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敬文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史,各族人民在漫長發展過程中共同孕育和鑄就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絢麗多彩的中華傳統文化,為人類文明歷史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元素,中華民族音樂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音樂文化,既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又擁有多彩的藝術風格,凝聚了各民族的情感與靈魂,融匯了各族人民的思想信仰、生活習俗、藝術理念,是世界音樂文化的藝術瑰寶。
進入新時代,黨中央將文化發展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堅定文化自信、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等文化發展理念相繼被提出,為我國傳統民族文化指明了發展方向。對于民族音樂文化發展而言,既是重大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巨大挑戰。如何將民族音樂文化融入當代音樂發展中已成為社會主義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重要課題,總結和探索民族傳統音樂的當代傳承與創新發展之路意義深遠。
新時代背景下,傳承和發展民族音樂文化離不開強化教育力量,而加強高校音樂文化教育建設又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高校音樂教育歷來是發展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陣地,一方面可以通過教育資源梳理和完善民族音樂文化的體系,推動民族音樂文化系統化、專業化、規范化的傳承與發展;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科研資源,跨學科、跨領域研究探索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創新發展之路。
鋼琴音樂雖然作為一種西方藝術文化的產物,對世界各國的音樂文化和藝術教育發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鋼琴音樂文化在傳入我國之后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隨之建立起來的鋼琴教學體系幾乎貫穿從學前教育到高等院校教育整個過程,為推動我國音樂文化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在新時代背景下,鋼琴教學應該與民族音樂文化發展聯系得更加緊密,使鋼琴音樂與我國民族音樂文化深入融合、相互促進,使得高校鋼琴教學在傳承和創新民族音樂文化發展方面賦予更高的使命與責任。
(一)高校鋼琴教育可有效提升民眾的音樂文化基礎水平與能力
隨著鋼琴教育在我國多年的發展,鋼琴教學對提升我國民眾的音樂文化水平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民眾對鋼琴音樂文化的喜愛程度越來越高,普及越來越廣泛。廣大高校培養出的鋼琴音樂人才成為推進我國各年齡階段、各領域民眾提高音樂理論能力、音樂鑒賞能力、音樂表演能力的中堅力量。高校鋼琴教育進一步提升了我國現代音樂文化的研究水平,同時也對我國音樂文化由以民間傳承為主向以音樂教育傳承為主的轉變起到了積極推進作用。隨著高校鋼琴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的進一步融合,系統地將民族音樂文化融入鋼琴教學體系中,高校鋼琴教育將為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穩定性、高效性發揮更大的作用,成為促進民族音樂文化教育傳承和發展的重要途徑。
(二)高校鋼琴教育可有力推動民族音樂文化的創造性轉化
縱觀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發展史,每一次音樂文化的大幅進步都源自社會的變革或區域更大范圍的開放。社會的變革催生了藝術家們創作的新理念,環境開放帶來了新的文化元素。作為一種西方音樂文化,鋼琴音樂的傳人同樣推動了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轉變與發展,這種轉變體現在出現新的音樂理念、新的音樂理論、新的音樂作品等方方面面,對推進民族音樂文化創造性轉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如我國音樂家以民族音樂文化為內容,以鋼琴音樂形式改編了《牧童短笛》《百鳥朝鳳》《彩云追月》《黃河鋼琴協奏曲》等經典本土鋼琴音樂作品。高校鋼琴教育在提升我國整體鋼琴音樂發展水平的同時,更應注重研究鋼琴音樂與民族音樂文化的融合與創新,既為鋼琴音樂找到本土化發展路徑,同時也為推動民族音樂文化創造性轉化提供新的元素和重要力量。
