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軍英
摘 要:伴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場域發生深刻變革,愛國主義的表達渠道不斷豐富,愛國主義教育的陣地勢必將從現實延伸至網絡,與之相應,新時代網絡愛國主義行為引導的價值和意義凸顯,本文旨在通過對網絡愛國主義行為表達的娛樂化傾向、非理性特征、語言表達和行動不相符的現象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探討大學生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的引導路徑,以期達到使愛國主義精神在青年大學生心中牢牢扎根,鼓舞激勵他們以實際行動報效國家。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愛國主義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1)04 — 0018 — 03
2020年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網民規模達9.04億。在我國網民群體職業結構分類中,學生最多,占比為26.9%。在新時代,隨著互聯網的全面普及,全面融入社會生產生活,互聯網在我國的運用和發展呈突飛猛進的態勢,與之相應,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場域發生深刻變革。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強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為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重要遵循。如此一來,面臨新的形勢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也要適時做出調整,逐步將愛國主義教育推進網絡平臺,占領網絡陣地,這是在網絡背景下,愛國主義教育不可回避的開展途徑。
古往今來,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今天,我們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的時代青年大學生使命在肩責任重大,無論什么時候都不能忘記將愛國和奮斗緊密結合起來,在歷史潮流的前進中發展自身。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須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順勢而為,加強大學生網絡愛國主義行為引導。具體來說,新時代網絡愛國主義行為引導具有以下重要價值和意義。
(一)愛國主義教育的陣地從現實延伸至網絡,拓寬了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平臺。
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主要在課堂上完成,教育者的知識有限,為學生提供的信息量較少,受教育者在內容上受到限制?;ヂ摼W的發展恰好補充了這個缺陷,時間不受限、次數不受限,因此,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各種新媒體的不斷涌現,互聯網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傳播的重要平臺。一方面,通過將傳統課堂與網絡多媒體教學相結合來提高教學效率,將網絡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常規的愛國主義教育的補充,比如,開發學習通、智慧樹等網絡課程作為課堂學習的補充。另一方面,創新傳播載體手段,比如,開發“慕課”和“微課”等網絡課程,也可以利用已有的學習平臺(如“學習強國APP”)等。和以往相比,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平臺更為廣闊。
(二)網絡教育資源豐富,更新速度快,滿足了大學生對豐富信息的獲取需求。
在傳統的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中,愛國主義教育信息主要來源于課堂思想政治教育,這種教育形式內容刻板單一,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今天,網絡已經逐漸成為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包含了大量的適合網絡傳播的音頻、短視頻、網絡文章、紀錄片、微電影等,這些資源文字、圖像、聲音并存,給大學生造成極大的視覺享受。此外,網絡空間更新速度快,源源不斷的給大學生提供各種最新資訊,比如,2020年面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當武漢等地面臨抗疫物資短缺的困難時刻,海外留學生紛紛在網上發起募捐助力抗疫,從海外采購防疫物資克服重重困難支援國內,青年大學生等群體顧全大局,關心和支持抗疫斗爭。另外,每逢重要會議召開之際,學生可以通過觀看會議的直播,即時進行學習,掌握第一手資料,滿足了大學生對豐富信息獲取的高效性。
(三)網絡的開放性提供了自由表達觀點的平臺,使大學生的參與感增強。
當今的大學生基本上是出生于90末、00后的年輕人,他們是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壯大而成長起來的,大學生作為數字化原住民,他們對網絡的使用和了解十分深入,再加上年輕人熱愛自由表達,而網絡的開放性正好迎合了大學生的熱愛自我表達的心理特征。在網絡世界中的相互交流是匿名的、可以美化自我言行、也可以直白表達自我觀點,因此這種交流方式更具有直接性、真實性,他們習慣于通過直白或嘲諷的甚至是搞笑的方式錄制快手、抖音等直播形式達到表達自我、發表意見的效果??傊?,網絡的開放性更方便于大學生充分表達意見、彰顯自我個性,進而達到吸引大學生主動參與其中。
