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麗梅
(一)民族聲樂特點
民族聲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傳承的體現。民族聲樂講究吐字、咬字和歸音,與西方歌唱方式和當代流行音樂歌唱形式相比,民族聲樂需要運用不同的運氣方式、口型技巧,所以民族聲樂歌唱過程中由于自身特性形成了獨特的聲樂特點。我國民族聲樂不僅在聲音與技巧上需要獨特的技巧與特點,更由于我國數千年來的文化發展,民族聲樂深受傳統詩詞歌賦的影響,所以在語言方面具有詩意性的特點。我國從古至今的詩詞歌賦講究抑揚頓挫和起承轉合,聲樂中各種具有豐富的內涵和深遠的意境。與西方美聲唱法與流行音樂唱法對比發現,我國民族聲樂以“說著唱”為過程,在歌唱過程中有字正腔圓的特點,而西方美聲唱法則是因為語言差異,在歌唱表達形式中是“唱著說”的過程。
(二)民族聲樂發展現狀
我國的民族聲樂融合了曲藝、戲曲、民歌的精華,將演唱方式與民族文化相融合。經過筆者的研究發現,我國民族聲樂在發展過程中對西方美聲唱法有一定的借鑒,但是由于我國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和國民生活形式的不同,在我國民族聲樂作品中有著不同的表現,所以我國民族聲樂作品有著具有代表性的人文氣息。在民族聲樂演唱過程中,對歌唱者的語氣、聲調和情感有一定的要求,從而對聽眾產生印象,幫助聽眾與作品產生共鳴。就當今時代而言,我國是多民族共存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身的特點與聲樂藝術形式,在民族的發展過程中對自身的民族藝術特色保護力度也非常強。在民族聲樂發展過程中,民族聲樂不僅融入了時代特色,也體現出民族不同文化的歷史內涵。隨著筆者對民族聲樂發展的研究,從民族聲樂的藝術研究上升到民族文化內涵的研究發現,隨著多元文化融合與發展,我國民族聲樂發展面臨許多現實問題。
云南省地域特殊,匯集了26個民族,民族資源文化豐富,有多樣化的民族語言、不同的民族風俗、不同的民族節日和具有民族文化代表的建筑物。云南民族的語言對于云南民族聲樂發展是至關重要的,由于云南省民族眾多,語言類別繁多,語言屬性也十分復雜,這也注定云南省在民族聲樂發展中以其特殊的個性占據半壁江山。例如著名歌唱藝術家黃虹老師將第一首云南民歌傳送到東南亞、印度、緬甸、東歐等十幾個國家,《小河淌水》《小乖乖》《繡荷包》等云南民歌等傳唱不衰。其中由杜麗華老師演唱的《五朵金花》走向國際,向世界展示了云南民族音樂的魅力。聲樂前輩在聲樂方面的發展與成就為后人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作為現代云南民族聲樂研究者應該深入研究和學習云南民族聲樂。
云南省民族語言在云南省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例如壯侗語、苗瑤語、高棉語、阿爾法泰語等,甚至有些語言體系只出現在我國云南省。從不同的民族語言體系能夠延伸至云南省民族文化特色,例如以麗江納西族語言所編創的《阿哩哩獻給毛主席》《玉龍山上開紅花》和以白族語言編創的《五朵金花》《大理三月街》等將云南省民族文化特色展現得淋漓盡致。
(一)促進人的和諧發展
少數民族文化一直是我國傳承和保護的重要文化,其中少數民族音樂是涵蓋了歌曲、舞蹈等的綜合藝術形式,人們在欣賞云南民族聲樂的時候,對聽眾的感受層面也是廣泛的,既能夠刺激聽眾的感官,更能夠促進聽眾和演唱者的感官協調發展,有助于聽眾和演唱者的心理功能和個性協調發展。
(二)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
云南民族聲樂以其獨特的傳情達意的方式營造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關系。據筆者的調查發現,云南省的原生態民族聲樂是由集體來創作,而非靠個人的力量創作,所以云南省的原生態民歌普遍是民族集體活動的體現,具體在民族文化集體活動中進行實踐,例如民族宗教祭祀活動、民族獨特節日慶典活動或者婚喪活動中。由于集體活動需要大量群眾的參與,展開歌唱形式能夠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活躍現場氛圍,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
(三)促進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關系
由于云南民族聲樂的創作之初是以增進民族團結、反對冷漠與仇恨為目的,所以人們在參與集體音樂活動時,各個民族用不同民族的語言將聽眾實現審美統一,感受到愛、團結,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四)促進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
