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萍 譚衛華


摘要:目的 分析腹部手術患者應用不同深度麻醉對術后認知功能障礙及炎癥反應的影響。方法 自本院收治的擬行擇期下腹部開腹手術的全身麻醉患者中抽取60例作為研究樣本,均于2018.2-2019.1期間在本院就診,并以隨機數字法為分組依據,將其分為A組(n=30)及B組(n=30),分別將腦電雙頻譜指數控制在40~50、50~60,對其術后認知功能障礙及炎癥反應進行比較。結果 術后1d兩組5-羥色胺、白細胞介素-1、腫瘤壞死因子水平無差異,P>0.05;術后3dA組相較于B組炎癥反應指標水平均較低,P<0.05;A組與B組術前、術后1d、術后3d、術后7dMMSE評分比較均無差異,P>0.05。結論 與淺度麻醉(腦電雙頻譜指數50~60)相比,深度麻醉(腦電雙頻譜指數40~50)可有效減輕腹部手術患者炎癥反應,對患者認知功能造成的影響較小,建議臨床采納。
關鍵詞:腹部手術;炎癥反應;認知功能障礙;不同深度麻醉
【中圖分類號】R782.0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21)06-037-01
雖然目前臨床醫療技術較為先進,大多數疾病治療方式也逐漸向微創技術不斷發展,但仍有部分手術需要通過開腹方式進行,如下腹部巨大腫塊、嚴重盆腔粘連的腹部惡性腫瘤等,但開腹手術對患者機體造成的損傷較大,且多為全身麻醉,因此患者在圍手術期出現應激反應,對術后康復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1]。淺度麻醉對患者術后鎮痛效果較差,無法有效降低患者體內炎性水平,甚至可對患者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造成影響,使患者術后出現認知功能障礙[2]。深度麻醉可在保證患者生命安全的情況下使其進入更深的麻醉狀態,從而減輕手術對機體造成的應激反應,抑制炎癥因子釋放,保護中樞神經功能,減輕對患者認知功能造成的影響。本文現對本院60例患者展開研究,內容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隨機數字法為分組依據,將本院納入的60例擬行擇期下腹部開腹手術患者分為A組及B組,各30例,所有患者均于2018.2-2019.1期間在本院就診。A組男女比16:14,最小45歲,最大68歲,均值(56.74±6.65)歲,BMI值最低20kg/m2,最高25kg/m2,均值(22.14±1.56)kg/m2,B組男女比14:16,最小44歲,最大69歲,均值(56.86±6.43)歲,BMI值最低19kg/m2,最高25kg/m2,均值(22.33±1.42)kg/m2。組間性別、年齡、BMI值無差異,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前給予靜脈輸液通路建立、生命體征檢測及腦電雙頻譜指數監測,并采用丙泊酚(500000ug/50ml;國藥準字H20030114;四川國瑞藥業有限責任公司)2.5~4.0ug/ml、瑞芬太尼(1mg/ml;國藥準字H20030197;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2.5~4.0ng/ml靶控誘導,患者入睡后給予維庫溴銨(4mg/支;國藥準字H19991172;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0.1mg/kg靜脈注射,肌松滿意后行氣管插管,接麻醉機,將容量模式設置為VT8~10ml/kg,控制呼吸次數為10~12bqm,并給予丙泊酚2.0~5.0ug/ml、瑞芬太尼1.0~5.0ng/ml麻醉維持,間斷給予維庫溴銨維持肌松,于切皮前及縫皮前靜脈給予芬太尼(100ug/2ml;國藥準字H20054172;宜昌人福藥業有限公司)1.5~2ug/kg。A組在術中將腦電雙頻譜指數維持在40~50之間,B組維持在50~60之間。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者術后1d及術后3d炎癥反應指標水平,包括5-羥色胺、白細胞介素-1、腫瘤壞死因子。
(2)比較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1d、3d及7d簡易智力狀態檢查評分(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總分為30分,27~30為正常,21~26分為輕度認知障礙,10~20分為中度認知障礙,0~9分為重度認知障礙。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組間炎癥反應指標水平比較
術后1d兩組5-羥色胺、白細胞介素-1、腫瘤壞死因子水平無差異,P>0.05;術后3dA組相較于B組炎癥反應指標水平均較低,P<0.05,見表1。
2.2組間認知功能障礙比較
A組與B組術前、術后1d、術后3d、術后7dMMSE評分比較均無差異,P>0.05,見表2。
3 討論
隨著目前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臨床逐漸將微創技術應用于疾病治療中,但臨床仍有部分腹部手術需采取開腹的方式進行,但由于開腹手術對患者機體造成的創傷較大,因此增加術中應激反應發生率,引發一系列病理癥狀,不利于術后快速康復[3]。
淺度麻醉指的是將患者腦電雙頻譜指數維持在50~60之間,可起到一定的麻醉作用,但無法有效減輕手術對機體造成的應激反應,導致術后機體炎癥水平較高,使患者術后疼痛指數提高[4]。深度麻醉指的是將患者腦電雙頻指數維持在40~50之間,在保證患者安全的同時使患者進入深度睡眠,起到降低腦代謝率的作用,有利于維持大腦氧供,從而減輕機體應激反應,降低炎性因子釋放,對中樞神經系統造成的影響較小,不會對患者認知功能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5]。本文經過研究發現,術后1d兩組5-羥色胺、白細胞介素-1、腫瘤壞死因子水平無差異,P>0.05;術后3dA組相較于B組炎癥反應指標水平均較低,P<0.05;A組與B組術前、術后1d、術后3d、術后7dMMSE評分比較均無差異,P>0.05。手術是一種創傷性刺激,因此可誘發機體應激反應發生,促進炎癥因子釋放,5-羥色胺是痛覺下行調制系統的主要神經遞質,隨著麻醉深度的加深,5-羥色胺水平受到影響降低,因此可抑制大腦皮層對痛覺感知的傳導;白細胞介素-1及腫瘤壞死因子水平升高,則可加劇機體炎癥反應,而深度麻醉可減少白細胞介素-1水平,減輕機體炎癥反應;同時深度麻醉還可減輕術中應激反應,抑制炎性因子釋放,從而減少對中樞神經系統遞質及受體生成、滅活造成的影響,避免造成患者認知功能障礙。
綜上所述,與淺度麻醉相比,深度麻醉可有效減輕腹部手術患者炎癥反應,對患者認知功能造成的影響較小。
參考文獻:
[1]黎鄺,潘俊佐,張曉霞.在Narcotrend監測下不同麻醉深度對老年患者腹腔鏡術后譫妄的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20,17(9):49-52.
[2]袁磊,張漢湘,周維綱,等.不同麻醉深度對老年腸癌手術患者應激反應的影響[J].中國醫師雜志,2020,22(12):1883-1885.
[3]王勇,馬潤星,周軍.不同麻醉深度對老年腹腔鏡手術患者腦功能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20,40(9):1883-1886.
[4]衛云萍,李怡霏,王小永.全憑靜脈麻醉下不同麻醉深度對下腹部剖腹手術后痛覺過敏的影響[J].貴州醫藥,2020,44(3):403-405.
[5]肖慧,高鈺琳,丁寧.術中麻醉深度監測對腹部手術患者PACU譫妄發生和護理質量提升的影響[J].廣東醫學,2018,39(21):3292-3295.
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2018KY0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