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瀟
摘 要:根據習主席提出的“文化自信”理念,如何通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中文化自信,發掘文化自信發展源泉,構建文化自信精神基地,是當下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本文簡要解讀了文化自信及其根底來源 ,分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與文化自信之間的內在聯系,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背景下如何構建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底、精神根底構建具體措施進行深入探究。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文化自信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1)04 — 0103 — 03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我國現代社會背景下產生的、具有時代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發展體現,也是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構建的重要實踐需求之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喚醒了我國傳統文化的活力、發掘了地區紅色革命基因,為我國文化自信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新時期背景下,要想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過程中構建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底,就要把握傳統文化、中國發展歷史、中國特色革命史、現代社會發展情況與發展趨勢等不同的因素,積極發揚我國傳統優秀文化,實現我國革命文化、紅色文化的創新與發展,全面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系,形成文化自信精神根底,為我國文化自信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驅動力〔1〕。
(一)解讀文化自信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多次提到了我國民族精神與優秀傳統文化,強調了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意義,同時表達了自身對傳統精神文化的認同。在“十八大”會議中,習主席記明確強調了“四個自信”,分別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的“文化自信”更是我國現代社會主義特色社會的發展動力,是不斷提升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綜合素養,強化國家綜合軟實力的重要元素。在“黨的十九大”會議報告文件中,習主席再一次提到了“文化自信”思想理念,提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段講話進一步豐富了文化自信理念,分別提出“深入理解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內涵”、“創新性發展”的文化自信建設戰略思想。
(二)文化自信根底來源
文化自信是習主席在“十八大”會議報告中提到的一個口號、一種戰略思想、一項發展理論;要想實現文化自信,就需要深厚的文化根基,需要充分發掘我國數千年來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優秀文化與精神品質,發掘中國革命實踐過程中的偉大革命精神與紅色基因,以此形成根基深厚、淵源悠久的文化自信發展精神根基,為文化自信的形成、發展與持續壯大提供支持。
關于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底來源,可以分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第一, 我國歷史優秀,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傳統文化是我國數千年來歷史發展的寶貴財富與資源,是我國國家文化形成與發展的源泉,其蘊藏著我國最深沉、寶貴的民族精神與信仰追求,比如: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情懷、“公而忘私”的先進價值觀念、“溫故知新”的自我進步發展意識、“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以人為本”的國家建設理念等,這些都是我國文化自信精神根底的重要來源〔2〕。
第二,我國具有奮發向上、堅持不懈的紅色革命基因。從井岡山戰役、長征、延安戰役,一直到雷鋒事跡、袁隆平精神、大慶精神、北京奧運精神、“抗疫共存”精神,這些都是我國數年來革命實踐過程中形成的重要紅色文化資源,積淀著我國特有的紅色文化基因,是我國社會主義社會構建與發展的重要驅動力與指導精神。因此,在新時期背景下,構建文化自信精神根底,需要全面統籌這些精神與文化,將其作為文化基地形成與構建的重要基礎。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喚醒中國傳統文化活力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過程,無法脫離中國傳統文化的包容性,這種包容性為我國數千年來的歷史發展、文化延續提供了重要支持,促使我國逐漸形成了具有淵源悠久、具有傳統文化強大基因的國家文化精神,形成了我國人民的文化自信。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博采眾長”、“求同存異”、“厚德載物”均是重要指導精神,是傳統文化特質的具體體現,這也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文化基礎。觀馬克思主義精神與傳統文化,可以發現二者之間存在明顯的區別與不同,但正是由于我國傳統文化體系中“開放性”、“接納性”的文化理念,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提供了土壤;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再一次激發了傳統文化的活力,促使傳統文化以更加符合時代特征的形式融入現代社會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掘了紅色革命基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進一步發掘了我國的紅色革命基因,激發了我國人民的紅色革命熱情。革命文化是我國傳統優秀文化在革命戰爭時期的重要發展與延續,是不同時期背景下優秀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是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時刻共產黨人在革命實踐中逐漸形成的特定文化理念。從另一種角度來說,革命文化是馬克思主義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堅持不懈”、“愛國主義”、“以民為本”等理念的融合與發展,其本身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重要成果。因此,革命文化中蘊藏的紅色基因能夠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依據,同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能夠再次喚醒我國文化體系中的紅色基因,以紅色基因激發我國人民的發展與實踐熱情,成為我國人民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底〔3〕。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文化自信提供強力支持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能夠為我國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構建是踐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重要實踐路徑,其中的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先進成果,也是我國人民參與社會實踐的精神指導。因此,可以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為我國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支持。在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文化形成的過程中,不僅融合了優秀傳統文化、民族精神、革命文化,比如:井岡山精神、文化包容理念等;更結合了現代社會元素,吸納了西方優秀文化元素,將西方優秀文化融入我國社會文化意識形態體系中,比如:在社會文化建設活動中,工作人員可以組織開展“中西方美術繪畫作品交流賞析”活動,通過為群眾講解中西方美術創作理念的差異、差異來源,促使群眾能夠辯證看待不同的文化意識,感受多元化文化意識的魅力,在欣賞西方美術作品的同時認識到中國傳統美術繪畫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實現西方優秀文化助力中國文化自信建設目標,進一步豐富文化體系內涵,這也是我國文化自信的形成動力之一。
(一)構建精神根底的基本條件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背景下,要想實現文化自信精神根底的構建,就要具備以下基礎條件:
第一, 始終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為我國文化體系構建與發展立場。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是基于馬克思主義理論之上形成與發展的,因此,必須要站在馬克思主義的“肩膀”上,堅定立場,比如:毛澤東主席在馬克思主義思想中融合當時國情,結合自身政治素養,提出了“毛澤東理論”,為我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提供重要指導,為我國文化自信提供明確導向。
