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靖
中圖分類號:G831?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05-053-02
摘? 要? 競技健美操歸屬于技能主導類的評分類體育項目,其比賽成績的影響因素在于:運動員自身技術水平發揮的主觀因素,對手狀況、裁判員評分以及競賽條件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在2005年世界運動會中,中國健美操隊奪取了首個集體操項目的世界冠軍,并在此后的世界大賽中屢創輝煌。但在2014年世錦賽中,中國健美操隊首次在國際大賽中無緣競技項目冠軍。本研究將采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對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2016年、2018年兩屆健美操世錦賽決賽混雙項目成套動作的藝術評分內容進行對比和分析。
關鍵詞? 競技健美操? 混雙項目? 成套動作? 藝術評分
一、研究目的
2016年世界健美操錦標賽采用《2013-2016評分規則》為評分依據,隨后的2018年世界健美操錦標賽則采用新周期的《2017-2020評分規則》為評分依據。新版規則中對藝術分的評分方式進行了較大調整。由此,將兩者進行對比研究具有較大研究價值。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文以2016年、2018年兩屆世界健美操錦標賽決賽混雙項目共計16個成套動作為研究對象,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視頻分析法、對比分析法以及數理統計法對藝術評分核心要素相關內容進行歸納和總結,為論文的撰寫提供有效依據。
三、研究過程
1.《2013-2016評分規則》相關內容解析。《2013-2016評分規則》要求:成套動作中所有創編內容之間需充分融合,在保持競技健美操項目特質的前提下,做到藝術與體育的完美結合,使之轉化為一種具有創造性與獨特性的藝術價值。
成套動作的藝術評分由五部分構成,各部分所占分值均為2分,故滿分10分。其中各部分的評分依據又細分為六個階段性的評分標準:優秀、很好、好、滿意、差和不可接受。
2.《2017-2020評分規則》相關內容解析。《2017-2020評分規則》在集體項目中,將上一周期原有的兩次托舉動作減少到了一次。成套動作藝術創編總分依舊為10分,其中各評分階段的評分標準也沒有變化。
四、混雙項目中成套動作藝術評分內容的對比分析
(一)音樂選擇與使用方面
音樂是競技健美操的靈魂,它對于突出整套動作的風格和特點,渲染氣氛,提高整套動作的藝術效果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相對于其他音樂風格而言,流行音樂和舞曲還是競技健美操較常選擇的音樂風格。2016年世錦賽決賽混雙項目成套動作各隊的音樂選擇中,流行音樂形式占總比重的75%,流行音樂+舞曲的形式占比25%。而2018年世錦賽決賽混雙項目中,流行音樂+舞曲的形式明顯減少,只占12.5%。
音樂使用方面。兩版規則的新舊更替,將成套動作的完成時間明顯縮減10秒,對于競技健美操這一項難美項群的評分類項目而言,在規則允許范圍內將成套動作的完成時間適當延長,有利于展示更完整的成套動作內容以及運動員自身的更多可能性,從而達到獲得理想分數的目的。
對比發現:2016年、2018年兩屆世錦賽決賽中幾乎所有的隊伍都將成套動作的完成時間延長到了規則允許范圍內的最大限度。
(二)操化內容方面
操化動作,是競技健美操項目所特有的一種肢體動作表達形式,也是成套動作的重要組成內容。首先,在操化動作使用數量方面,分析可知,2016年世錦賽中一般性操化單元使用數量為60次,高強性操化單元使用37次;而2018年世錦賽混雙項目在一般性操化單元使用數量方面明顯低于2016年,但在高強性操化單元使用數量方面反而多于2016年世錦賽。
隨著競賽規則對成套動作完成時間的明顯縮減,使得成套動作中操化單元使用數量隨之減少。從總數來看,2018年世錦賽決賽使用的操化單元總數量明顯少于2016年世錦賽決賽的操化單元數量。
其次,操化動作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方面。2016年基本步伐使用共計225次,變形步伐使用46次;2018年基本步伐使用231次,變形步伐使用51次。雖然成套動作的完成時間有所減少,但2018年世錦賽決賽混雙項目操化動作的復雜性、多樣性并不低于2016年世錦賽,甚至超過2016年世錦賽的使用數量。由此得出:成套動作完成時間的減少會促使操化動作的結構和內容更加緊湊。
(三)主體內容方面
1.托舉動作方面。隨著規則的演變,托舉動作計算分值后,托舉動作的占拍數明顯增加,同時尖子在空中的起落次數明顯增加,進一步達到提高成套動作觀賞性及藝術性的目的。
2.過渡與連接動作方面。2018年世錦賽決賽混雙項目的非技術過渡連接動作的使用頻次明顯高于2016年世錦賽。但技術性過渡連接動作方面,2016年世錦賽多于2018年世錦賽。