(四)以互聯網為依托的網絡虛擬組織開始大量出現,進一步豐富了大學生進行網絡參與的內容、范圍和樣式。
目前,很多高校在網絡上開通了官方微博,青年大學生通過官方微博了解學校動態,接收信息通知。此外,青年大學生在網上通過QQ、博客、帖子、郵件、論壇等方式進行信息聯絡和組織動員,實現了組織運行的高效率和低成本。比如在“亂港風波”中,由于香港暴徒對五星紅旗實施了侮辱行為,“五星紅旗有14億護旗手”的討論沖上了微博熱搜,許多網民發表評論“我愛我的國家”“國旗不容侮辱”“五星紅旗是國家的榮譽和驕傲,我是護旗手”等,凝聚了愛國共識,洋溢著愛國熱情。實踐表明,網絡組織拓展了青年大學生的活動空間,提供了新的青年參與載體和平臺。
自出現之初,網絡空間就成為意識形態爭奪的陣地,網絡空間作為現實空間的拓展和延伸,與此相應,也逐漸成為愛國主義表達的新陣地。由于網絡傳播的復雜性以及現實意識形態斗爭的影響,各種思潮影響著年輕而敏感的青年大學生的神經??偟膩碚f,網絡愛國主義行為表達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明顯特征。
(一)表現形式多樣化,表達方式上娛樂化特征明顯。
大學生思維活躍,喜歡用自己喜愛的方式抒發愛國情感,愛國行為表現形式的多樣化、表達方式上的娛樂化特征明顯,比如,繼“懂王”“川普”“川建國”之后,因特朗普狼狽遁入白宮地下掩體事件,又被網友戲謔為“地堡男孩”,網友也極盡嘲諷之能事,一時間,各種依據特朗普的口氣所造的句子在網絡上傳播,“沒有人比我更懂地堡了,我最懂地堡了”“我去地下不是為了避難,那是‘視察!”等等,這些段子在表達方式上幽默詼諧,抓人眼球,娛樂化特征明顯,傳播速度極快。網絡空間已經成為青年大學生溝通信息、參與討論并發表個人意見的網上交流空間,主要載體是論壇、BBS、博客、個人空間以及近年來興起的快手、抖音APP等。
(二)非理性的特征突出。
隨著知乎等社群平臺的興盛迅速崛起,受過優質教育的90后、00后青年成為網絡輿論一大主力,為互聯網注入一股青春血液,網絡世界全新、潛在、匿名,尤其是群體極化的特點,使得青年大學生從某種意義上回到了與真實世界、與他人隔絕鼓勵的自然狀態,在這種自然狀態中,情緒是支配行為的主要因素。網絡的自由空間為他們提供了空間自由的發言平臺,但是這種空前彰顯的話語權很可能被濫用,他們放棄了理性分析、以謾罵及非理性語言為武器,網絡愛國主義呈現激進化、極端化、盲目化的特征,例如,沈陽某粥店打出“熱烈慶祝美國疫情,祝小日本疫帆風順長長久久”的橫幅,被許多大學生“小粉紅”截圖熱傳,雖然這只是個例,背后卻有著一股不可低估的社會情緒。更有一些大學生為了“惹眼”“痛快”,喪失個人理智和信息判斷能力,將自己在網絡輿論中所渲染的情緒帶到了現實生活中,參與到網絡謾罵、盲目抵制等情緒性表達的特點,例如在多次發生的“抵制日貨”游行示威運動中,出現“打砸搶”等非理性愛國行為,對社會和國家造成了一定損失,其盲目性和非理性程度可見一斑。
(三)存在語言和行動的不相符現象。
一些大學生只是在網絡這個虛擬平臺上,說起來愛國頭頭是道,感性化明顯。但是,這些大學生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愛國之心拳拳,卻與現實世界行為不相一致,在需要真正體現個人愛國品質的時候,推脫逃避。據統計,有不少大學生,在國內享受了優質的教育資源,后來出國留學,再后來加入外籍,定居國外,為他國效力,這種現象一直為社會所詬病。這些大學生只是在網絡上、在口頭上是愛國的,只滿足于呈現愛國的姿態,即只重言論,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沒有行動,愛國主義形式化。“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愛國不是口號,而是發自內心的感情。青年大學生勤奮學習,刻苦鉆研,學成后服務國家建設,服務國家發展,才是對愛國主義最好的詮釋。
隨著時間的推移,網絡輿論在不斷成熟與理智,青年大學生網民的自律精神與媒介素養都在不斷提升之中,青年大學生在不斷自省并規范自身的行為,網絡愛國主義行為表達也漸趨理性。2021年,中國共產黨將迎來百年華誕,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生逢其時,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同時也面臨著個人發展的抽節拔穗期,在新的時空領域,探討引導大學生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的問題顯得尤為迫切。
網絡是一個快速移動的平臺,愛國主義是一種激情四溢的情感,隨著時代的發展,愛國主義教育必須拓展到網絡空間,這就需要拓展大學生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的路徑,以提高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
(一)在教學主體上,創新愛國主義教學模式,提高教師使用網絡的能力。
今天的大學生是伴隨著網絡的崛起與迅速普及成長起來的新一代,為了滿足新時代學生的需求,這就對教師使用網絡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從根本上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提高自己對網絡技術的使用能力,才能勝任新時代教師的崗位,如何才能達到新時代對教師的要求呢?一是創新教學內容,教育者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內容傳授愛國主義相關知識。網絡為資料查詢提供了便捷,教師應該及時更新知識,上網下載最新資訊、圖片、影響為理論知識補充素材和依據,增強教育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二是革新教學方法,改變以說教為主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優化教學方案,利用網絡的便捷化、高效化,增設師生互動環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活躍課堂氣氛,拓展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渠道,增加課堂教育的互動交流,使抽象的內容更加具體明晰,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從而優化愛國主義教育效果。
