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晶
【摘要】目的:分析心理分級護理模式對心臟介入手術患者負性情緒及睡眠質量的影響。方法:選取 2019 年 1 月至 2019 年12 月心血管外科收治的 290 例心臟介入手術患者隨機分為常規護理組(145 例)和分級護理組(145 例)。常規護理組術后進行常規護理干預,分級護理組術后進行心理分級護理干預,兩組均護理至患者出院。比較兩組疼痛程度、睡眠質量及負面情緒情況。結果:護理后,分級護理組患者輕度疼痛占比 62.76 % 高于常規護理組 49.66 %,差異顯著(P<0.05),重度疼痛患者占比13.10 % 低于常規護理組 24.83 %,差異顯著(P<0.05)。護理后,分級護理組睡眠時間、催眠藥物、睡眠質量、睡眠障礙、睡眠效率、入睡時間、日間功能評分低于常規護理組(P<0.05)。與護理前相比,護理后兩組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降低,且分級護理組低于常規護理組(P<0.05)。結論:心理分級護理模式可有效改善心臟介入手術患者術后疼痛和睡眠質量,改善患者情緒狀態,具有良好的護理效果。
【關鍵詞】心理分級護理模式;心臟介入手術;負性情緒;睡眠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1)06-0163-02
冠心病是老年常見慢性心功能疾病,其發展至終末期常引發多種合并癥,以心力衰竭最為常見。心臟介入手術能開通冠心病患者狹窄的血管或完全阻塞的血管,恢復心肌再灌注,但由于手術費用較為昂貴,可能導致患者出現較大的心理壓力,加劇患者術后疼痛,影響患者睡眠質量,不利于患者術后康復。心理分級護理模式可通過在術前根據患者心理分級而對患者進行不同級別的護理,為患者提供更加精準的護理服務[1],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心理分級護理對心臟介入手術患者進行護理,分析其對患者負性情緒及睡眠質量的影響。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心血管外科收治的290例心臟介入手術患者隨機分為常規護理組(145例)和分級護理組(145例)。常規護理組男75例,女70例;年齡49~67(58.27±3.28)歲。分級護理組男73例,女72例;年齡48~69(59.11±3.18)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符合《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診斷標準》[2]中冠心病診斷標準、并經心臟介入手術治療者;(2)美國紐約心臟病協會心功能分級Ⅱ~Ⅳ級者;(3)年齡>60歲者;(4)無精神障礙、語言障礙、聽力障礙等影響研究進程者;(5)治療依從性好、對本研究知情同意者等。
排除標準:(1)既往心臟手術史和慢性心功能不全者;(2)合并出血性疾病、心房顫動、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惡性腫瘤者;(3)主動脈夾層者;(4)嚴重肝腎功能疾病、循環系統疾病者等。本研究獲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
常規護理組術后進行常規護理干預,協助患者完成各項檢查,遵照醫囑對患者心電圖、血壓等進行監測,密切關注患者病情變化;對患者進行飲食指導,根據其生活習慣制定營養食譜,保證患者日常營養供應滿足的同時維持正常腸胃功能,保證大便通暢;遵照醫囑按時、按計量對患者進行用藥,并關注患者用藥后生命體征變化。
分級護理組術后進行心理分級護理干預。術前隊患者進行心理分級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對患者進行不同心理分級的護理。(1)心理分級一級:術前根據患者是否有打鼾習慣和睡眠質量對患者進行分病房居住,詳細記錄患者睡眠質量;控制病房溫度和濕度為患者營造一個良好的住院環境;對患者進行疾病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爭取患者積極配合治療;術后將手術效果及其對患者心臟的改善情況告知患者,促進患者放寬心態;減少外部環境對患者的刺激。(2)心理分級二級:術前通過采用多媒體宣傳、舉辦患者交流會等方式增強患者對疾病的認識,糾正患者關于疾病和手術的錯誤認知,通過音樂療法緩解患者不良情緒或減少患者不良情緒的發生;術后對患者疼痛程度進行評估,通過轉移話題的方式降低患者對疼痛的敏感度,必要時對患者使用適量的鎮痛藥物。(3)心理分級三級:術前叮囑患者家屬全程陪伴患者,緩解患者孤獨、緊張等情緒,給予患者更多的支持和鼓勵,促進患者保持樂觀的心態;術后對患者并發癥的發生進行重點預防,嚴格按照醫囑對患者使用鎮痛藥物。兩組均護理至患者出院。
1.3 觀察指標
