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前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語文教學,是完成這個任務的重要途徑。根據核心素養要求,語文教師不僅僅給學生傳授語文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一個心態健康、人格健全和道德情操高尚的學生。語文學科承擔著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任務。本文從三個方面闡述了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語文;融合;傳承
【中圖分類號】G632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25-050-02
【本文著錄格式】馬曉.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J].課外語文,2021,20(25):50-51.
偉大的中華民族孕育了浩瀚而綿長的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就是一條源遠流長、亙古不息的璀璨星河,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人文底蘊豐厚,這是中華民族的血脈和根基。在傳統文化里吸收其優秀成分,對接融入現代社會對人的價值觀的培養。這是我們作為語文老師在傳授基本知識和技能的時候所承擔的一個重要任務:在傳統文化的學習中,用語文知識技能,通過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浸染學生,使他們在積累語文知識和素養的過程中,耳濡目染、體驗體會、日積月累,逐步在心靈深處筑牢民族文化的基因和符號,并且與社會現實接觸融合過程中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下面結合自己的語文教學,談談具體的做法和體會。
一、從課文入手,學習并感受傳統文化美德
在當下的統編版教材中,每一篇現代文、每一則文言文、每一首詩歌,都有它的獨特的語言藝術、詞匯的魅力和語法的精妙,更重要的是它承載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知識和民族精神。
例如,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描寫了父親替自己翻爬月臺買橘子時艱難而蹣跚的背影。作者運用了白描的手法,以平實樸素的文字,把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愛和兒子對父親感恩之心表達得深刻細膩、真摯感人。課堂教學時,我引導孩子們知曉了父母之愛是天下最無私最真摯的愛,這也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此,我們要敬愛我們的父母,做孝順懂事的孩子,珍惜親情,感恩父母。還比如,莫懷戚的《散步》寫了一家祖孫兩代人因為走大路還是走小路而發生分歧的故事。文中呈現出的相親相愛、貼心互助、和睦相處的感情與生活情趣,展示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其次文章里還蘊含著中年一代人,當他們處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階段時,如何更好地承擔自己身上的責任,如何更好地承前啟后,勇挑歷史的重擔。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讓孩子們感悟親情,并把尊敬父母長輩融入到生活之中,用行動來報答父母,回報社會。再看看《木蘭詩》這首樂府民歌,是當時老百姓口口相傳的,表達的主題大多是老百姓對和平的渴望,對戰爭的厭惡。教學《木蘭詩》,我們把觸角從“孝敬父母,熱愛國家”的層面上引申到“淡泊名利、熱愛和平”這個所在。文章用大量篇幅描寫木蘭為打仗做準備、辭官回鄉奉養雙親、建設美好家園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民族文化里的思想精髓,值得好好學習傳承下去。 還比如學習《孟子三章》這篇文言文時,通過孟母三遷的故事來引入對作者孟子的介紹,告訴孩子環境雖然不能決定我們的命運,但是可以影響我們的成長,改變我們的人生。通過對文章內容的學習,讓孩子們明白身處逆境要苦心勵志、勤奮不輟,身處逆境也莫忘了積極投身社會,去競爭,去生存。無論環境如何,我們都要以逆水行舟的心態對待。安樂不是培養人士的土壤,憂患才是打磨人的礫石。做一個對國家忠誠,對家庭負責,與朋友同甘共苦的人。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應該謹記這些,做一個真正的“大丈夫”。
二、以節日為依托,了解并感知傳統文化
綜合性實踐學習是語文教學中進行核心素養培養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活動形式,把傳統節日融入綜合性學習過程中,使學生感知傳統文化。寒假就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學生長這么大,年年都過春節,但對春節能了解多少呢?知道哪些習俗呢?《走進春節》正好派上了用場,設計一節綜合實踐活動課。如放寒假,過春節時,便引導學生自主了解一些和春節相關的信息:比如春節,老百姓都叫過年,它就是我國民間最熱鬧、最喜慶、最隆重的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一是了解并積累一些與春節有關的知識,從而認識春節的由來、習俗和禮節。可以讓學生上網查詢資料,也可以走進圖書館搜集資料,進行加工整理,編寫手抄報,供大家欣賞。二是了解春節的傳統飲食文化。可以成立一個調查組,去超市、街道、年貨市場,通過調查人們在春節前后的年貨采購情況,重點了解一下餃子和湯圓之類食品在消費中的比例,讓他們參與到包餃子、蒸包子、煮湯圓等活動中,體會一下年味。三是體驗春節習俗。在春節前后及期間,讓學生走街串巷,了解我們中國人過年的許多物品都體現出了一個中國紅,比如中國結、紅燈籠、春聯、福字、煙花爆竹等等。然后嘗試制作燈籠,動手寫春聯、貼春聯等活動,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四是去調查收集關于春節習俗的新看法,以及舊習俗造成的一些弊端,形成資料。如對于現在春節不讓燃放煙花爆竹的規定,你是怎么看待的?你怎樣使用自己的壓歲錢?想想看,幾十年后的春節和現在有什么不同?這些傳統的節日和文化能不能丟?最后歸納整理,在全班分享交流。
