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于血液HBV(乙型肝炎病毒)篩查中應用核酸檢測的價值進行探究。方法:對54863份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陰性獻血者的血液標本進行篩查,在酶聯免疫法檢測基礎上,通過實時熒光聚合酶鏈式反應對陰性(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酶聯免疫法)血液標本做乙型肝炎病毒核酸擴增檢測,陽性血液標本做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標志物、核酸定量等檢測。結果:在本課題的54 863份血液標本中,共檢測出7份乙型肝炎病毒脫氧核糖核酸陽性,其陽性率是0.013 %。7份乙型肝炎病毒脫氧核糖核酸陽性標本中,有兩份標本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標志物均呈陰性,所有標本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均呈陰性,其余5份標本其他標志物為陽性。1號標本的核算定量是28.9 IU/mL,2號標本的核算定量是27.5 IU/mL,3號標本的核算定量是56.3 U/mL,4號標本的核算定量是115.3 IU/mL,5號標本的核算定量是28.9 IU/mL,6號標本的核算定量是<6 IU/mL,7號標本的核算定量是45.36 IU/mL。結論:對于酶聯免疫法檢測呈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陰性的血液標本,仍可能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血液標本,酶聯免疫法檢測+核酸檢測可縮短血液HBV篩查的檢測窗口期,尤其可提高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陰性血液標本的乙型肝炎病毒檢出率。
【關鍵詞】血液標本;乙型肝炎病毒;篩查;核酸檢測;價值
[中圖分類號]R44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1)09-0203-02
在臨床中,輸血是重要治療手段之一,該方法挽救了很多患者的生命,但是輸血存在不安全性,會對患者造成嚴重損害[1]。所以,就要確保輸血安全。隨獻血者的篩選程序不斷改進,再加上病毒血清學檢測的靈敏度提高,明顯降低乙型肝炎病毒經輸血傳播的風險[2]。但因血液感染病毒后的免疫靜默、血清轉換窗口期、病毒變異等情況,可導致酶聯免疫法檢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時發生漏檢,所以,輸血、輸注血液制品等仍存在乙型肝炎病毒傳播的殘余風險[3]。病毒窗口期較長是輸血感染主要的原因,因此就要讓窗口期變短,提高病毒的檢出率,確保輸血安全。有研究指出:核酸擴增檢測同酶聯免疫檢測存在互補作用,可提高血液病毒感染窗口期檢出率,明顯減少病毒經輸血傳播的風險[4]。本課題主要是進一步研究血液HBV篩查中應用核酸檢測的價值,見下文。
1 資料和方法
1.1試劑和儀器 全自動酶免分析儀,核酸提取儀,實時熒光定量檢測系統,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ELISA試劑,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標志物試劑(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乙型肝炎表面抗體、乙型肝炎E抗原、乙型肝炎E抗體、乙肝核心抗體),乙型肝炎病毒脫氧核糖核酸篩查試劑以及定量試劑。
1.2標本和信息儲存 血液標本均來自我市的無償獻血者,無添加劑,2℃~8℃環境下保存,確保在24 h內完成血清分離。核算檢測陽性標本在零下80℃的環境下保存。標本條碼信息經掃描儀記錄、儲存。
1.3核酸篩查 提取200μL的血液標本,磁珠法經自動核酸提取儀提取核酸,于100μL的洗脫液中進行洗脫,當做擴增的模板。之后取25μL的模板,加15μL含探針、乙型肝炎病毒特異引物、Taq酶等PCR反應液,先在50℃環境下放置2 min,之后在90℃環境下放置3 min,之后按94℃、10 s;50℃、10 s;65℃、35 s的順序重復進行45個循環,實時熒光定量檢測系統判讀、分析結果。嚴格按試劑盒的說明書進行操作。
1.4追蹤檢測 核酸篩查呈陽性的標本,經酶聯免疫法檢測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標志物, 乙型肝炎病毒核酸定量試劑進行核酸定量檢測。
2 結果
2.1總結篩查結果 在本課題的54 863份血液標本中,共檢測出7份乙型肝炎病毒脫氧核糖核酸陽性,其陽性率是0.013 %。
2.2總結陽性標本的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標志物檢測結果 7份乙型肝炎病毒脫氧核糖核酸陽性標本中,有兩份標本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標志物均呈陰性,所有標本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均呈陰性,其余5份標本其他標志物為陽性。
2.3總結陽性標本的核酸定量結果 1號標本的核算定量是28.9 IU/mL,2號標本的核算定量是27.5 IU/mL,3號標本的核算定量是56.3 U/mL,4號標本的核算定量是115.3 IU/mL,5號標本的核算定量是28.9 IU/mL,6號標本的核算定量是<6 IU/mL,7號標本的核算定量是45.36 IU/mL。
3 討論
對于乙型肝炎來說,病原體主要是乙型肝炎病毒, 主要包含禽嗜肝脫氧核糖核酸病毒和正嗜肝脫氧核糖核酸病毒屬,其中正嗜肝脫氧核糖核酸病毒屬是導致人們出現感染主要的菌屬[5]。從乙型肝炎病毒生物學特征上來講,可把其主要分成:①結構、形態,乙型肝炎病毒是包膜、核衣殼組成, 包膜中有糖蛋白、細胞脂肪、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等存在, 核心顆粒是乙型肝炎病毒-脫氧核糖核酸以及乙型肝炎病毒-脫氧核糖核酸多聚酶、乙型肝炎核心抗原,是病毒完整的一個形態, 存在一定的感染性。②生活周期,乙型肝炎病毒可吸附在肝細胞表面, 經大包膜蛋白PreS1區同病毒受體相結合, 可對細胞內吞作用進行介導, 鈉離子-牛磺膽酸共轉運蛋白是介導乙型肝炎病毒進入細胞、建立感染的一個重要受體[6]。血液傳播是乙型肝炎病毒主要的傳播方式,我國是乙型肝炎高發的一個國家,因此要重視控制乙型肝炎的傳播, 在獻血人群中篩查乙肝病毒具有重要的意義。乙型肝炎病毒復制活躍度可經乙型肝炎病毒-脫氧核糖核酸反映出來, 而且乙型肝炎病毒-脫氧核糖核酸還可反映病毒傳染性,因此,乙型肝炎病毒-脫氧核糖核酸可作為指導觀察抗病毒藥物療效、患者預后重要的一個觀察指標[7]。
