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珉 張雪琴
設計意圖:
吹泡泡一直是幼兒很喜歡玩的游戲,但平時幼兒吹泡泡的工具比較單。這個科學活動,我們將簡單的幾根游戲棒組合起一個泡泡工具,讓幼兒制作不一樣的泡泡工具,激發幼兒動手動腦的欲望。活動由制作平面工具,逐步提升到制作立體工具,層層遞進,從而體會到科學小制作的樂趣。
活動目標:
1.通過探索,發現只要密閉的鏤空形狀就能吹出泡泡。
2.嘗試用聰明棒在組合平面的基礎上,搭建多面體的泡泡器。
3.體驗動手動腦完成科學小制作,并利用小制作玩耍的快樂。
重點難點:
嘗試用聰明棒在組合平面的基礎上搭建多面體的泡泡器,學習解決活動中出現的問題。
活動準備:
知識經驗準備:玩過吹泡泡的游戲。
物質材料準備:1.聰明棒若干,泡泡水;2.PPT,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回憶經驗,引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1.聽,什么聲音?到底是什么?點擊PPT展示活動的泡泡視頻。
你吹過泡泡嗎?你是用什么工具吹出泡泡的?
【設計思路:引導幼兒聽聲音猜想到講述幼兒平時是如何吹泡泡的這一環節,更激起孩子回憶已有游戲經驗產生想吹泡泡的欲望。】
二、初次嘗試,提煉對封閉形狀的認識
1.吹泡泡:
(1)出示吹泡泡工具
瞧,這里有泡泡水,還有兩種工具,請你去試試什么工具能吹出泡泡。
(2)學習活動規則
游戲馬上就要開始了,看看今天我們需要做什么約定?
【設計思路:出示活動的規則,引導幼兒進行關注。通過關鍵詞提問的方法幫助孩子解讀規則,引導熟悉規則。】
2.交流分享
剛才,你試了哪些工具?成功了嗎?
3.梳理分類:哪些工具能吹出泡泡?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聰明棒為什么吹不出泡泡?(教師對幼兒的回答進行記錄)
小結:只要有孔、封閉的形狀,就能吹出泡泡。聰明棒吹不出泡泡,因為它沒有密閉的孔。
【設計思路:第一次游戲時幼兒對準備的材料進行探索,教師以提問的形式引發幼兒思考并發現圖形工具與從聰明棒之間的區別。】
三、自主探索,制作單面泡泡工具
1.提出設想制作“吹泡泡工具”
如果給你更多的聰明棒,你能用聰明棒發明泡泡工具嗎?請你再去試一試。
2.幼兒探索操作,教師巡回觀察。
3.幼兒交流、分享。
誰來介紹一下你的泡泡工具?它是什么樣的,能吹出怎樣的泡泡?
小結:原來把聰明棒插在一起,就能變成一個密閉的圖形,就可以吹出泡泡了。
【設計思路:第二次游戲時鼓勵幼兒嘗試用聰明棒進行拼搭圖形工具。幼兒在探索制作泡泡工具時發現密閉的、帶孔的工具真的能吹出泡泡,從而體驗操作活動的快樂。】
四、大膽挑戰,探索組合多面體
泡泡工具好神奇,可不可以把泡泡工具升級成泡泡神器呢?你們愿意挑戰更嗎?
1.出示立體范例升級“泡泡神器”。
這是升級后的泡泡神器。它們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嗎?
2.鼓勵幼兒搭出立體的泡泡器。
如果能升級出這樣的泡泡神器,玩出來的泡泡又會有什么奇妙的發現呢?趕緊去試一試?
3.幼兒分享、展示。
誰來介紹一下你的泡泡神奇,它有什么神奇的變化?
【設計思路:第三次游戲時,幼兒嘗試用聰明棒、圖形工具組合構建進行立體的泡泡神器。幼兒在探索制作時,教師要作為有心人,關注幼兒制作時的變化,適時在立體、使用方法、吹泡泡的方向、吹出泡泡的個數等方面進行引導,為后面幼兒展示分享做鋪墊。】
五、活動延伸
泡泡神器真厲害,除了吹用什么方法也能玩泡泡呢?我們一起去室外空地上發揮它神奇的功能吧!
【設計思路:第四次游戲時,用談話的形式鼓勵幼兒回憶玩泡泡的多種方法,教師及時對幼兒講述的方法做動作評價,如甩,轉、跑等。讓幼兒感受吹泡泡游戲的趣味性并沒有因為課堂的停止而停止,我們可以不斷繼續、不斷游戲。與開頭前后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