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摘要:在如今知識飛速更新的時代,家長對幼兒掌握的知識要求越來越高,幼兒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使得幼兒教育小學化不斷膨脹和蔓延,這對于3-6歲的幼兒來說是一種致命的威脅。
關鍵詞:幼兒;小學化;家長觀念
在每年的大班開學的家長會上,都會有家長向老師提出讓自家小孩在學校多學點字、多學點算術,老師多教點之類的建議,這些都被我們稱之為幼兒的“小學化”問題。作為老師和班主任也能夠理解家長對孩子“望子成龍、望子成鳳”的夙愿,特別是在農村大多數幼兒的父母均外出打工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代為撫養,有些甚至是寄養在叔叔伯伯家,基本都屬于留守兒童,父母將自己孩子的教育全部寄托在老師的身上,但幼兒的成長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特點,發展到哪個階段就該接受的哪個階段的知識和禮儀。讓3、4歲的幼兒去認識幾百顆字、認識不少的英語(論壇)單詞等,這些都是在用灌輸式的教育,讓幼兒進行死記硬背,其實幼兒并不真正知道其中的含義。
家長產生這些觀念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一、家長之間存在攀比心理
家長無視幼兒身心健康發展,一味追求知識的量不利于幼兒成長。每天放學回家家長第一句話就是今天在學校學的什么呀?認識哪些字呀?現在家長在一起談論最多的就是孩子的特長、才藝,你家孩子認識多少字、能算幾位數的加減法等,這似乎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孩子、甚至老師教育好壞的重要標準。
現在每個班級都會有微信群,在微信交流群中,經常會看到一個家長發了小孩寫字的視頻,其他的家長也會陸續的將自家孩子寫字、做算術的視頻發到交流群中,以贏得其他家長的羨慕和夸獎。
二、家長超前安排,其實是無用功
在我們這個片區基本上是留守兒童,父母只有過年回來或者是兩三年才的回來一次,有的甚至沒有見過自己的父母;在外打工的父母看到大城市里的孩子三四歲就能認識四五百顆字,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跟城市里的孩子一樣,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落后,有的甚至給孩子上起補習班、讓老師多教點,通過各式各樣的書籍來教孩子閱讀認字,雖然也擔心孩子會對讀書產生一些抵觸心理,由于自己這一代人已經飽嘗了"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社會壓力,擔心自己孩子上了小學會不習慣幼兒園階段提前學習小學的知識,孩子就能"提前進入狀態"。
三、家長不理解幼兒園對幼兒的教育理念
在農村,很多家長知識不是很高,對幼兒園老師的工作性質和內容不了解,就會懷疑到底我的小孩在學校學什么,曾經有過一個家長直接對老師說“讓小孩天天在學校看電視,不如回家看好了,為什么還要交那么多的錢來學校看電視呢?”其實現在幼兒上課基本上是通過多媒體的觀看和傾聽、實物觸摸等多個途徑來進行學習的,這樣的學習方式才達到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的目標和宗旨。
幼兒教育小學化是指幼兒教育的管理、教學模式及內容偏重于小學階段,注重了知識的傳授而沒有關注幼兒的生理及心理發展,幼兒教育小學化包括幾個方面:
一、幼兒的身體健康發展受到影響
幼兒現處于身體發展的高速期,需要實踐攝入更多、更好地營養,如若把這些時間都拿來學習知識、算術,勢必會讓幼兒的身體得不到很好的發展;現在幼兒的手指還沒有生長成型,讓幼兒過早的握筆寫字會讓手指變形,而且長時間的學習會讓幼兒出現近視、駝背、消瘦等不良的癥狀。
二、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受到影響
幼兒的心理發展尚處于未成熟階段,讓幼兒過早的接受小學的知識教育模式和課程,會使幼兒對學習產生厭倦的情緒,對以后學習的積極性也會下降,同時,這與我們幼兒園的保教教育的目標和宗旨是背道而馳的。
總的來說,幼兒的小學化教育對于幼兒來說不僅是身體和心理上的傷害,還有對未來的上小學后知識學習的方法、知識的運用等都有很大的影響。
為了糾正大班家長的小學化觀念,我覺得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消除家長之間盛行的攀比現象,形成積極良好地學習風氣
家長之間的攀比現象,常常無法給予孩子積極的引導,這主要是由于他們的主觀和盲目性以及虛榮心在作祟;攀比心有它的兩面性,若能用積極的心態去看待,便能夠發展出孩子獨特的特點,找到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但若長時間的將自己的缺點和他人的優點進行比較,便會幼兒導致心理失去平衡,應該擺正自己的心態,不與他人做無謂的比較讓幼兒形成正確地、積極地學習態度。
二、拒絕超前安排、灌輸式教育和重復式教育
過早的灌輸知識的惡果之一就是讓孩子(尤其是男孩)從一開始就畏懼學校、討厭學習。
美國心理學家格塞爾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讓一對同卵雙胞胎練習爬樓梯。其中一個為實驗對象(代號為T)在他出生后的第46周開始練習爬樓梯,每天練習10分鐘。另外一個(代號為C)在他出生后的第53周開始接受同樣的爬樓梯訓練。兩個孩子都練習到他們滿54周的時候,T練了8周,C只練了2周。兩個小孩哪個爬樓梯的水平高一些呢?大多數人肯定認為T好。但是,實驗結果出人意料——只練了兩周的C其爬樓梯的水平比練了8周的T好——C在10秒鐘內爬上那特制的五級樓梯的最高層,T則需要20秒鐘才能完成。
這個實驗給我們的啟示是:在孩子尚未成熟之前,要耐心地等待,不要違背孩子發展的自然規律,不要違背孩子發展的內在“時間表”人為地通過訓練加速孩子的發展。
三、教師針對幼兒教育小學化多開展家長開放日、家訪活動
教師除了做好每天的備課、上課、寫教案之外,也要積極地開展家訪活動和家長之間的交流溝通工作,因為幼兒的教育涉及家庭、教師、社會等多個方面的相互作用,幼兒園教師的工作也是需要家長進行的大力支持和理解才能順利地進行;例如上個學期在家長開放日讓家長體驗老師的角色,取得很好的成效,讓家長感受了怎樣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了解了幼兒的學習方式并不是小學式的學習,同時家長們都深深體會到當一天老師的不易。教師還可以在開家長會中給出一定的時間,讓家長之間、家長和教師之間進行幼兒教育的探討,促進兩者交流。
總而言之,為了幼兒能有一個身心健康發展的生長環境,杜絕幼兒教育小學化,家長從改變觀念做起、老師從改變教學方式做起、社會從每個人做起。
參考文獻:
[1]幼教專家稱“幼兒教育小學化"弊大于利【J】;思想·理論·教育;2005年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