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擬從語音遷移角度研究兒童二語習得,采用語料庫與定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以接受過一年浸入式外語教育的30名中班兒童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十個月的二語語料收集,對語音遷移影響下兒童二語發展的特點進行描述、分類,以期更好地指導兒童二語教育實踐。
【關鍵詞】兒童二語習得;語音遷移;浸入式外語教育
【作者簡介】程婧(1985.07-),女,漢族,福建福州人,福建醫科大學文理藝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 二語習得、翻譯理論與實踐。
【基金項目】福建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青年項目)“基于語料庫的兒童早期二語發展研究”(項目編號:FJ2018C098)。
一、引言
由于漢語和英語語音特征不同,學習者會將漢語的發音習慣帶到英語中。本文擬通過語料庫研究方法,探究兒童在母語語音影響下的二語輸出特點、類型,對兒童二語教育進行反思。
二、語音遷移
母語的語音會對二語習得產生影響。語音遷移主要發生在音段、音節結構和超音段三個層面[1]。音段遷移指兩種語言的發音音位不對等造成的遷移;音節遷移指學習者用母語的發音方式來處理詞首或詞尾的輔音;超音段語音遷移指 “二語學習者在語調、重音、節奏和音高等語流方面呈現的語音遷移”。
三、研究綜述
Odlin認為“母語的語音會對二語習得產生很大影響”, 翟紅華、趙吉玲通過總結過往的文獻發現,在漢語方言的影響下,學習者可能出現二語發音音位錯誤、個別音素發音不準確、語調偏于平淡且升降不自然的問題。
語音遷移的影響還會擴展到音系-形態界面,造成學習者二語形態變異。如Blom、Vasic的研究表明語音遷移還有可能造成學習者二語限定性標記后綴的偶爾缺失,最終導致二語形態句法的錯誤。Goad、 White認為了解母語語音對二語的影響有助于解釋為什么某些非語音層面的語言結構的習得尤其困難。
然而,針對漢語為母語的兒童所進行的相關研究較少。成人二語學習者與兒童二語學習者相比,語音遷移的表現是否一致?語音遷移是否會因為習得起始年齡的不同而產生程度不同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四、實證研究
1. 研究問題。本研究通過對30名中班兒童進行課堂錄音、轉寫,結合語料庫研究方法與定性分析,考察語音遷移影響下兒童二語的發展,主要回答兩個問題:(1)兒童二語在語音遷移的影響下有什么特點?(2)對我國兒童二語教學有什么啟示?
2.研究對象: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30名中班兒童(4-5歲),已在幼兒園接受一學年的浸泡式外語教育,這些兒童能夠用英語進行簡單的對話交流。
3.數據收集與分析。每個月對兒童收集一次長達三個小時的課堂錄音,共持續10個月,并對錄音轉寫,整理出語料約5萬詞,隨后對語料中的錯誤現象進行標注、提取、歸類,分析其中的語音特點。
4. 我國兒童二語學習者語音遷移分析。通過語料收集與分析,發現語音遷移影響下,兒童二語的語音特點如下:
(1)在音段層面,除了個別音素,兒童基本能夠掌握準確發音。其中單原音掌握得較好,但/?/和/e/較常出現混淆,兒童習慣用/?/來代替/e/,比如(錯誤的讀音用下劃線標出)將pencil /?pensl/讀成/?p?nsl/;摩擦音的混淆較多,主要集中于/?/和/?/、/θ/和/s/以及/?/和/l/的混淆,如television /?tel?v??n/讀成/?tel?v??n/,thank /θ??k/讀成/s??k/,this /??s/讀成/l?s/??梢姡捎跐h語中沒有/?/、/e/、/?/、/θ/、/?/這些音,兒童感到發音困難。/?/和/e/的發音錯誤是由于兒童對發音器官的位置、力度控制得不準確;兒童在發/?/、/θ/、/?/等摩擦音的時候,會采用跟母語語音相似的音/?/、/s/和/l/代替。
(2)在音節層面,兒童有時會將詞尾的輔音省略。由于在漢語中,單個輔音無法形成一個音節,因此沒有以單個輔音結尾的詞語。兒童會將漢語的音節特征沿用至二語中,造成詞尾輔音的丟失。在本研究所收集的語料中,句中和句末所丟失的詞尾輔音不同。
在句中,爆破音/t/、/d/和/k/較常被兒童省略,如(被省略的輔音用下劃線標出):
a. I want a pen.
b. I like orange.
c. I find a box.
如果英語的詞尾有兩個以上的爆破音,兒童會將其中一個爆破音省略,如:
d. We can taste with my tongue.
