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葉飛
摘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四基”中提出了基本思想,基本思想是數學教學的精髓,在小學教學中,教師應在引導學生積極參加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感悟基本數學思想。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數學思想
波利亞曾說過:“完善的數學思想方法猶如北極星,使人們找到正確的道路。”部分學生出現上課時明明對老師所講課的內容都聽懂了,可是課后單獨面對形式稍微變化的題卻無法入手的現象。這是什么原因呢?筆者覺得一部分的原因要歸咎于數學思想方法的缺失。數學思想和解題方法是有明顯的區別,解題方法若長久不用可能會遺忘,主要體現在它的“操作性”,數學思想則終身受益,是解題方法的進一步提煉和推廣,更加體現在它的“普適性”。數學思想是數學的精髓,是聯系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橋梁,更是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催化劑。因此,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知識和技能的傳授,還要重視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探究、發現、推理過程,從中感悟、滲透思維過程中的數學思想方法。接下來我就以“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為例,談一談如何進行數學思想方法的 應用。
一、喚醒已有經驗,激發合情推想
指名回答:黃圓的個數是藍圓的2倍。
師:說說你的想法。
生: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用除法計算。
師追問:為什么“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要用除法計算?
生1:求黃圓的個數是藍圓的幾倍,就是問黃圓的個數相當于幾個藍圓的個數。
生2:也就是求8里面有幾個4。
師:8里面有幾個4,就是把藍圓的個數(4個)看作一個整體,也就是單位“1”,那么黃圓的個數有幾個這樣的單位“1”,就是幾倍。
利用課件展示圖2:
2.師:如果黃圓減少4個后,黃圓的個數是藍圓的幾倍呢?
出示圖3:
師:誰來說一說你的想法?
3.課件出示圖4:
師:這道題與剛才兩題有什么區別?
生1:黃圓的個數比藍圓少。
師:是啊:黃圓的個數比藍圓少,這說明了什么?先獨立想一想,再與同桌說一說你的想法。
生:因為藍圓的個數是標準量,把藍圓的個數看作一個整體,也就是單位“1”,所以黃圓的個數都不足1個單位 “1”。
師追問:不足1的數可以用什么來表示?
生:分數。
師:怎么用分數來表示?
生:把藍圓的個數看作單位“1”,平均分成4份,黃圓的個數相當于這樣的1份,因此黃圓的個數的藍圓的倍。
引導學生明確:其實當結果是一個分數時,通常不說“幾倍”,而是說“幾分之幾”,所以不說“黃圓的個數是藍圓的倍”,只說“黃圓的個數是藍圓的”。
思考:對于“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如果只是要求學生明白可以用除法計算,那學生只是知其然,但是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我首先引入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喚醒學生對“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回憶,并在原有的知識結構的基礎上使學生明確可以將標準量看作單位“1”,再結合學生對分數的認識來進行類比推理,從而幫助學生初步探索“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基本思考方法,同時也進一步拓展了對分數的認識。
二、聯系生活情境,建立數學模型
1.獲取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
課件出示:小新家養鵝7只,養鴨10只,養雞20只。
師:根據這些數學信息,你能提出哪些能表示兩個數量之間關系的問題?
(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選擇需要的問題進行教學。)
課件出示:①雞的只數是鴨的幾倍? ②鵝的只數是鴨的幾分之幾?
2.明確任務要求,分析解答問題
師:“雞的只數是鴨的幾倍”怎么列式解決?
生:20÷10 = 2
師追問:需要寫單位名稱嗎?
生:不需要,因為表示兩個量之間的關系不需要寫單位名稱。
師:接下來請根據任務要求解決第二個問題。
任務要求:
①對于問題“鵝的只數是鴨的幾分之幾”,先不列式,
只推想結果;
②可以通過畫一畫,擺一擺,寫一寫等方式來進行推想;
③獨立完成之后,與同桌說說你的想法。
教師巡視指導。
集體交流分享:
生:把鴨的只數看作單位“1”,平均分成10份,鵝的只數就相當于這樣的7份,10份中的7份就是,因此鵝的只數是鴨的。
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演示:
師:現在我們推想出了結果,那怎么列式呢?
生:仿照求雞的只數是鴨的幾倍的方法,列式為7÷10 。
師追問:7÷10的計算結果和我們推想的一樣嗎?
明確: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系7÷10 =,得數和推想的結果是一樣的。
3.觀察比較,構建模型
師:比較上面兩個兩個問題,它們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問題引領學生明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和“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都可以用除法計算,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比關系,得到的商都不能寫單位名稱。
思考:學生在探究“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計算方法時,推理思想在這個環節充分地發揮了作用,首先借助對分數已有的認識進行推想:可以把標準量看作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另一個量相當這樣的幾份;其次聯系以往求倍數的學習經驗,猜想應用同一個數學模型列出算式;最后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對猜想來進行驗證,同時也在觀察比較的過程中,構建了相應的數學模型,模型思想也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了痕跡。
三、應用數學模型,拓展創新思維
1.基礎題
五(1)班共有17幅書法作品參加學校的書法比賽,其中4幅作品從全校255幅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獲獎。
(1)五(1)班獲獎作品占全班參賽作品的幾分之幾?
(2)五(1)班參賽作品占全校參賽作品的幾分之幾?
審題后引導學生明確:這兩小題中的單位“1”分別是什么?
2.拓展題
這是一題開放題,先讓學生按題意動手操作,再組織交流。
展示學生作品并讓學生說一說分數的含義:
在全班交流中啟發學生思考:
(1)表示的是哪兩個量之間的關系?單位“1”是什么?
(2)剛才是把1只小船作為1份,我們能將多只小船作為1份嗎?如果能的話,涂色部分占了總體的幾分之幾呢?
(3)在這幅圖中,除了想到用分數表示涂色部分與整體的關系,還可以想到用分數表示其它兩個量之間的關系嗎?
......
思考:在鞏固練習環節,習題的設計力要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上,體現層次性和針對性。第1題是基礎題,讓學生弄清誰是誰的幾分之幾后來解決問題,是對數學模型的進一步鞏固。第2題是開放題,引導學生運用新構建的數學模型多角度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