再比如端午節來臨之際,可以布置一些實踐作業,讓學生在節日了解端午節的基本信息,涉及以下幾個問題:端午節的別稱,它的節日與哪個歷史人物有關?在我們的家鄉,端午節有哪些傳統習俗?了解春秋時期的屈原和伍子胥的基本資料。讓學生通過歸納整理這些問題,在學習小組內交流、展示,然后根據表現情況評出優秀小組。也可以建議學生動手參與包粽子,選購艾葉、佩戴香囊等活動,親身體驗體會端午節的趣味,從而走近屈原,了解端午節的文化。還比如快到中秋節的時候,開展一次綜合性實踐活動。先讓學生選定課題。如中秋節的來歷,中秋美食都有哪些,關于中秋節的風俗習慣以及有關中秋節的詩詞等。根據選定的課題設計活動方案,明確目標。再分組去觀察、搜集、調查,最后解決問題。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并體會到了中秋節的快樂,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等等。在傳統文化的學習過程中,我充分利用元宵節、清明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以這些節日為載體,為學生設計一些體驗體會類的活動,讓他們查找資料,積累信息,走進并體驗節日文化和民族風情,既培養了學生大膽探索、勇于實踐的精神,還感知了傳統文化,增加了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植入了傳統文化的基因。既豐富了語文課的形式,也使學生趣味盎然。這樣的文化融入自然而然地讓學生接受,讓文化傳承更意義深遠。
三、奉名著為藍本,推薦并引用經典佳作
名著是經典作品,它給予我們精神食糧。引導學生欣賞名著,汲取傳統文化的精華,可以更好地生活。通過對經典名著的閱讀,可以啟迪心智、知曉傳統禮儀、傳承美德、學會做人做事,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在日常生活中釋放正能量,弘揚良好的社會風氣。
例如閱讀名著《紅星照耀中國》時,我引導學生感知我們的民族精神的內涵,那就是不畏艱難險阻、不怕流血犧牲,勇往直前、排除萬難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也是獨立自主、自強不息、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求實創新理念;也是嚴守紀律、顧全大局、團結協作的精神品德;還是同老百姓患難與共、生死相依、肝膽相照的崇高思想;更是百折不撓、堅忍不拔、以苦為樂、艱苦卓絕的奮斗精神。作為當代的青少年,我們應當堅定理想信念,樹立集體主義價值觀,培養艱苦奮斗的精神,更好地傳承民族精神。還比如,在學習《陳涉世家》的時候,如何理解陳涉的反抗精神,在《西游記》里邊有句“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的耳熟能詳的語句,引導學生理解孫悟空不僅僅降妖除魔,還有很強的反抗意識,孫悟空的反抗意識與陳勝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是一致的,有異曲同工之意。學習《老山界》時,我向學生推薦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名言:“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他臨死的時候就能夠說:‘我已把我整個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以此激勵學生意志堅強,積極樂觀,勤奮努力,成為棟梁之材,有所作為,將來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在課堂教學中,不失時機地對優秀的經典名著加以推薦和引用,這無疑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另一個有效的途徑。
總之,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我們的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是歷史的結晶,是代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它無時無刻不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民族文化的傳承已經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我們民族向心力的核心,是我們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作為新時代的語文教師,向學生積極傳授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幫助他們樹立起高尚的志向,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培養他們負責任的民族意識與態度,也就真正地把核心素養落到實處了。
作者簡介:馬曉,女,1976年生,陜西咸陽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的靈活性和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