既有鋼琴、小提琴、大提琴,還有木魚、磬等。如林徽因的角色就采用了弦樂與鋼琴作為伴奏,體現了林徽因溫婉、柔情的特點。而陸小曼的角色,作曲家采用薩克斯進行塑造,體現了摩登、都市的感覺。
1.唱段演唱方面的特征
該歌劇在唱段演唱方面的特點與其作曲風格一致,將中西唱法相結合。唱段中融入了民族唱法、美聲唱法甚至是流行唱法,具有時代性,比起傳統歌劇來說更符合大眾審美。演唱者的唱法、形象、音色都與角色相符合,音樂樸實自然,使觀眾真切感受到小劇場歌劇的魅力。
如林徽因的主題曲《一首桃花》,以八度跳躍作為開始。整首歌分為兩段,第一段為宣敘調,整體旋律較為平靜,力度較弱,演唱時大量運用弱音,以此描繪林徽因恬靜、溫婉的純潔少女形象。第二段為詠嘆調,速度增加,不斷起伏的旋律抒發了林徽因內心的激動,與第一段相比在演唱上更多的是大氣、寬闊的感覺。通過這種對比,生動地描繪了林徽因的獨特氣質。
2.曲目架構
《再別康橋》在劇情構造和人物形象塑造上與以往的傳統歌劇不同。以往歌劇常使用宣敘調的形式呈現,而《再別康橋》則是通過對白和旁白完成劇情推動和場景轉換,這樣的設計給觀眾帶來了別樣的體驗。《再別康橋》在曲目架構上采用了靈活的現代聯曲體,通過泰戈爾、胡適和金岳霖三人的旁白推動了劇情的發展。
3.舞臺設計方面的特征
小劇場歌劇雖然受到條件限制,但是舞臺設計有自己獨具的特征。精巧的舞臺設計既能夠獲得完美的舞臺展現,也能夠給觀眾留下深刻的視覺印象。
舞臺開放化也是《再別康橋》舞臺中的一個重要特點。舞臺三面均是觀眾,這樣更容易拉近歌劇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事先在舞臺上布置好多個場景,燈光隨場景變化而變化。這樣的設計大大節約了成本,又給觀眾帶來了別開生面的體驗,有身臨其境之感。符合小劇場歌劇“小”而“精致”的特點。樂隊指揮也成為劇中角色,并與觀眾直接對話交流,讓觀眾也融入劇中,參與了創作。這是傳統歌劇無法做到的,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觀眾與歌劇的距離。
隨著聲樂教育在我國的發展,歌劇也成為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歌劇聲樂作品已進入高等音樂院校聲樂專業教學之中,豐富了教學內容,拓寬了學生視野,提高了教學水平。但是由于傳統歌劇作品規模大,許多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無法駕馭,唱過的大多只是一些歌劇的片段,缺乏舞臺表演的訓練。因此小劇場歌劇引入高校的措施特別值得提倡,將音樂專業學生的培養與小劇場歌劇的實踐相結合,可以全面培養學生適應舞臺演出的能力。
近年來,中國綜藝節目不再拘泥于流行音樂,而是引入了古典音樂的元素,并且獲得了較好的反響。那么是否有一天小劇場歌劇也可以加入其中,逐漸形成一種主流音樂文化。或者與新媒體合作,謀求一條共同發展之路,并提高小劇場歌劇的趣味性,使觀眾更容易接受這種表演形式。
小劇場歌劇作為一種新型的歌劇形式,為中國歌劇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為中國音樂文化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