臨床以往常用酶聯免疫法對乙型肝炎病毒進行檢測,檢測主要的指標是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操作簡單、方便,但檢測乙型肝炎病毒有窗口期, 而漏診。對于定量檢測來說, 突破了免疫學的方式, 是對病毒核酸的水平進行檢測,能夠清晰反映病毒具體水平[8]。我國基因檢測技術以及醫療科技在不斷的發展, 基因診斷技術在疾病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 提取核算是基因診斷的關鍵步驟[9]。乙型肝炎病毒核酸擴增檢測屬于一種生物學方式, 可測定乙型肝炎病毒-脫氧核糖核酸水平,有效反映機體病毒感染水平, 靈敏度很高。而且,還可讓乙型肝炎病毒的窗口期縮短, 降低病毒傳播風險, 彌補酶聯免疫法的不足[10]。
本課題結果是:在本課題的54 863份血液標本中,共檢測出7份乙型肝炎病毒脫氧核糖核酸陽性,其陽性率是0.013 %。7份乙型肝炎病毒脫氧核糖核酸陽性標本中,有兩份標本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標志物均呈陰性,所有標本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均呈陰性,其余5份標本其他標志物為陽性。1號標本的核算定量是28.9 IU/mL,2號標本的核算定量是27.5 IU/mL,3號標本的核算定量是56.3 U/ mL,4號標本的核算定量是115.3 IU/mL,5號標本的核算定量是28.9 IU/mL,6號標本的核算定量是<6 IU/mL,7號標本的核算定量是45.36 IU/mL。說明:在54 863份液標本中,酶聯免疫法檢測漏檢了7份,其漏檢率是0.013 %。在兩份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標志物均呈陰性的標本中,有1份在隨訪中發現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轉陽,此為典型的窗口期感染血液標本,對于窗口期標本檢出來說,可表明核酸檢測在血液標本篩查中存在重要的價值。
總之,對于酶聯免疫法檢測呈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陰性的血液標本,仍可能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血液標本,酶聯免疫法檢測+核酸檢測可縮短血液HBV篩查的檢測窗口期,尤其可提高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陰性血液標本的乙型肝炎病毒檢出率。
參考文獻
[1] Xu Cheng-Shi, Qu Xiang-Dong, Qu Zhi-Jun, et al. Effect of subarachnoid anesthesia combined with propofol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on blood loss and transfusion for posterio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in elderly patients[J].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2020, 133(6): 650-656.
[2] Chuan Li, Zhi-Cheng Li, Liang Ma, et al. Perioperative antiviral therapy improves the prognosis of HBV DNA-negative patients with HBV-rel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 Expert Review of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2020, 14(8): 749-756.
[3] 閆曉娟, 班永剛. 血站酶聯免疫檢測技術與核酸檢測技術在乙肝病毒篩查中的應用比較[J]. 貴州醫藥, 2020, 44(10): 1618-1619.
[4] 蔣祺. 血清學聯合核酸檢測在獻血者血液篩查中的應用效果[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 2020, 5(18): 106-107.
[5] 董珀, 何亞琴, 濮云峰. 常州市中心血站HBV篩查中酶聯免疫檢測與核酸檢測結果?不一致的分析[J]. 臨床與病理雜志, 2020, 40(6): 1357-1362.
[6] 梁俊, 張輝, 魏蘭華, 等. ELISA與核酸檢測在無償獻血者血液篩查中的聯合應用[J]. 福建醫藥雜志, 2020, 42(4): 96-98.
[7] 姬曉川. 核酸及血清學檢測在乙肝病毒血液篩查中的價值分析[J]. 航空航天醫學雜志, 2020, 31(5): 544-545.
[8] 孫微超, 崔志剛, 吉尚志, 等. 核酸血篩試劑6混樣和48混樣檢測在血液篩查中的適用性評價[J].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9, 16(19): 2803-2806.
[9] 宋玉芹, 馬晨, 周博. 核酸檢測技術在淄博地區獻血者血液篩查中的應用研究[J]. 醫學檢驗與臨床, 2019, 30(12): 62-64, 23.
[10] Andrew M. Skinner, BrianYu, AdamCheknis, et al. Sequential introduction of a multistep testing algorithm and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sting leading to an increase in Clostridioides difficile detection and a trend toward increased strain diversity[J]. Infection Control & Hospital Epidemiology, 2020, 41(10): 1148-1153.
作者簡介:崔永利(1977.01-),男,漢族,山東省淄博市人,大學本科,主管技師,研究方向:檢驗醫學。E_mail:CYL05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