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萌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民也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就如今的農業行情,非常有必要將互聯網+概念引入到農業的發展中去,互聯網+是培養新時代農民的有效手段之一,它不僅是能夠幫助農民快速掌握智能化農作物的培養手段,同時也是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這種理念想要進入農村,還是有非常大的阻力,主要是農村的設備不足、人才不夠,有的農民思想比較傳統,這些都不利于培訓。因此,政府應在各方面加大投入,幫助農民更好的掌握這種思想。
關鍵詞:互聯網;新型農民;困難與作用
新時代的農民,已經不像從前那樣閉門造車,新時代對農民也提出了多方面的需求,所以,互聯網+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非常適合在這種環境下對農民進行培訓,它在農民與社會接軌方面起到關鍵性的作用,為此各級政府部門必須確保農村有一個良好的網絡環境,幫助農民進行學習,提升培訓學習的質量。
1? “互聯網+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相關概念
互聯網+指的是利用互聯網技術,將社會的各個方面相互聯系在一起,組建成為一個大平臺,同時有效的促進各行各業的快速發展,為各個行業帶來新的轉機。而互聯網+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是利用互聯網來培訓農民,讓農民可以通過在線教育的方式,掌握一定的互聯網基礎,從而不被社會所淘汰。農民可以從互聯網上了解到自己想要了解的東西。例如:如何使用更好的方法來進行農作物的培植,如何種植瓜果蔬菜等等,互聯網+的引入對于農民來說是不可多得的培訓機會,它對于新時代,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工作問題研究
2.1? 農村基礎設施不健全
目前在農村,網絡基礎設施的覆蓋面不足,物質條件的不足,會對網絡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造成一定的限制,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農村基礎設施不健全,工作就可能無法開展。
2.2? 互聯網技術應用人才不足
培訓的開展必須有相應的優秀人才支持,所以,在人力資源匱乏的情況下,網絡技術應用型人力資本必須提高,這樣農民才能更好的進行職業培訓。但是大部分農民缺乏網絡應用技術,人才不足可能成為培訓困難的重要原因之一。
2.3? 農民普遍學歷水平低
農民的學歷普遍都比較的低,知識儲備以及基本素質都是比較低,這是開展互聯網+培訓計劃的非常重要的問題之一,這些因素會影響整個培訓的效果,也有可能讓某些農民在培過程中難以理解培訓內容,最后放棄培訓,對互聯網+培訓的開展和進行非常不利。
2.4? 部分農民思想觀念保守
由于大部分農民對互聯網的認識有限,他們的思想往往比較落后,不能很好的接受新觀念。這種農民往往不愿接受新的知識,這使農業發展的步伐停止。調查顯示,雖然可能有個別接受能力強的農民愿意接受互聯網、廣播和電視教育,但更多的人仍然選擇傳統的教室模式。這是當前農民職業培訓的重要問題。
3? “互聯網+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特點與作用
“互聯網+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作為一種新的教育培訓形式,具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擴大開放。改變傳統教育方式,整合教育內容,使教育資源從封閉到開放,讓農民不再為了學習而跑去一些培訓機構等,大大降低了培訓的門檻;二是改變了教育的觀念,傳統的教育都是采用灌輸式的教育方法,而互聯網則改變了這一模式,農民可以自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進行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可以看一些動畫來進行輔助教學,即高效又簡潔。同時互聯網+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還具有以下幾個作用:
3.1? 提高教育機會的公平性
互聯網在對于農民的培訓中,有比較公平的教育資源配置,每個人看到的內容都是一致的,另外互聯網會通過大數據的處理,對不同職業農民進行特征分析后,制定出獨特的培訓計劃,這對培訓是非常有利的,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進行培訓,大大提高了培訓的效率。
3.2? 改進培訓方法,提高教育訓練質量
互聯網為職業農民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方式。與傳統的教育方式相比,這種數字技術的應用可以使課堂氛圍更活躍,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例如,在教學過程中,相關的工作人員不僅可以通過口述,還可以采用一些網絡視頻、虛擬實驗等方法,幫助農民更好地理解學習內容,讓農民可以做到足不出戶,就能掌握最新的農業技術手段。事實證明,互聯網+的引入極大地改變了農民的生活水平。
3.3? 幫助農民更好地適應信息化社會
農民可能大多學歷不高,對于電腦也不太熟悉,甚至有的農民就不會操作電腦,所以不熟悉信息化社會的各個領域,因此,互聯網相關的教育不僅是對他們進行職業培訓的手段,也是幫助他們了解互聯網的方法,是他們更好的熟悉現代化社會各個方面的好渠道。因此,這對農民來說是非常好的幫助措施。
4? 結語
互聯網培訓方式,是一種比較時尚,便捷的教育方式,互聯網培訓它大大改善了之前單一的教育方式,并且它的教育效果也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在農民的職業培訓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改善了教育的公平性,提升了教育的質量,讓農民更好的與互聯網時代接軌,為培養符合新時代新型職業農民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張保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如何跟上“互聯網+”時代的大潮流[J].甘肅農業,2016(5):53-55.
[2] 趙水民.“互聯網 +”時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路徑探析[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16(8):563-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