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蘭
【摘要】目的:對于甲硫咪唑以及丙硫氧嘧啶在治療甲亢中所引發的不良反應的治療安全性進行探討。方法: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接診的甲亢患者50例作為本文觀察對象,利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所選甲亢患者加以分組,給予其中25例甲亢患者甲硫咪唑治療,剩余25例甲亢患者接受丙硫氧嘧啶治療,對比兩組甲亢患者接受不同藥物治療之后的不良反應出現情況以及臨床安全性。結果:甲硫咪唑組患者白細胞減少、皮疹、紅細胞減少以及血小板減少出現率顯著高于丙硫氧嘧啶組甲亢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甲硫咪唑組患者產生肝功能損傷率顯著低于丙硫氧嘧啶組甲亢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甲硫咪唑組患者與丙硫氧嘧啶組患者均存在一定的甲狀腺功能減退情況,但其發生率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臨床治療甲亢疾病中,不同藥物會引發不同的不良反應,甲硫咪唑能夠導致甲亢患者血細胞減少和皮疹,丙硫氧嘧啶藥物能夠導致甲亢患者肝功能損傷。
【關鍵詞】甲亢;甲硫咪唑;丙硫氧嘧啶;不良反應;臨床安全性;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R58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1)11-0088-02
甲硫咪唑以及丙硫氧嘧啶屬于現在臨床中最常見的抗甲狀腺藥物,其中甲硫咪唑也被納入到治療甲亢首選藥物,丙硫氧嘧啶在抑制外周組織四碘甲狀腺原氨酸向三碘甲狀腺原氨酸轉化存在理想的效果,通常被用來治療甲亢危象以及重癥甲亢[1]。對于甲硫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療甲亢疾病中所導致的不良反應文獻報道比較多,主要包含皮疹、血細胞減少以及肝功能異常等。本文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接診的甲亢患者50例作為本文觀察對象,對于甲硫咪唑以及丙硫氧嘧啶在治療甲亢中所引發的不良反應的治療安全性進行探討。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接診的甲亢患者50例作為本文觀察對象,利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所選甲亢患者加以分組,給予其中25例甲亢患者甲硫咪唑治療,剩余25例甲亢患者接受丙硫氧嘧啶治療;甲硫咪唑組25例甲亢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3例,年齡28~53歲,平均年齡(36.3±12.4)歲;丙硫氧嘧啶組25例甲亢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15例,年齡30~55歲,平均年齡(36.8±12.7)歲;兩組甲亢患者全部接受臨床常規體檢,其血、腎、肝、尿以及心功能全部癥狀;兩組甲亢患者全部符合臨床診斷標準[2]:臨床表現癥狀包含精神緊張、易饑多食、怕熱多汗、大便次數增加、體重下降、心動過速、甲狀腺腫、突眼、雙手顫抖、脛前粘液性水腫,通過實驗室檢查表明患者的血清總甲狀腺素(TT4)(186.50±26.88)μg/dl,血清游離三碘甲腺原氨酸(FT3)(8.87±1.83) pmol/L,總三碘甲腺原氨酸(TT3)(12.61±5.61) nmol/L,血清游離甲狀腺素(FT4)(20.16±2.42) pmol/L上升,促甲狀腺激素(TSH)(0.30±0.29)μIU/mL下降。
1.2方法 甲硫咪唑組25例甲亢患者口服甲硫咪唑藥物治療:初始口服劑量為3次/d,10 mg/次,當患者的臨床表現癥狀獲得顯著改善之后減少口服劑量,2次/d,10 mg/次。丙硫氧嘧啶組25例甲亢患者丙硫氧嘧啶藥物口服治療:初始口服劑量為3次/d,100 mg/次,當患者的臨床表現癥狀獲得顯著改善之后減少口服劑量,2次/d,100 mg/次。兩組患者接受藥物治療1個月作為一個療程,全部接受三個療程的治療,統計其不良反應出現情況。
1.3評價標準 ①記錄甲硫咪唑組以及丙硫氧嘧啶組甲亢患者接受不同藥物治療之后的血細胞計數異常率,其中包含白細胞計數異常率、血小板計數異常率以及紅細胞計數異常率;②記錄甲硫咪唑組以及丙硫氧嘧啶組甲亢患者接受藥物治療之后的肝功能異常率,其中包含ALT、AST、TBil、DBil異常率;③統計兩組甲亢患者產生皮疹的情況;④觀察甲硫咪唑組與丙硫氧嘧啶組患者在治療后的甲狀腺功能減退發生率。
