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翠



摘要: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新的養老問題在我國不斷涌現,養老模式與服務需求也逐漸向多樣化、多層次的方向發展。為了解煙臺市與全國地區老年群體對養老模式選擇的影響因素的異同點,文章基于在煙臺市所屬地區調查與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ARLS)的研究數據,進行對比分析。研究發現,兒女陪伴、職業與是否照看外孫子女等因素對養老模式選擇無明顯影響,而性別、戶籍、婚姻、養老費用、醫療保險與生活自理等因素有影響,此外,年齡、教育水平、子女數目與慢性病的影響與否在煙臺與全國地區分別有不同表現。目前,我國對養老模式選擇的現狀是以傳統的家庭養老為主,在養老需求多樣化的趨勢下政府與社會更應合理利用養老資源,提升社會養老服務水平。
關鍵詞:養老模式;區域差異;影響因素;人口老齡化
一、文獻回顧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逐漸加快、程度加深。按照國際劃分的人口老齡化標準,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在總人口中的比例分別超過7%,即可達標老齡化。而在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由2000年的6.96%增至2020年的13%,預計在“十四五”時期將超過14%,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21世紀中葉,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達4億以上峰值,屆時我國老齡人口將超過發達國家老年人口總和,居全球之首。我國養老問題由來已久,相較發達國家而言,我國人口老齡化起步較晚,程度也并非最深,但發展速度迅猛且絕對規模龐大,圍繞老年人的醫療服務、健康與看護等新的養老問題也愈發突出,在美、日等發達國在較早時期進入人口老齡化并已形成一定體系的環境下,尚處于發展中的我國理應借鑒國外先進的商業養老、醫療養老中適應我國國情部分的經驗。國務院在“十三五”與“十四五”時期所印發的規劃中,多次強調對養老問題的重視,如近期至2022年,遠期展望至2050年,我國將確保在保障人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的基礎上,有效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養老服務需求,可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已經上升為我國的國家戰略。研究不同的老年人群適合的養老模式將有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提升社會養老服務水平。
所謂養老模式,即養老的方式或方法。有關養老模式的定義與分類,先前有學者提出,養老問題的關鍵在于誰來提供養老資源,由家庭提供養老資源的就是“家庭養老”,而由社會提供就是“社會養老”,應當以“養老資源的提供者”作為分類的依據。但養老資源提供者與養老職能承擔者的角色可以分離,機構養老并不等同于社會養老,居家亦并不等同于家庭,應當予以區分,居家側重于居住方式或地點,家庭側重于生活的經濟來源,即承擔者為家庭成員而非社會,二者有一定交叉與重合。目前來說把養老方式分為家庭養老、居家社區養老、機構養老三種的做法更為通行, 即根據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場所或居住方式對養老模式進行分類。結合以往文獻有關各具特色的養老服務模式規劃的情況來看,在國外的日本、新加坡、英國、瑞典等國家社區養老模式主導各有傾向性,但基本是以政府引導、市場補充為主要特色。而目前我國可供參考的有南京鼓樓、寧波海曙、北京醫養結合等各具特色的優秀案例。關于對養老模式選擇的現狀,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的老年人偏向于選擇傳統的家庭養老。
從現有文獻來看,在影響養老模式選擇的諸多因素當中,最關鍵因素為經濟條件,但還存在其他軟性因素如性別、年齡、居住地、文化程度、慢性病、與子女關系滿意度等。其中,軟性因素影響與否在不同的文獻中結果不一,原因可能為每篇文獻調查地點的不同,如在北京西城區,教育水平并未對選擇造成明顯影響,而該因素在其它地區有影響,一種解釋為在首都地區受訪者的學歷普遍偏高,較難區分出差異。學界關于子女對老人選擇影響的觀點也不盡相同,比如更多的子女意味著老人對子女養老賦予的期待,也有觀點認為老人的選擇實際不在于兒女多寡,而在于兒女是否存活。關于區域差異,目前尚未有大量文獻對影響養老模式選擇的因素作地區性對比與解讀,這也是本文的特色所在,本文特色還在于回答除經濟水平以外的各項軟性因素的影響有何不同,為煙臺地區養老政策的因地制宜提供有效參考。
本文旨在基于煙臺市與CHARLS的全國數據,對養老模式選擇的意愿和影響因素進行區域差異對比分析,以期為“誰來養老,如何養老”的社會問題提供參考。
二、研究設計
(一)影響養老模式選擇的主要因素假設
在借鑒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本文從自身、家庭、健康、社區和經濟五個維度考察影響養老模式選擇的因素,并設計調查問卷,具體如下。
1. 自身因素
包括性別、年齡、戶籍與學歷。根據已有研究,男女性的性別差異使得其對家庭依賴性不同,老年人的性別會影響其與兒女的關系,進而影響是否選擇待在家中。年齡差異和學歷高低使得不同年代出生的老年人擁有不同的見聞與新鮮事物接受度,城市與農村的差異也使經濟條件相異的老年人選擇不同。
2. 家庭因素
包括子女數目、兒女陪伴與婚姻狀況。從以往文獻來看,子女孝順、兒女滿堂的老人對家庭的評價更高,更愿意待在子女身邊,配偶是否在身邊也會影響到老年人是否選擇離開家庭。
3. 健康因素
包括慢性病、生活自理能力。慢性病的隱患與自理能力使身體健康條件弱的老年人需要不同于常人的照料與看護,這將影響老年人選擇是否待在機構或聘請家庭保姆進行日常生活看護的可能性。
4. 社區因素
包括養老滿意度。社區提供的資源以及老年人對社區是否了解、滿意與否,都會對其是否選擇機構養老產生影響,后文將老年人的打分評價作為養老滿意度的代理變量。
5. 經濟因素
包括每月養老費用、養老金來源、醫療或養老保險參保情況,其中養老金來源一項分為是否擁有退休金、工作收入、子女供給、政府補助。除養老費用或收入水平的影響外,已達到老齡標準的老年人是否依然在就業、其退休待遇,也將直接影響其選擇,因而本文也將關注養老金來源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