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蒙蒙 曹曉菀
摘要:厭學是學生學習活動中的一種“病癥”,它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活動,并且對青少年健康成長有非常大的危害性。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是引導者,要相互配合致力于和諧的課堂,教師的及時鼓勵以及考試帶來的自信心是防止厭學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農村初中生;厭學原因;家庭關愛;解決方法
厭學,是正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中存在的一個特殊而普遍的現象。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和錯位,學生對學習不夠重視,對知識改變命運無法理解,以及對現實社會的理想化片面化的了解,好高騖遠,過于理想化等因素是存在厭學的情緒的主要原因。
存在厭學情緒的學生在行動上會有以下體現:比如上課容易走神、不能夠專心聽講、肆意走動,嗜睡,各種違反紀律的行為擾亂課堂;厭惡學習,學習不主動,吃不了苦,上課不聽講,課下作業難,日復一日抄襲作業積累難題,越來越厭學;認為學習難;對學校、教師不滿意,憑借自己喜好和心情來對待教師和學習;有厭學心理的學生認為自我感覺是被教師、父母強迫來學校讀書的,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覺得沒有人理解他們,把自己的不努力歸咎于父母遺傳了自己的笨拙,教師教學不善等外界原因。并認為讀書沒有作用,自己做生意當老板比讀書出來工作掙得多,故而引發他們對學習失去興趣,繼而開始出現遲到、早退、逃課等逃避學習的行為。由不學淪為貪玩,混學。逆反心理的滋生加上青春期的沖動,這種不良情緒在心中長期泛濫,就會漸漸變成固執的不良學習品質,影響學生身心發展,三觀形成甚至對其一生的學習,工作,乃至生活造成不可磨滅的影響。
對厭學事例進行分析,總的來說,學生們都不是一開始就討厭學習的,簡單的某個或某幾個因素相加也不是造成厭學情緒的必然原因,而是內外因素交互作用,多種主客觀原因的結果,是由學生的現有心理水平相互沖突與各種外在的客觀因素的刺激而產生的。有效地矯治中學生的厭學情緒的方法有哪些呢?第一應該從循循善誘開始,要會辨別學生厭學的因素,找到源頭才能更好地對癥下藥。以下幾點就是我們歸納的學生厭學的原因:
學習目的不明確,對自己沒有期望,把學習當作一項任務來完成,沒有意識到學習能夠改變自己的人生,把學習當作一種負擔,只會被動地去學習;行為比較懶散,無紀律意識和集體意識。經常逃學,逃學上癮以至于嚴重者想輟學打工,幻想打工即輕松又掙錢,提到上學甚至會害怕,惡心,頭痛乃至歇斯底里。
對自身能力的不完全認識,覺得自己的能力很強,但反映到成績上卻很差時,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習慣性的推卸責任,開始恨書、恨學習、恨老師、恨學校。
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把過于厚重的壓力施加在孩子身上,沒有考慮實際情況,當孩子達不到家長的期望時家長言語中或多或少的責怪,也會是學生產生厭學傾向的原因之一。
家長工作繁重,對孩子疏于管理照顧不到位,心里家庭關愛的缺失;家庭中家庭關系的不和諧,缺少互敬互愛爭吵頻繁,這也會潛移默化地使孩子產生厭學情緒。
社會的影響,網吧沒有明文禁止未成年人上網,網絡上信息的參差不齊,青春期學生由于好奇心的驅使會盲目模仿,隨大流,分不清或者潛意識里不愿意分清楚好與不好,怕自己不合群,落伍;此外,還有很多學生深受網絡游戲毒害,認為自己在游戲中無所不能,沉迷于網絡游戲之中因而產生厭學心理。
只有了解了學生產生厭學心理的原因,我們才能對癥下藥:
一、創造良好環境,愉悅身心健康
想改變厭學學生對待學習的認知,對生活的的態度,最首要的就是必須要改善優化他們所處的生活環境。一個良好的環境需要學校,學校,社會之間彼此配合。獎勵機制,比如回答問題多的獎勵一枝筆,回答正確多的獎勵免背書一周,免寫作業一次等等,同學們才能更加明確自己的目標并朝著這個目標去努力,多鼓勵孩子他們才能有信心去努力而不會自卑。所以積極評價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改變觀念,接受自我,贊美自我
厭學的學生要重新審視自我,在對自我價值有新的認知以后,相對應的就要開始自我實踐,而這種嘗試開始以后,對于第一次結果的好壞則是他們自己能否徹底轉變的關鍵因素。創造良好的環境,讓厭學學生能全身心投入,心無旁騖在實踐中培養興趣,感受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感覺,并逐漸總結出正確的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并且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樹立自信心、建立信念,堅定不移,逐漸徹底矯治厭學的心理障礙。
三、家校配合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孩子從家庭這片土壤中汲取養分不斷成長,家校配合思想統一是學生教育里的重中之重,作為家長要盡可能地為孩子提供一個舒適,自然放松的生長環境,和諧友愛的家庭氛圍會利于孩子成為一個敢擔當,自信,友愛,善良的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所以身為家長。我們要嚴格要求自己,特別是在孩子面前要做好表率,家長積極進取,使孩子在民主關愛,平等和諧的環境下,以良好的身心健康,愉快的精神不受干擾投入到學習生活中去,會事半功倍;對待學習稍微弱一點的同學,他們更敏感,不能急功近利,操之過急,要耐心引導,從他的優點恩威并施,激勵學生一步一腳印地逐步前進。
參考文獻:
[1]孫紅菊,何小義.農村留守兒童厭學現象分析及對策[J].西部素質教育,2019(21).
[2]高虎龍.農村初中留守兒童厭學原因及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