云南民族聲樂能夠有效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經過筆者研究發現,云南民族聲樂的原生態歌曲中洋溢著對大自然的贊美,有著對大自然的崇拜之情,部分云南民歌也是倡導保護自然環境的。云南民族聲樂中蘊含著歌曲的主題思想能夠激發國民對大自然保護意識,所以少數民族音樂能夠有效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一)在曲藝基礎上得到創新
我國是具有數百種豐富曲藝曲種的國家,演唱類的曲藝占據民族聲樂數量的50%以上,以內容豐富、曲調優美為特點,是當今社會中老百姓十分喜愛的音樂形式,同時曲藝也是我國民族聲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云南省現有的曲藝共83種,其中少數民族曲藝56中,漢族曲藝27種,其中以滇劇《斬黃袍·戰城》《穆桂英大破天門陣》《五臺會兄》,花燈戲《探干妹》《官保上學》《墻頭記》為代表,其內容含有豐富的現代化元素和民族特色,極具藝術效果。這些經過創新和發展的云南民族曲藝在全國范圍內都曾產生巨大反響。
(二)在戲曲基礎上得到創新
戲曲是我國傳統的戲劇表現形式,其中蘊含的音樂深度和精度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也是我國民族聲樂的寶藏。經過調查發現,我國戲曲劇種多達362種,且每種戲曲的唱腔和曲牌都各不相同,這也是成為我國民族聲樂寶藏原因之一。其中白族的白劇,傣族的傣劇,彝族的彝劇等為代表,云南民族聲樂戲曲代表具有歌唱性較強的特點?,F代社會中眾多民族聲樂藝術家以戲曲音樂來提升自身音樂修養,例如歌曲《父老鄉親》參照了豫劇的音樂元素進行創新,成就了這首經典歌曲的輝煌。
(三)在優秀民歌上得到創新
云南民族聲樂中大部分曲藝來自于民歌。各個民族的民歌造就了不同的聲樂種類和民族聲樂作品,例如回族的《花兒與少年》、維吾爾族的《我們新疆好地方》等,云南省也具有當地代表性的優秀民歌,例如:《小河淌水》《十大姐》《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放馬山歌》等。眾多云南民族聲樂藝術家在民歌中吸收藝術養分,將現有的民歌進行傳承和創新,將傳統的民歌進行二次創作,獲得很好的成績。
(一)保護云南當地生態環境
做好云南民族聲樂傳承和發展首先要從保護當地生態環境做起。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筆者認為我們應該將云南民族音樂與民族文化、少數民族生活方式相融合,所以加大對少數民族村落保護力度,在當地設立少數民族音樂陳列館、少數民族音樂檔案館、少數民族音樂生態展覽館等。由于少數民族音樂具有特殊的藝術特點,所以在傳承與發展過程中,應該建立音樂博物館,將云南民族聲樂的藝術發展變化、風格特點等通過圖片、視頻、音頻等形式進行展示,有助于當代年輕人了解云南民族聲樂文化,便于更好地傳承。
(二)結合當地區域發展,推動音樂傳播
云南地區有著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和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所以在云南民族聲樂傳承與發展過程中可以結合當地特色旅游產業,將特色旅游產業與云南民族聲樂相融合,更利于傳播云南民族聲樂文化。在當地建設旅游特色景點,例如建設民俗文化村或者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園區,以上措施既能保護云南少數民族原生態環境,更利于旅游者感受云南民族音樂,深入感受云南當地人們生活方式與習俗。結合當地區域發展不僅推動了云南地區的旅游業發展,更能夠有效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音樂。
綜上所述,我國民族聲樂文化自成體系,在全球音樂文化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為了我國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應該注重將民族文化與國際文化相融合,所以我國民族聲樂文化應該注重參考其他國家的民族聲樂內容和技巧,使我國民族聲樂文化的創新具有時代特性,以便于在國際上綻放光芒。為了保護和傳承云南民族聲樂文化,應該從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個人層面切入,實現個人、社會、國家的聯動,共同保護和傳承云南民族聲樂文化。總而言之,云南少數民族文化是我國文化的重要瑰寶,也是被全國、全世界認可的寶貴財富,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豐厚的文化內涵、獨特的藝術特性,但是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云南民族聲樂文化遭受巨大沖擊,所以對于國人和世界而言,保護和傳承云南民族聲樂是全體人民所關注的重點,我們應該積極采取措施進行保護并發揚云南民族聲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