(三)高校鋼琴教育可支撐與推進民族音樂文化的創新性發展
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傳統民族音樂文化亟待創新性的發展,以更好地融入當代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浪潮之中,跟進與引領世界音樂文化的潮流。不難看出,單一、傳統的音樂內容與形式已無法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唯有汲取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精髓,貼近現代人的生活,不斷補充、拓展新的音樂文化元素與內涵,才能推動民族音樂文化在新時代中不斷創新與發展。高校鋼琴教育可以積極深入地對民族音樂文化開展研究,梳理和提煉民族音樂文化的精髓,并將其系統性融入鋼琴音樂本土化發展與教學之中;同時可以利用鋼琴音樂文化的廣泛傳播與交流,吸納和引入新的音樂元素,不斷豐富與創新民族音樂文化發展的內涵與藝術形式。
近年來,隨著鋼琴音樂文化在我國快速發展,鋼琴教學逐步被納入我國高校藝術教育體系中,設立了相關學科與專業,建立了相應教學體系與資源,為進一步推動鋼琴音樂文化本土化發展起到了推進作用。與此同時,我國高校鋼琴教育也存在著諸多發展問題,如缺乏科學性、長遠性的發展目標與系統性、規范性的教學體系,直接導致了鋼琴教育與民族音樂發展相脫節、鋼琴音樂教學力量薄弱等問題。
(一)高校鋼琴教育對發展民族音樂文化的意識不強
作為當代世界流行樂器和西方音樂文化產物,我國高校鋼琴教育中往往更加注重對鋼琴演奏技能和西方鋼琴音樂理論的培養和發展,缺乏對鋼琴音樂與民族音樂文化深度結合的思考與研究,使得兩者發展較為獨立,相互促進作用不強。這一點從我國民族音樂研究成果和本土鋼琴音樂作品現狀就可以證明。目前我國民族音樂成果中普遍缺少鋼琴音樂元素的支撐,本土鋼琴音樂作品除《牧童短笛》《百鳥朝鳳》《彩云追月》《黃河鋼琴協奏曲》等幾首前期優秀作品外,后續經典作品涌現乏力。高校鋼琴教育對發展民族音樂文化的意識不強,既阻礙了鋼琴音樂在我國的深入發展,也限制了鋼琴音樂對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發展的推動作用。
(二)高校鋼琴教育中未形成支撐民族音樂文化發展的教學體系
受多重因素影響,目前在我國眾多高校中普遍存在著鋼琴教學體系不完善、不健全的現象。鋼琴教學定位與發展目標不清晰,學科建設不健全,教學體系與資源相對分散,人才培養能力較為單一,不同高校之間鋼琴教學體系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除此之外,各高校鋼琴教學體系中廣泛缺乏與民族音樂文化相關的教學內容。無論是學科發展方向,還是學生的培養方向都缺乏對民族音樂文化發展的系統性思考與研究。
(三)高校鋼琴教育中缺乏發展民族音樂文化的關鍵資源
由于長時期未受到足夠重視,我國高校中民族音樂文化發展還存在許多薄弱環節,缺乏關鍵的科研與教學資源。高校鋼琴教育中更是缺少發展民族音樂文化的復合型人才、綜合性教材、合理的課程結構、科學的教學方法、規范的教學評價體系等。如高校鋼琴教學中師資隊伍多以鋼琴理論和鋼琴演奏等專業人才為主,教材多以西方鋼琴音樂理論、鋼琴作品賞析為主,課程設置多以鋼琴理論學習和鋼琴演奏實踐為主,民族音樂文化相關資源與內容在高校鋼琴教學中少之又少。
(一)強化民族音樂文化在高校鋼琴教育中的地位,樹立鋼琴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
高校鋼琴教育應充分認識發展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性,自覺地將傳承和發展民族音樂文化作為自身在新時代教育改革與創新的目標、方向和重要任務。進一步加強學院、教師、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和民族音樂的認知、了解和熱愛,主動成為社會中弘揚和發展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力量。系統思考民族音樂文化在高校鋼琴教育中的發展路徑,促進鋼琴音樂文化與民族音樂文化在新時代教育理念下相互促進、相互發展。在具體的科研和教學過程中要敢于創新、勇于嘗試,積極利用民族音樂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藝術內容與形式夯實鋼琴音樂教育,有力推動鋼琴音樂、鋼琴教育本土化發展;與此同時,積極利用高校鋼琴教育資源充分地發展傳統民族音樂文化,促進傳統民族音樂與西方音樂、當代音樂的有機融合和不斷創新,使其煥發新的生命力并得以持續發展,成為東方美學和中華文化新時代發展的中堅力量。
