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瓊珍
摘要:現階段我國乃至整個國際環境森林資源都在大面積的消減,對于我國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嚴重影響。因此需要加強對森林資源的培育,對于森林培育項目而言,能夠促進森林更加健康、穩定的成長,在提升森林質量的項目過程中需要通過應用先進的新技術、新品種開展培育工作,從而確保森林質量的有效提升,為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資源基礎。
關鍵詞:森林質量;森林培育;可持續發展
1? 旺蒼縣森林質量精準提升項目實施意義
1.1? 提升森林質量的必然之舉
提升森林質量是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實現綠色發展的必然舉措。我國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中將綠色發展作為我國五大發展理念之一,通過開展森林質量精準提升,能夠為旺蒼縣構建穩定、健康的生態環境,有助于實現生態容量的增加、改善生態質量,為當地人們構造天藍地綠、山清水秀的家園,為我國綠色發展和綠色生產提供生態支持。
1.2? 提升森林生態功能的必然選擇
森林環境是自然界中最強大、最完善的資源庫、蓄水庫、基因庫,具備氣候調節、吸霾滯塵、減少揚塵等功能。因為旺蒼縣森林質量精準提升項目區位于嘉陵江流域的上游,其森林質量與功能直接影響著上游經濟的建設發展。通過加強對區域內經營技術改善、管理措施精細化、科學經營等措施,能夠有效提升森林生態功能,為長江上游經濟建設和生態提供保障。
1.3? 實現木材戰略資源重要措施
在國家的發展過程中,木材資源是不可或缺的資源,木材的安全關系到資源的安全,其與升天安全、國民經濟安全存在緊密地聯系。現階段我國木材自給能力較差,每年木材資源的缺口超過2.5億m3,對外依存度高達48%,森林資源的采伐消耗超過75%屬于中小徑材,大徑材和珍貴木材主要依賴進口。近些年因為受到進口貿易、木材價格上漲、采伐受限等因素,導致我國木材安全和國家戰略發展安全受到影響,因此需要提升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加強儲備林培育工作,形成規模化、集約化培育,培育優質森林資源,為我國木材戰略資源提供保障[1]。
1.4? 推動精準扶貧
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實現我國全面構建小康社會的保障,現階段,隨著科學技術、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于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僅是在物質生活方面,對于環境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空氣、水質、環境等方面的質量迫切需要加以改善。通過加強對森林資源質量的提升能夠對各方面的生態質量加以改善提升,從而為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生活環境。另外通過對森林資源的挖掘能夠為當地群眾更多的崗位,增加民眾經濟收入,將森林資源轉化為糧庫、水庫、錢庫,從而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構建小康社會。
2? 提高森林質量與加強森林培育策略
2.1? 做好項目建設規劃方案
在提升森林質量建設項目前,首先需要做好規劃工作,需要就森林質量提升對象、項目布局、小班設計、技術措施、材木種苗、材木采伐量、肥料用量、用工量多方面加以考慮。對于項目的建設布局需要遵循根據項目區不同的區位、森林類型、林分狀況等,結合項目最終目標明確提升對象、因地制宜,項目的布局應當盡量選擇在海拔低于1900m、地形較為平坦、坡度小于36°、氣候條件優越、排灌良好、土層深厚的地塊。在規劃時需要避免純林過多。人工林大多屬于純林,因為樹種單一,物種缺乏多樣性,因此人工林的生態系統不穩定,例如大量種植油松樹木很有可能導致出現油松毛蟲災害。是純林向混交林的方向發展能夠使各種植物種群之間相互配合,從而使樹木充分利用水分、空氣、陽光等資源。另外在提升森林質量時不能一味地造林而忽略了經營,需要在項目建設的前期做好經營規劃工作,需要根據不同的森林林型、立地條件對經營方案加以設計。
2.2? 建立經營監督機制
森林資源的培育是漫長的工作,其中的各項環節較為復雜,能夠有效確保森林資源整體質量,需要在培育的各個環節加強監督管理力度,例如土地翻新項目、病蟲害防治等,在實際的森林培育工作中很可能因人為因素導致森林質量提升項目整體效果不佳。例如在化肥配比工作中,需要相關人員嚴格掌握各種肥料比例,肥料太過稀釋,無法充分發揮其作用,過于稠密會導致樹木因為營養過剩死亡。因此需要通過制定相關的管理制度對工作人員的行為以及項目質量進行監測[2]。其中項目的管理包括計劃管理、工程管理、資金管理、信息管理、經營技術管理、監測管理、檔案管理內容,需要加強對計劃、工程、資金的管理,這兩者對于森林質量提升項目的最終項目造成直接的影響,需要加以重視。從而確保森林質量提升項目效果。
2.3? 加強風險管控
森林資源提升項目的最終效果受多方面的因素的影響,自然因素、技術因素、社會因素都會對森林質量造成影響。首先對于自然災害中存在的火災危害、干旱、凍害、病蟲害扥需要加強預防,這些自然風險雖然發生概率比較小,但是其具有隨機性,并且災害發生后治理較為困難,因此需要做好風險防范工作。可以通過建設林區林火防護林帶,安排相關人員做好巡檢工作等,對于凍害可以種植抗寒能力較強的品種加以防范,特殊情況時可以通過涂刷白漆、熏煙等方式進行防御。對于技術因素帶來的風險通過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加強管理力度能夠加以有效地預防。在對苗木進行購進時需要對其質量進行嚴格的把控,根據市場前景和利益測算加強對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對于社會方面的風險可以通過構建保護區避免出現個人采伐情況,對于建設資金不足,可以通過專款專用、資金強化、計劃監測管理等方式加以防御。在社會風險中對于受益群體風險需要相關負責人和群眾進行積極的溝通交流,引導當地群眾參與到項目建設中,對林下經濟進行合理的開發,從而加強歸項目的管理和保護。
參考文獻
[1] 趙大慶.提高森林質量與加強森林培育分析[J].廣東蠶業,2018(10):6-7.
[2] 尹偉倫.如何精準提升森林質量[J].綠色天府,2016(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