在漢語中,沒有以/t/、/d/和/k/等爆破音結尾的音節,兒童正是受到母語音節特征的影響,造成了輔音丟失。同時,這些詞尾爆破音省略大多出現在句中,沒有出現在句尾(注:在本研究所收集的語料中,出現在句尾的爆破音丟失僅限于屈折詞綴的丟失,如“I see seven balls”,因為此類錯誤的產生原因也有可能是由于兒童忘記使用復數,故沒有將兒童的這種錯誤歸為語音層面的遷移),說明兒童已經完全掌握了詞尾爆破音的發音,但由于發音時間受到限制,兒童急于將句子表達完整,或語言結構的復雜影響了兒童的發音規劃,導致兒童直接將詞尾的爆破音省略。
詞尾摩擦音和側擦音的省略同時出現在句中或句末。主要集中于“元音+/r/ ”和“元音+/l/”這兩種組合,如:
e. ?The doll is in the box.
f. ? I have a car.
在例e和f中,兒童常常將car /kɑ?r/讀作/kɑ?/,將doll /dɑ?l/讀作/dɑ?/。詞尾摩擦音和側擦音的丟失即發生在句中,也發生在句末,說明無論發音時間是否充裕、語言結構是否復雜,兒童都會出現詞尾輔音的省略。兒童有可能完全沒有掌握詞尾的摩擦音/側擦音的發音規則,究其原因在于,在元音+側擦音/摩擦音的音節結構中,從元音到側擦音/摩擦音發聲過渡的過程中,沒有較明顯的唇形變化,兒童覺得這樣的發音不易操控;兒童甚至還有可能完全沒有發現詞尾有摩擦音/側擦音,因為在兒童日常聽音的過程中,只注意到元音的發音,沒有觀察到元音后還有細微的舌位、唇形變化。這兩種可能性都只是推測,有待對兒童進行進一步的測試。
(3)在超音段層面,兒童二語重讀、弱讀位置準確,升降調自然,沒有出現生硬的情況??梢妰和軌蚩朔刚Z的影響準確模仿外籍教師的語音語調。
五、教學啟示
上述實證研究對兒童二語教育有一定的啟示。
1.在語音層面,低齡兒童的習得效率更高。將本研究所收集、歸納的語音遷移問題與過往有關成人學習者或中學生學習者的研究進行比較,發現相較于成年人或中學生,兒童對二語語音、語調掌握得更準確,一些在成年人二語表達中出現的問題,包括元音、輔音發音不準確,如/i?/和/ei/、用漢語/z/的發音代替/?/、重音位置錯誤、語調僵硬等問題,均沒有在本研究所收集的語料中出現;而本研究所收集到的兒童語料中所發現的由語音遷移造成的發音錯誤,均在中學生或成人的相關研究中出現過。這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關鍵期假說(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即幼年時期有一系列的敏感階段(sensitive phases),不同的二語語法領域(如句法、形態、音系)對應不同的敏感階段。就二語語音來說,學習者的習得起始年齡越低,越容易克服母語的影響,掌握正確的二語語音。
2.學習者的二語輸出不一定等同于學習者的真實水平。如詞尾的輔音丟失大多只出現在句中,沒有出現在句末,說明兒童已經掌握了詞末爆破音的發音,但當單詞在句中時,兒童會受到外界因素如時間限制或心理因素的影響,造成錯誤。而英語中有一些動詞過去式的規則變化都是以-ed結尾,如like-liked,當這些單詞出現在句中時,兒童有可能在外界因素的影響下將“liked”讀作“like”造成口語輸出中屈折成分的丟失,因此本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表面屈折成分缺失假說(Missing surface inflection hypothesis)”,即表面屈折形態的缺失不等于句法知識的不完整。
六、結語
本研究探討了母語語音遷移對兒童二語習得的影響。在漢語語音的影響下,兒童二語個別音素發音不準確,當詞尾出現爆破音、摩擦音或側擦音時,兒童有時會將其省略。但由于本研究只收集語料,沒有對兒童進行測試,故無法判斷詞末側擦音/摩擦音產生丟失原因是兒童沒有觀察到這些音素,還是因為發音困難。通過總結兒童二語習得過程中出現的語音錯誤并進行歸類、分析,有助于教師更有針對性地幫助兒童有意識地克服母語的影響,更高效地掌握正確的語音。
參考文獻:
[1]俞理明,常輝,姜孟.語言遷移研究新視角[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
[2]Odlin T. Language Transfer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3]翟紅華,趙吉玲.漢語方言對英語語音習得影響研究述評[J].外語界,2015(1):88-95.
[4]Blom E, Vasic N. The influence of phonological factors on the expression of finiteness by children learning Dutch as their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A]. Finiteness Matters: On finiteness-related phenomena in natural languages[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16.
[5]Goad H, White L. Prosodic effects on L2 grammars[J]. Linguistic Approaches to Bilingualism, 2019(6):769-808.
[6]Meisel J M. Chil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r successive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A]. Current Trends in Chil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 generative perspective[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