(二)夯實與提升教育基礎,加強民族音樂文化在高校鋼琴教育中的理論研究和綜合性人才培養
充分認識和梳理高校鋼琴教育發展民族音樂文化的緊迫性和薄弱環節,系統地加強學科建設與完善民族音樂文化的理論研究基礎、專業師資隊伍的培養。在高校鋼琴教育中創建發展民族音樂文化的相關學科與教研教學平臺,利用高校的大舞臺廣泛吸取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科研與教育資源,加強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系統性理論研究,打好扎實的學科基礎并培育綜合性、創新性師資人才隊伍。學科基礎建設方面,要積極識別民族音樂文化與鋼琴教育教學有效結合點,搭建有利于促進民族音樂文化與鋼琴音樂文化融合創新的跨學科、跨領域教研教學平臺,積極推進學科基礎建設的綜合性與創新性,逐步改變高校鋼琴教育中全部以西方音樂文化為主導的學科基礎建設局面。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大力推進高校鋼琴教育對民族音樂文化系統性理論研究,從傳統音樂文化中提煉和萃取經典音樂理論、音樂素材以及音樂的藝術風格和表現形式,不斷提升民族音樂文化與西方音樂文化綜合性理論研究水平,逐步建立融合中西方音樂文化特色的鋼琴理論研究體系。綜合性人才培養方面,應依據學科的建設與完善進一步壯大師資力量,為在高校鋼琴教育中發展民族音樂文化提供師資保障。高校可以通過強化教育培訓、組建跨領域科研項目、加強學科間協作等方式培養和提升師資隊伍綜合性教研教學能力。與此同時,逐步明確和改善學生在鋼琴教育中的培養方向,為社會不斷輸送融合中西方音樂文化的綜合性鋼琴人才。
(三)完善與創新教學體系,發揮高校鋼琴教育對民族音樂文化發展的推動作用
在高校鋼琴教育中發展民族音樂文化,完善與創新教學體系可謂其中重要一環,只有建立科學的教學體系,才能夠保障發展民族音樂文化在高校鋼琴教育中有力的推進和實施。從目前各高校鋼琴教學體系的現狀看,需要從知識基本結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和結果評價等方面進行系統性的改革與創新。在知識結構和教學內容方面,應將民族音樂文化相關的知識與教學內容有機融入教學體系中,優化課程結構設置并推進教材改革,鼓勵各高校建設融合民族音樂文化的鋼琴課程與相關教材,逐步改變鋼琴教學內容、教材單一,缺乏本土化特色的局面。在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方面,應充分結合民族音樂文化和鋼琴音樂教學等特點,進一步拓展和豐富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熱情,積極思考中西方音樂文化和藝術的不同魅力。除理論教學外,充分重視藝術賞析和藝術實踐,利用互聯網教學、場景教學、實地調研與觀摩等手段讓教學從“課堂”延展至更廣泛的平臺,在理論學習和藝術實踐中不斷探索中西方音樂文化的融合與創新。
(四)強化產學研用相結合,探索與創建鋼琴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融合創新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教育的改革與創新一直伴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步伐,高等院校的教育改革與創新在發展新時代社會主義中有著重大的影響與意義。做好民族音樂文化在高校鋼琴教育中的發展,不應僅把視角局限于高校內部,而是要建立民族音樂文化與鋼琴音樂文化相結合的“產學研用”有效對接機制,推動新時代高校鋼琴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鋼琴音樂文化的產業化發展相融合,為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探索可持續發展路徑。
綜上所述,在高校鋼琴教育中發展民族音樂文化,不僅可以推動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助力民族音樂文化在新時代高質量發展,同時也為鋼琴音樂教學本土化發展探索了新方向和新路徑,提升高校鋼琴教育的價值意義與教學成果質量。在推進中西方音樂文化融合創新發展的同時,不斷踐行高校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美育教育宗旨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