(二)在實施手段上,構建愛國主義教育線上、線下相結合的“OTO”模式。
傳統教學的實施手段,基本上是灌輸式的教學手段,“我說你聽”是教學的常態,這種傳統教學模式的實施手段,缺乏師生互動交流,使教學過程機械化、被動式的特征明顯,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在實施手段上拓展新的“招數”,為枯燥的課堂理論學習增加趣味性。為此,教育者應該正視“線下”教育的不足,充分利用網絡“線上”教育新手段的介入,使“線上”、“線下”教育模式優勢互補。教師應充分重視知識傳授以及信息反饋的雙向溝通,即通過“OTO”模式有效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一方面,利用網絡開展重大節日、愛國紀念日的紀念活動。這樣就可以避免因為時間安排不能允許,或者距離太遠,親身實地奔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不便,更方便的利用好重大時間節點,借助網絡平臺開展愛國者以教育等實踐活動,比如,“網上祭英烈”“我為家鄉代言”等活動的開展,就是利用網絡空間這種便捷的形式,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提高學生的參與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的實施手段上,應充分挖掘“線上”“線下”教學優勢,增強教育的趣味性,比如,利用“學習通”“智慧樹”等網絡學習平臺拓展課堂知識,開展“線上”搶答、討論、解疑答惑等,結合課堂內容進行學習補充,構建愛國主義教育線上、線下相結合的“OTO”"模式。
(三)在教學理念上,科學引領,厘清網絡愛國主義的嶄新意蘊及理性參與方式。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鮮明主題”,這一論述真正揭示了中國夢和愛國主義的邏輯關系。適應時代發展,愛國主義也拓展了新的范疇,那就是網絡空間。今天,網絡空間已經成為爭奪意識形態陣地的重要領域。在理解愛國主義嶄新意蘊的前提下,大學生要理性參與愛國行為。教育工作者要合理引導大學生的愛國方式方法,使大學生成為理性的愛國者。積極拓展途徑,使大學生對當今世界有明確的認識,對社會現實有清晰的了解,進而引導高校大學生合理表達愛國情感,引導高校大學生以大局為重,做到守法愛國、冷靜愛國、文明愛國,愛國的激情才不會成為“糊涂的愛”,愛國的沖動才不會演變成盲目而偏激的行動,要以寬廣的視野和心態處理各種困難和問題,不斷提高判斷能力和理性的行為能力,不浮躁、不盲從,把愛國熱情凝聚成社會穩定、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共同意志。
(四)在教育目標上,培養一代擁有愛國主義情懷、可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頻繁出現歷史恥辱的訴苦與義憤,并非上策,中國更需要在國家實力發展的同時培養大國心態,包容不同意見,與不同文明進行對話。知易行難,愛國不只是口頭的表達,更是行動的詮釋,愛國主義情懷終究要落實到現實的行動中。在新的時代,青年大學生應當順應歷史潮流的發展,利用先進的互聯網資源,在實現自我發展方面借力借勢,提升人生境界,樹立正確的國家觀念、民族意識,在思想觀念上將國家之夢、民族之夢作為自己的夢想,以愛國革命前輩為標桿,將自己的崗位變成舞臺,將自己的勞動變成創造,將愛國奮斗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勵志報國和求真實干的過程中,塑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愛國主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題。青年大學生代表了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必須增強高校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的緊迫性,以實現國家與民族的最大利益為原則,在保持激情的同時注意向務實理性靠攏,培養一批聽黨話、跟黨走的新一代接班人,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提供不竭的源動力。
〔1〕劉明,康秀云.網絡愛國主義的邏輯、困境與有效引導〔J〕.思想理論教育,2020,(04).
〔2〕馬丹丹,溫朝陽.利用網絡提升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效果的策略〔J〕.現代交際,2020,(06).
〔3〕閆方潔,陶瑞.新時代加強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20,(05).
〔4〕劉曉梅.網絡思政視域下新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探析〔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19,(04).
〔5〕王淼.青年網絡愛國主義的話語特征與引導策略〔J〕.人民論壇,2019,(08).
〔責任編輯:侯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