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入梅
摘要:目的:研究循證護理干預在老年心絞痛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本院在2019年7月-2021年3月之間所收治的老年心絞痛患者70例作為本文調查分析對象,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患者分別為35例。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模式,而觀察組患者需要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循證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以及生活質量。結果:觀察組患者通過循證護理干預之后護理滿意度以及生活質量都比對照組高,(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循證護理干預在老年心絞痛患者中的應用具有顯著效果,可以有效提高老年心絞痛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以及生活質量,在臨床中具有較高推廣價值。
關鍵詞:循證護理;老年心絞痛;護理滿意度;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21)06-165-01
心絞痛主要就是因為身體的冠狀動脈供血不足而導致的心肌細胞暫時性缺氧缺血,進而使得患者出現胸部疼痛以及不適等一些臨床性綜合征,一般男性患者比較多,而且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群發作幾率比較大[1]。當前,臨床對于心絞痛患者的治療就是進行藥物控制,但是因為這種疾病的發作具有周期性以及陣發性特點,再加上老年患者身體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種或者是多種疾病,所以患者心理承受能力比較薄弱[2-3]。基于此,本文主要針對循證護理干預在老年心絞痛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進行以下相關的調查和分析,現進行以下有關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在2019年7月-2021年3月之間所收治的老年心絞痛患者70例作為本文調查分析對象,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患者分別為35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的年齡為65-8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2.35±1.37)歲。觀察組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齡在67-8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4.85±1.38)歲。將兩組患者的性別以及年齡輸入到統計學軟件中,兩組患者之間差異無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觀察組展開循證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創建循證護理小組。創建護理老年心絞痛患者的循證護理小組,其中小組的成員主要包括主管護師以及5名護理人員,將老年心絞痛患者等一些關鍵詞輸入到網絡文庫之中進行相關文件檢索。(2)心理干預。針對患者出現的焦慮以及抑郁心理,進行心理干預,護理人員可以引導患者進行腹式呼吸、音樂冥想等等。幫助患者消除心理顧慮。
1.3觀察指標
(1)護理滿意度分析:醫院針對老年心絞痛患者護理可以通過調查問卷將綜合護理滿意度調查設置為三個層次,通過綜合護理干預對醫院接收的心絞痛患者展開早期護理干預護理滿意度的調查,主要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三個等級,其中護理滿意率=非常滿意率+滿意率。
(2)生活質量分析:通過SF-36生活質量分析量表評估滿分100分,其中內容包括精神健康、情感職能、軀體疼痛、社會功能、生理功能、心臟功能,分數越高則表示越好。
1.4統計學方法
通過用SPSS17.0軟件進行對數據的統計和整理,用()來表示,計數資料用X2進行校驗;并且施以t值進行檢驗,兩組之間計數的數據護理臨床比表通過(%)表示,進行卡方檢驗,(p<0.05),二者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護理滿意度分析
觀察組之中的患者對于護理滿意度都比對照組高,而且兩者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2.2 生活質量分析
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對照組更高(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如表2所示)。
3 討論
循證護理主要就是指在計劃護理的時候,護理人員需要基于科學研究成果,進一步結合臨床護理經驗和患者實際需求搜索出最佳的證據來指導臨床護理最終決策,也就是結合自己的臨床護理經驗、科學研究成果等制定出科學護理方案[4-5]。觀察組患者通過循證護理干預之后護理滿意度以及生活質量都比對照組高,(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總而言之,循證護理干預在老年心絞痛患者中的應用具有顯著效果,可以有效提高老年心絞痛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以及生活質量,在臨床中具有較高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肖寶勤. 以循證理念為基礎行中西醫結合護理對老年冠心病心絞痛的影響[J]. 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21,35(07):85-87.
[2]焦曉琪. 循證護理對老年心絞痛患者醫囑依從性及康復效果的影響[J]. 山西醫藥雜志,2021,50(01):152-154.
[3]吳東婭. 循證護理對老年心絞痛患者醫囑依從性及康復效果的影響[J]. 中國民康醫學,2020,32(17):161-163.
[4]秦君. 循證護理對老年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心理狀態與康復效果的影響[J]. 中國醫學創新,2020,17(23):96-100.
[5]崔建鳳,鄧齊英,江志云. 以循證為基礎的綜合護理在老年冠心病心絞痛患者中的應用[J]. 衛生職業教育,2020,38(12):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