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慧
中圖分類號:G831?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05-080-01
摘? 要? 現如今,大學體育團體操表演課程已經得到越來越多師生的認可與推崇,實現“課程思政”理念與大學體育團體操課程的充分融合,能夠幫助我國大學生形成正確的體育學習理念,對于高校學生體育精神、拼搏奮斗的培養有著促進作用。鑒于此,本文對于新形勢背景下的“課程思政”理念與大學體育團體操課程教學融合的相關內容進行探討,旨在提升我國大學體育團體操課程教學質量,促進“課程思政”理念在高校體育的全面落實。
關鍵詞? 新形勢? 課程思政? 高校? 體育團體操
我國針對高校體育教育提出了“課程思政”教學理念,是近幾年剛剛形成的創新性的課程教學理念,主要是指在堅持傳統思想政治課程教育工作的開展基礎上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其他教學課程結合,實現對高校大學生潛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團體操是高校體育表演藝術形式之一,體育團體操是一種以健身鍛煉為基礎的鍛煉形式。團體操經歷了集體操練形式向以審美表演形式的轉變,學生在學習大學體育團隊操課程過程中實現“課程思政”理念的貫徹與落實,不僅實現了高校體育課程的育人目標,同時也有利于高校思政教育體系的建立。
一、有效提升體育教師的道德修養
在開展大學體育團體操課程教學期間,體育教師作為整個團體操教育課程的組織者與參與者,是學生學習體育團體操技能及理論知識的引導者。為此,高校體育教師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體育專業知識,同時也要具備良好的個人道德修養,讓高校體育教師開展大學體育團體操課程教學期間,不僅能夠傳授教師團體操技能,同時還能成為學生道德方面的榜樣。為了實現“課程思政”與大學體育團體操課程緊密融合,高校體育教師需要重視“課程思政”融合的價值作用,了解自身背負的教育使命,借助一系列的教育工作來強化高校體育教師的個人修養,強化高校體育教師的個人魅力。此外,高校體育教師需要不斷拓寬自身的學習廣度,提升自身的知識儲備量,強化自身的人文素養。在大學體育團體操課程教學期間,教師可選擇適當的時機向學生展示自身知識層次,繼而成為大學生所學習的榜樣。
二、體育團體操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的科學合理性
高校體育課程教育目標是由運動參與、運動技能、運動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會適應這五方面構成。其中,社會適應以及心理健康者兩種教育目標與“課程思政”教育目的相符合。新形勢下“課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學體育團體操課程中,能夠幫助大學體育團體操課程肩負起思政教育責任,讓高校體育專業教師在向大學生傳授體育技能的同時,還能注重對大學生人生觀念、價值觀念以及世界觀念的培養,這對于高校大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有著積極促進性意義。例如,體育團體操并不是一項單人運動,而是由一定規模的人員構成的多人運動,一場精彩絕倫的團體操節目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團隊意識。為了讓學生感受到體育團體操項目中蘊含的體育精神,教師也可組織學生觀看國內的大型的團體操表演賽,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團體操技能,同時還能幫助大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實現高校思政教育水平的有效提升。
三、正確解讀大學體育團體操課程體育精神
要想深度挖掘大學體育團體操中的思政元素,將“課程思政”理念引入大學體育團體操課程教育是第一步,也是關鍵一步。要知道體育不僅是一種運動,其中也蘊含著眾多的文化與語言元素。也正是因為有文化與語言的存在,才能在國際上實現自由的傳播與交流。在“課程思政”理念融入的過程中,高校教師需要正確解讀大學體育團體操課程的體育精神,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解讀體育精神的能力。在進行大學體育團體操課程教學期間,教師要讓學生能從團體操訓練能夠解讀出團結合作、吃苦耐勞以及堅韌不拔的精神。因此,高校體育教師需要基于解讀出的體育精神開展教學工作,為大學體育團體操中的思政元素的有效應用提供保障。
四、結語
邁入高校校園的大學生雖然已是成年人,但是經過多年的校園學習生涯,學生接觸社會的次數相對較少。加上高校大學生價值觀念極易受到社會上多種思潮文化的影響,繼而形成錯誤的思想意識及觀念。大學體育團體操課程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理念,能夠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為此,需要重視“課程思政”理念與大學體育團體操課程的有機融合,強化高校體育教學成效,最終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余保玲,潘雯雯,吳葉海.“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排舞教學改革研究——以浙江大學為例[J].浙江體育科學,2021,43(02):61-65.
[2]唐運昆,劉懿翀,吳國天,等.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思考與實踐[J].現代職業教育,2021(06):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