3.配合動作方面。雖然2018年世錦賽決賽成套動作的完成時間有所縮減,但配合動作方面并未與2016年世錦賽產生明顯的數量懸殊,在非動力性配合動作和表演性配合動作的使用方面甚至超過2016年世錦賽。
4.技巧動作方面。側手翻、踺子、軟翻、前手翻以及空翻是混雙項目成套動作中較常采用的技巧動作。由于項目的特殊性,對于女運動員而言,完成空翻類的技巧動作要求具有較高的身體控制能力,因而相對較難。而完成手翻、軟翻類的動作則較為容易。
5.團隊協作和同伴關系方面。2018年世錦賽決賽,成套動作中出現的團隊協作表現方式中,獨立完成且有配合、合作完成且配合的表現方式多于2016年世錦賽決賽的混雙項目。
6.主體內容的流暢性方面。2016年世錦賽決賽混雙項目成套動作中難度動作的停頓頻次明顯低于2018年世錦賽決賽。其中,在主體內容停頓數量方面兩年同為10次。
(四)空間運用方面
首先,平面空間運用方面。隨著成套動作完成時間的減少,成套動作的相關移動路線也必然會隨之減少,兩者呈正相關關系。
其次,垂直空間運用方面。難度動作方面:2018年世錦賽決賽中,騰空空間的難度動作使用數量明顯多于2016年世錦賽。操化動作方面:2018年世錦賽決賽成套動作中操化單元使用總數低于2016年世錦賽,但2018年世錦賽在騰空空間操化動作的使用數量明顯多于2016年。技巧動作方面:2018年世錦賽混雙項目技巧動作空間利用較為單一,并未出現騰空和地面空間的技巧動作。
再次,隊形使用方面。2018年世錦賽決賽混雙項目在橫線、斜線、弧線隊形的使用數量明顯多于2016年世錦賽;而豎線、圓形隊形的使用數量則少于2016年世錦賽。
最后,成套動作內容分布方面。總體來說,除《2017-2020評分規則》對難度動作數量及組別進行調整外,2018年世錦賽決賽混雙項目成套動作空間使用情況各數值之間懸殊較小。與2016年決賽相比,2018年世錦賽決賽混雙項目成套動作空間分布情況更為均衡。
五、研究結論
1.《2017-2020評分規則》將成套動作完成時間由之前的1分30±5秒縮減至1分20±5秒。研究發現,多數國家都將成套動作的音樂時長節選在規則允許范圍內的最大限度,以求完善成套動作整體架構并展示運動員更多的可能性。
2.《2017-2020評分規則》將成套動作中原有的2次托舉動作減少為1次,并進行分值量化,故2018年世錦賽決賽集體項目成套動作中會出現尖子運動員多次起伏于底座運動員肩水平位置的情況。與2016年世錦賽決賽同等項目相比,2018年世錦賽決賽成套動作中所展現出的托舉動作更具觀賞性和藝術性,更加能夠滿足觀眾及裁判員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
3.就配合動作而言,2018年世錦賽決賽集體項目在配合動作的選擇上會更偏向于表演性配合動作的多次使用,這將更加有利于成套動作主題的表達與演繹,達到進一步提升成套動作藝術性及觀賞性的目的。
4.《2017-2020評分規則》新增“同伴關系”,我們可簡單理解為尖子運動員處于底座運動員肩水平高度以下的托舉動作。這同樣可以達到提升成套動作復雜性及藝術性的目的,可見,競技健美操這項難美項群的評分類運動項目未來將會向著更高復雜性、觀賞性以及更高藝術性的方向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國際體操聯合會.2017-2020周期競技健美操評分規則[S].中國健美操協會,2016.
[2]國際體操聯合會.2013-2016競技健美操競賽規則[S].中國健美操協會審定,2012.
[3]Christiano Robles Rodrigues Alves、Marcello Tadeu Caetano Borelli. Development of a specific Anaerobic Field Test for Aerobic Gymnastics[J].Plos one,2015,10(04).
[4]張中印,周燕,秦勇,等.競技健美操藝術價值核心影響因素分析——基于世錦賽、世運會三人操競爭態勢[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5,6(35):76-80.
[5]周鑫.競技健美操操化動作創新的實證分析——以新規則前后兩屆世錦賽三人操為例[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
[6]薛景瑞.競技健美操音樂選配特征分析[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5.
[7]李洪波.世界高水平競技健美操運動員難度動作選擇情況及成功率分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37(01):62-65.
[8]周建社,張利芳.競技健美操托舉與配合動作的創新性[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02):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