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苓


摘要:目的 分析肩手綜合征采取中藥熏洗聯合中藥熱敷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 囊括本院2017年10月~2019年10本院接診的肩手綜合征患者80例,根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各40例,對照組接受常規康復治療,實驗組接受中藥熱敷聯合中藥熏洗治療,就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組間比對。結果 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顯著提升,且上肢功能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肩手綜合征患者開展中藥熏洗聯合中藥熱敷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上肢活動度,提升治療效果,促使患者快速康復。
關鍵詞:中藥熏洗;中藥熱敷;肩手綜合征;
【中圖分類號】R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21)06-064-01
肩手綜合征又被稱之為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綜合征,主要是指患者腦卒中恢復期患側上肢出現疼痛、浮腫,造成關節運動受限。肩手綜合征是腦卒中偏癱患者較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好發于腦卒中后1~3個月,發病率相對較高。臨床將肩手綜合征分為三期,即Ⅰ期:肩部活動受限,伴有疼痛,患側手腕及手指出現紅腫、序貫運動性反應。手指呈伸展位,屈曲受限;Ⅱ期:肩手腫脹與自發性疼痛消失,手指肌群萎縮,關節活動受限程度加重;Ⅲ期:手指完全痙攣,損傷不可逆。為此,早期給予患者有效的治療,能有效保障患者的肢體活動度,提升生活質量。本文就中藥熏洗聯合中藥熱敷對肩手綜合征的治療效果進行分析,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囊括本院2017年10月~2019年10本院接診的肩手綜合征患者80例,根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各40例,對照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50~80歲,平均(64.58±2.41)歲。實驗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50~80歲,平均(64.71±2.37)歲。兩組患者組間比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僅給予常規康復治療,以功能訓練為主,在患者臥床時,抬高患肢,并在肩部墊個軟墊,注意肘部、腕部等的運動,如伸展、屈曲等,以促進靜脈回流。
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中藥熱敷聯合中藥熏洗治療。中藥熱敷將雞血藤30g,牛膝20g,海風藤、伸筋草、紅花、防己、莪術、丹參各10g。混合均勻后裝入布袋內,放入微波爐中用中火加熱3 min后,在患者患側肩部進行藥熨治療,治療1次/d,20 min/次;連續治療14d,1個療程為14d,治療1~2個療程。中藥熏蒸將當歸15g、紅花10g、艾葉18g、桑枝、海風藤20g,雞血藤30g,地龍15g、伸筋草、透骨草、片姜黃、懷牛膝各30g,將上述藥物濃煎后熏蒸腫脹、疼痛部位,(溫度控制在40~45℃,以患者舒適為宜),30min/次,1次/d
1.3 觀察指標
詳細記錄臨床治療效果及上肢功能,并進行組間比對。①臨床效果分為三個指標,顯效:活動功能無明顯受限,疼痛、水腫等臨床癥狀消失,手部無肌肉萎縮;有效:關節活動輕度受限,疼痛癥狀緩解,手部無明顯肌肉萎縮;無效:上述指標均未達到,甚至癥狀加重。②上肢功能采取上肢運動功能評分(FMA)進行評估,共包含32項,總分為66分,分值越高康復狀態越佳。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卡方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效果
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顯著提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上肢功能
實驗組患者上肢功能評分相較于對照組顯著提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 討論
肩手綜合征主要是指以肩手部疼痛、血管舒縮功能障礙、腫脹、關節活動受阻,且癥狀在屈腕、指關機后加重為特點的綜合征。該病的發病機制主要包含以下幾點:①肩-手泵功能障礙學;②腕關節屈曲位長期受到壓迫;③交感神經影響。偶爾可能由于患者手關節過度牽拉或治療時使喊著手部過度活動而引發肢體出現疼痛、水腫癥狀。祖國醫學認為,該病的發病機制為氣血瘀滯、脈絡痹阻。由于腦卒中后氣血不能流通,津液不能輸布,而導致痰瘀內生,肢體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長時間氣血津液不能濡養肢體關節,會出現肢體、關節攣縮的狀況。
本文研究顯示,實驗組患者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總有效率顯著提升,且上肢功能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藥熏蒸方劑桑枝、海風藤風除濕、通筋活絡之功效;懷牛膝、伸筋草、透骨草、片姜黃具有舒筋通絡,利水消腫之功效;艾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丹參、當歸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止痛之功效。中藥熱敷方中伸筋草、海風藤、莪術舒筋通絡,宣痹止痛;雞血藤、紅花、丹參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舒筋活絡;牛膝逐瘀通經,補肝腎,強筋骨;防己祛風止痛,利水消腫;諸藥合用共奏舒筋活血通絡,利水消腫止痛之功。并通過中藥熱敷的方法,使藥物透過皮膚直接作用于病灶,增強藥物的療效,強化了藥物祛風除濕、通筋活絡、利水消腫、活血化瘀、涼血止痛的作用。上述兩種方式聯合應用,能起到舒筋活血通絡、滑利關節的作用,進一步加強患者關節穩定性,有效的消除水腫,促使靜脈與淋巴回流,緩解緊張的屈肌。
總而言之,對肩手綜合征患者開展中藥熏洗聯合中藥熱敷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上肢活動度,提升治療效果。此外,中藥熱敷、中藥熏洗治療制作簡便、操作性強、價格低廉,患者接受度較高,能通過簡單培訓后自主完成,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薛斌,黃史樂,李一凡, 等.針刺和中藥熱奄包聯合康復治療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20,39(6):667-671.
[2]胡強基.中藥外敷配合中醫推拿治療肩手綜合征[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20,20(43):213-214.
[3]陳海濤,姜墨馨,蔡潤.中醫藥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研究進展[J].中醫藥臨床雜志,2020,32(2):379-382.
[4]葛芳,王月英,黃雯.中藥涂擦配合穴位按摩治療腦卒中肩手綜合征Ⅰ期的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20,58(15):178-181.
[5]曹睿,張琪,徐旭東, 等.中藥熏蒸治療肩手綜合征的系統評價[J].天津護理,2020,28(1):58-63.
[6]譚彩玲.中醫藥聯合治療對腦梗塞后肩手綜合征患者運動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9,21(3):104-106.
課題名稱:2018年度廣西中醫藥大學自然科學研究項目申請書
課題編號:2018MS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