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魁善
作為教師,誰都希望自己的課堂教學省時高效,并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呢?這是廣大教師都比較重視的課題。我國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我認為,加強質疑問難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思維的不斷發展,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這對學生的終身發展也是有益的。為此,我把“加強質疑問難能力培養”作為自己的一項課題來研究。下面,我就淺談一下自己在這方面的一些具體做法及效果。
一、具體做法
首先,教給學生質疑的思維方法。如①以“什么”為形式的直問;②以“為什么”為形式的深問;③以比較形式提出的問題……使學生知道以何種形式去問。
其次,在班內向學生介紹應如何提問,知道什么是問題,使學生明白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對方回答或解釋的題目就叫問題。實際上,讓學生真正學會質疑,這需要一個較長的訓練時間和培養過程,為此,我就從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認真抓起,具體分幾步進行訓練:
第一、要學生肯提
對學生的質疑,我的態度是提倡、鼓勵、引導。通過提倡、鼓勵學生從不敢提問到肯于敢于提問,并逐步做到善于提問,在這過程中,我十分注意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比如,可以從課題方面發問,從內容方面發問,從中心方面發問,從句子的意思方面發問,從理解詞的意思方面發問……在這當中我首先做好示范,接著以一篇課文為例,讓學生嘗試提出問題。但不論學生提的問題大或小,對或錯,我都適時給予鼓勵和指導,讓學生從中知道,能提問題是動腦筋,想問題是認真學習的表現,在這兒可不能打擊學生的學習情緒。
第二、要讓學生提對
老師讓學生把問題提正確,這一步是過渡階段,對的要給予肯定,錯的要加以糾正,并讓學生及時弄清錯在什么地方,以保證今后在提問時不再犯類似的錯誤。
第三、要讓學生提好
這一步的要求不是光看學生提的對不對,而要看學生提的好不好,如:預習了《我的戰友邱少云》一文后,有的學生提出了“文章最后寫到‘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是指哪一天?”還有的學生提出“為什么我永遠忘不了1952年10月12日這一天?”比較兩個問題,當然第二個提法好,因為這種提法有深意,它能涵蓋整篇課文。而第一個提法只是就文提問,無思考價值,索然無味。
另外,我還注意通過開展質疑比賽,培養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給同一篇文章,讓學生讀后質疑。在相同的時間里,比比誰提的問題多,誰的問題有價值,并要求學生自問自答,說出思考過程。教師及時進行評議,讓學生的思維成果得到認可,并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悅,養成好問多思的習慣。
總之,我認為教師平時課堂上要針對學生的提問結合實際適時分析,讓學生明確哪些問題問得好,有價值,哪些問題不該問。同時,對于班內一些能提出高質量問題的同學,要及時給予表揚或加“優”等獎勵,對于那些在質疑方面有進步的學生也能適時給予鼓勵,目的是促進他們更加學會學習。
但教會學生提問,只是教學的一種手段。解決問題,獲得知識,才是教學的目的所在。那么,教師引導學生提出了很多疑難問題后,如何解疑呢?
我認為,首先針對每個問題,在學生認真思考的基礎上,先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討論,大家互相補充、糾正,讓每個學生都能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在討論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盡可能地從課文中找出支持問題的觀點和依據。在探求的過程中,教師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某一種意見,而是提出一條線索,引導學生圍繞課文發表見解。教師要由此來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效果
從研究這個課題至今,我已送走了三屆畢業生。但不論接哪個班,在剛開始時,學生的質疑問難的能力都是比較差的,根本不會提什么問題,即使提出來了,也只是表面上的,沒有什么思考價值。不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探索,每屆學生的質疑問難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思維較敏捷的學生提的問題基本上都能切中要害了,問得非常有價值;一般學生提的問題也都比較實在,甚至也有的能切中要害;學困生由原來不會提問題,也能提一些簡單的問題了。我相信,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實踐、探索,再實踐、再探索,學生的質疑問難能力一定會有更大的提高。
總之,質疑問難,可以活躍學生思維,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養成深入思考,敢于發問,互相切磋的好習慣。而教師的及時激勵和表揚,學生的成就感就會油然而生,同時也會逐漸養成不懂就問的習慣,思維能力就會自然而然得到發展。綜合以上做法,我覺得不難得出結論:課堂上,學生能結合課文又快又好地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同時又能很好地正確理解、解答,不但有助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也就會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