(1)疼痛程度:護理后,采用視覺模擬評分對患者疼痛程度進行判斷,分值0~10分,低于或等于4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等于或高于6分為重度疼痛。(2)睡眠質量:護理后,匹茲堡睡眠指數量表對患者睡眠時間、催眠藥物、睡眠質量、睡眠障礙、睡眠效率、入睡時間、日間功能進行評估,各項總分3分,分值越高患者睡眠質量越低。(3)負面情緒:護理前和護理后,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和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對患者負面情緒進行評價,兩項總分均為50分,分值越高患者負面情緒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分析數據應用SPSS 22.0軟件,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分別以[n(%)]、(x±s)表示,分別采用χ2檢驗和t檢驗。當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疼痛程度
護理后,分級護理組患者輕度疼痛占比(62.76 %)顯著高于常規護理組(49.66 %,P<0.05),重度疼痛患者占比13.10 %低于常規護理組24.83 %,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 睡眠質量
護理后分級護理組睡眠時間、催眠藥物、睡眠質量、睡眠障礙、睡眠效率、入睡時間、日間功能評分低于常規護理組(P<0.05),見表2。
2.3 負面情緒
與護理前相比,護理后兩組HAMA、HAMD評分降低,且分級護理組低于常規護理組(P<0.05),見表3。
3 討論
心臟介入手術是目前臨床治療冠心病最重要、最有效的術式之一,其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并且具有安全性好、患者術后恢復快等優點,但部分患者在圍手術期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抑郁、焦慮情緒,患者術后疼痛加重,同時睡眠質量降低,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影響手術治療的效果[3]。因此,通過提高護理質量改善患者情緒狀態和睡眠質量進而鞏固手術效果對促進患者術后康復十分重要。
心理分級護理模式是一種以患者實際心理狀態為依據,進而對患者進行分級別針對護理的護理模式,其通過在患者入院時對患者進行心理分級而使得護理工作更加貼合患者的實際情況,護理期間護理人員與患者的溝通和交流更加規范、更有針對性[4]。本研究結果顯示,分級護理組患者輕度疼痛占比高于常規護理組,重度疼痛患者占比及睡眠時間、催眠藥物、睡眠質量、睡眠障礙、睡眠效率、入睡時間、日間功能、HAMA、HAMD評分低于常規護理組,說明心理分級護理模式可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質量,降低術后疼痛,減少負面情緒的發生。分析原因在于,心理分級護理可為患者提供更加舒適的住院環境,避免外界因素對患者睡眠造成影響,同時通過對患者進行濕度的交流溝通,降低患者機體對疼痛的敏感度,進一步減少術后疼痛的發生;此外,心理分級護理可根據患者心理分級對患者實施不同的護理方式,如對心理分級一級的患者主要保持患者居住環境舒適,避免環境因素對患者心理狀態造成影響;對心理分級二級的患者則主要做好疼痛和不良情緒的針對性護理,對心理分級三級的患者則主要調動患者家屬、朋友的力量,給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和鼓勵,幫助患者保持樂觀的心態[5-8]。
綜上所述,心理分級護理模式可有效改善心臟介入手術患者術后疼痛和睡眠質量,改善患者情緒狀態,具有良好的護理效果,值得在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陳晨,仲崇俊.心理分級護理模式對擇期心臟介入手術患者睡眠質量、疼痛及負性情緒的影響[J].河北醫藥,2017,39(23):3678-3680.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WS 319-2010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診斷標準[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0.
[3] 王琴麗,劉娟.基于心理分級護理模式的干預策略在擇期心臟介入手術患者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9,16(23):3528-3530.
[4] 馬靜.心理分級護理模式對擇期心臟介入手術患者的影響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8,27(7):785-788.
[5] 丁春戈,張春慧,張振香,等.居家腦卒中病人護理分級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J].護理研究,2020,34(5):801-805.
[6] 王莉莉,王蓓,肇毅,等.分級心理護理模式在乳腺癌患者化療中的應用與效果[J].現代臨床護理,2017,16(10):49-56.
[7] 孟祥蓓.心理分級護理模式對心臟介入治療患者的影響[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20,20(3):160-161,167.
[8] 張鳳英.心理分級護理模式對擇期心臟介入手術患者的作用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5,3(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