1.4統計學計算 本文兩組對比所獲各項數值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 16.0加以計算,利用x±s對于計量數據加以表示,利用百分比對于計數數據加以表示。通過c2與t檢驗開展統計學處理,結算所得P值用于評價是否具備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甲亢患者血細胞計數對比 甲硫咪唑組甲亢患者治療之后血細胞計數異常出現幾率顯著高于丙硫氧嘧啶組(P<0.05),詳見表1;甲硫咪唑組甲亢患者產生肝功能異常幾率顯著低于丙硫氧嘧啶組(P<0.05),詳見表2。
2.2兩組皮疹出現情況比較 甲硫咪唑組25例患者中產生皮疹5例,丙硫氧嘧啶組25例患者中產生皮疹1例,兩組對比差異明顯(P<0.05),詳見表3。
2.3兩組甲狀腺功能減退發生率比較 甲硫咪唑組25例患者中,共有3例患者出現甲狀腺功能減退的情況,發生率為12.0%,而丙硫氧嘧啶組中共有4例患者出現甲狀腺功能減退,發生率為16.0%,其組間差異并不顯著(P>0.05),詳見表4。
3 討論
甲亢是臨床較為常見的內分泌系統疾病,其本質主要為甲狀腺濾泡細胞增生以及激素產量過多,多與彌漫性毒性甲狀腺腫這一疾病存在密切的關聯,可導致甲狀腺激素的大量合成與釋放,從而促進機體新陳代謝及氧化還原反應的加速進行,引起代謝亢進及交感神經興奮等狀況的出現。對此,臨床多將抗甲狀腺治療作為該病的主要治療方式。目前,甲巰咪唑與丙硫氧嘧啶均是臨床較為常用的抗甲狀腺藥物,其治療機制基本相同,均可通過甲狀腺內過氧化物酶活性的抑制,阻礙活性碘的形成,以此阻斷酪氨酸的碘化進程及酪氨酸縮合反應,從而有效抑制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FT3)及游離甲狀腺素(FT4)的合成,發揮其抗甲狀腺作用。此外,據研究表明,甲巰咪唑的半衰期相對較長,其血漿半衰期為4~6h,通過每日的單次使用也可獲得較為理想的病情控制效果;而丙硫氧嘧啶的半衰期在60 min左右,但其藥效發揮通常較為迅速,在每隔6~8h給藥1次的前提下,也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但隨著使用頻率及劑量的提升,其不良反應風險也隨之著增加。
抗甲狀腺藥物能夠導致的不良反應包含粒細胞缺乏、紅細胞與血小板計數減少、皮疹、關節痛以及肝損傷等[3]。在本次的研究結果中,甲硫咪唑組患者在治療后的血細胞異常率明顯高于丙硫氧嘧啶組(P<0.05),但甲硫咪唑組患者的肝功能損傷率明顯低于丙硫氧嘧啶組,且差異顯著(P<0.05)。此外,甲硫咪唑組25例患者中,共有3例患者出現甲狀腺功能減退的情況,發生率為12.0%,而丙硫氧嘧啶組中共有4例患者出現甲狀腺功能減退,發生率為16.0%,其組間差異并不顯著(P>0.05)。根據本文的研究結果可見,在甲亢患者的臨床治療中,相較于丙硫氧嘧啶,甲硫咪唑更容易造成患者血細胞計數減少以及皮疹。因此,在患者產生乏力、發熱以及咽痛期間需要為其提供血常規檢查,倘若出現粒細胞缺乏,需要酌情降低抗甲狀腺藥物的使用劑量。但丙硫氧嘧啶和甲硫咪唑比較更加容易引發患者肝功能損傷,大部分患者不存在顯著表現癥狀,時常受到忽視,僅部分患者具有黃疸、消化道不良反應以及右上腹部不適等,所以對于接受丙硫氧嘧啶藥物治療患者,需要按時為其提供肝功能檢測[4]。此外,在甲狀腺功能的觀察中,兩種患者均出現了一定的甲狀腺功能減退情況,但其發生概率較為一致,并無顯著差異。綜合以上可見,在甲亢患者的臨床治療中,不同藥物可引發不同的不良反應,其中,甲硫咪唑可引起血細胞異常及皮疹等不良風險的發生,而丙硫氧嘧啶藥物則可導致肝功能損傷等情況的出現,且兩種用藥方案下,均具有一定的甲狀腺功能下降風險,需將其納入臨床的用藥參考指標中。
綜上所述,臨床中選擇甲硫咪唑以及丙硫氧嘧啶藥物治療甲亢疾病期間,需要依照患者的實際病情選擇藥物,從而保證藥物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厲艷萍, 吳瑞敏, 張方方, 等. 普萘洛爾聯合甲硫咪唑對甲亢患者血清激素及骨代謝水平的影響分析[J]. 中國醫學工程, 2020, 28(3): 43-45.
[2] 潘春予, 黃志榮, 曾惠權. 甲巰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療甲亢的療效及安全性研究[J]. 江西醫藥, 2019, 54(11): 1385-1387.
[3] 劉海蔚, 陳道雄, 陳開寧, 等. 甲硫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療對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體質量、脂聯素及血糖水平的影響[J]. 疑難病雜志, 2019, 18(5): 469-472, 476.
[4] 李驚東, 雒否樂, 梁崇上. 甲硫咪唑聯合比索洛爾對甲亢患者的治療效果及對血清OCNβ-CTx的影響分析[J]. 河北醫學, 2019, 25(4): 586-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