第二, 將我國傳統優秀文化作為文化自信精神根底的發展基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在幾千年的歷史潮流中逐漸形成的,是數代人在生活、勞動、社會建設過程中形成的寶貴智慧,是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核心。因此,構建文化自信精神根底,必須要將傳統文化作為牢固的理論基礎,深入分析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現代社會元素,求同存異、去偽存真、與時俱進,充分吸收傳統文化中的傳承價值,為文化自信精神根底的構建提供營養。
第三, 端正始終汲取人類文明文化成果的觀念。現代社會各國之間的交流愈發頻繁,國際文化體系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向,各文化體系之間的交流愈發重要。要想始終發展我國文化自信,構建文化自信精神根底,就要正確認知世界文化體系的發展趨勢,在中西方融合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壯大,在保持本土文化特征的基礎上積極汲取國際舞臺上的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為我國文化體系的繁榮發展提供資源,以此強化我國文化自信精神根底。
(二)構建精神根底的具體路徑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背景下,要想構建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底,可以分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全面構建精神根底,為文化自信的發展提供驅動力。
一方面,要實現歷史文化與現實社會的融合,發揚與創新傳統文化。在我國悠久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創造了大量的優秀民族文化,這些民族文化是我國傳承與發展的精神支柱,是中華民族始終傳承的民族之魂,同時也是我國文化自信的根源所在。優秀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為我國文化自信提供了充足的營養成分,但是傳統文化是在特定歷史時期背景下產生的特定文化形態,與現代社會實際生活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這就需要將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對接,實現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促使現代社會人們能夠更好的了解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與優秀民族精神運用于實際生活中,以此形成人們的文化自信精神根底。
另一方面,要有效融合革命精神與現代社會建設,實現我國革命文化的傳承與革新。革命文化是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特定歷史時期融合發展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紅色文化資源,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體現,比如:在長征時期,革命文化精神體現為勇于犧牲、堅持不懈的精神;在解放戰爭時期,其體現為心系大眾、為民為公的精神。隨著時代的發展,革命文化已經滲透于中華兒女的骨血之中,成為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文化體系的重要構成內容。因此,在未來的社會建設與發展過程中,要始終堅持初心,堅持弘揚革命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一)弘揚傳統文化,凸顯馬克思主義指導意義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過程中,要想全面開展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底構建,就要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作用,將其貫穿于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中,以此實現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在實際過程中,建議將馬克思主義思想作為重要依據,堅決剔除傳統文化中的落后習俗,比如:地主意識、封建婚姻包辦制度等,同時發揚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文化,比如:尊老愛幼、自強不息、禮賢下士、不恥下問等,從而實現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統文化繼承與發揚中的指導意義,為構建中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底奠定基礎。
(二)貫徹落實中國化成果,實現社會主義社會發展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過程中,要想全面開展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底構建,就要結合現代社會特色主義社會構建成果,關注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情況,貫徹落實各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實現我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毛澤東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主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均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的重要內容,對我國社會的建設與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實際過程中,要堅定不移的貫徹落實各項中國化成果,堅持與社會發展相融合,在社會建設與發展的過程中踐行各項戰略思想,以此證明各項理論成果的可行性與科學性,為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提供重要依據。
(三)發掘地區紅色資源,彰顯中國文化特色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過程中,要想全面開展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底構建,就要積極發掘地區紅色資源,凸顯我國文化特點。紅色資源是我國革命文化的具體體現之一,是在革命實踐時期逐漸形成的特有文化體系,是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思想與革命實踐理念相融合形成的重要成果。在實際過程中,建議分別開發紅色資源與紅色革命根據地,一方面,發揚各種革命精神、愛國主義精神,開展紅色資源主題教育,為人們全方面認知我國革命文化提供資料。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地區紅色革命根據地,開發革命紀念館,構建地區紅色革命文化教育基地,以此激發人們的愛國精神,提升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形成強大的文化自信。此外,開發地區紅色革命資源能夠進一步夯實文化自信精神根底,為文化自信持續發展提供驅動力。
(四)結合社會實際問題,提供文化自信有力保障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過程中,要想全面開展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底構建,就要結合社會實際問題,關注社會民生現象,幫助老百姓解決實事,以此提升人們的國家認同感與自豪感,強化人們的文化自信,豐富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底體系。舉例分析,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抗疫”中,我國各地區紛紛調動自身醫療資源、警備資源與社會公共衛生防護資源,一些地區不僅有效防護疫情,還組建“援助武漢抗疫小分隊”,體現我國“眾志成城”、“團結一致”的文化理念;在“抗疫”中,各行業企業紛紛轉投醫療衛生事業,格力集團投入大量資金構建醫用口罩、防護器具流水線,為我國各地區醫療機構提供大量設施,再一次彰顯了我國的文化自信,體現出艱難時刻我國社會經濟對民生穩定性的保障作用。
綜上所述,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過程中構建文化自信精神根底,說到底就是充分發掘我國民族文化中的優秀精神品質,將這種精神品質呈現于人們眼前,促使人們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的精神魅力,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與國家精神認同感、自豪感,以此提升人民的文化自信;通過構建精神根底,能夠持續發揚這種國家精神與民族文化的渲染力、影響力,為人們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支柱,實現文化自信的長久屹立,為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與發展提供精神支持。
〔1〕周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文化自信培養研究〔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20,(04):52-54.
〔2〕趙景剛.文化自信視角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J〕.文化學刊,2020,(02):49-51.
〔3〕呂國輝,張雄.在馬克思中國化進程中推進文化自信〔J〕.課程教育研究,2019,(02):253.
〔責任編輯:楊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