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昌國
摘要:豬梭菌性腸炎是豬只感染魏氏梭菌所引發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主要感染7日齡內仔豬,病豬臨床癥狀以急性脫水、腹瀉為主,具有起病急、傳播性強、發病率高等特點,主要和母豬、豬舍環境衛生差及保溫不當有關。但魏氏梭菌是一種廣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家畜腸道內的條件性致病菌,當機體抗病力較低或外界環境刺激時就容易大量繁殖分泌過多的毒素進而發病。本文分析了豬梭菌性腸炎的病原特點、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診斷方法和防治措施,供同行交流參考。
關鍵詞:豬梭菌性腸炎;診斷;防治
豬梭菌性腸炎是威脅仔豬腸道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主要發生在寒冷多雨的秋末和早春。引發豬梭菌性腸炎發病的原因主要有三點,分別是產房衛生差且濕度大,仔豬保溫措施差,母豬乳頭含致病菌。仔豬感染后主要呈最急性型、急性型、亞急性型和慢性型四種,無論是哪種類型感染仔豬均會出現不同程度腹瀉、脫水,嚴重時仔豬可衰竭而亡,給養豬戶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筆者結合自身的工作經驗,對豬梭菌性腸炎的相關知識進行介紹,具體內容如下:
1 病原特點
魏氏梭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環境中,在臨床上主要包括6種,分別為A、B、C、D、E、F,豬梭菌性腸炎是感染的C型魏氏梭菌,該致病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菌,且嚴格厭氧,該菌體有莢膜,無鞭毛和運動力,其繁殖體對環境的抵抗力較弱,當生存條件適合時可產生芽孢,C型魏氏梭菌芽孢對環境具有較強的抵抗力,沸水浴至少10min才能完全殺滅。豬只腸道內的C型魏氏梭菌在外界環境刺激下可大量繁殖,主要分泌兩種類型毒素:α和β,其中β的致病菌最強,仔豬尤其是日齡小的仔豬感染后能直接造成腸毒血癥,可殺死仔豬腸黏膜細胞引發劇烈腹瀉。
2 流行病學
2.1 易感動物
C型魏氏梭菌最易感動物為豬、綿羊,此外還可以感染牛、山羊、馬、雞和兔等動物,也可感染鹿和駱駝等野生動物。
2.2 傳染源
病豬或處于潛伏期攜帶C型魏氏梭菌的豬只。
2.3 傳播途徑
C型魏氏梭菌可隨病豬糞便排出體外污染土壤、飲水、墊草、飼料、用具等,健康豬只采食過污染的飼料、飲水即可感染,或者仔豬吸吮母豬乳頭(已被致病菌污染過)感染。豬梭菌性腸炎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以寒冷潮濕季節發病率高為特征。
2.4 流行特點
不同品種、性別豬均能感染,但豬梭菌性腸炎常見于新生~7日齡仔豬,以3日齡內仔豬發病率最高,1周齡以上仔豬由于抗病力增強,其發病率也會明顯下降。不同窩仔豬發病率和死亡率也不同,分別為90%~100%和20%~70%[1]。
3 臨床癥狀
3.1 最急性型
該類型起病急(仔豬出生后12~36h),病程短[2]。部分病豬出生12h后出現血痢,同時血便可污染肛門和會陰部,甚至是整個后軀干,部分病豬可無任何臨床癥狀就特發死亡。
3.2 急性型
該類型發病數量最多,病程可持續2d,仔豬發病后排水樣稀糞(夾雜氣泡和壞死組織碎片),顏色為紅褐色,有強烈的腥臭味,可污染整個后軀干,隨后病豬脫水嚴重,明顯消瘦,最終衰竭而亡。
3.3 亞急性型
該類型病程可持續5~7d,發病初期,病豬精神狀態良好,食欲尚可,隨后腹瀉,分別由黃軟便向水樣稀糞轉變,并夾雜壞死組織碎片,病豬逐漸脫水、消瘦,大多以死亡告終。
3.4 慢性型
該類型病程可持續數周,病豬出現持續性腹瀉,病豬肛門、后軀均有糞污污染物,并干燥形成糞痂,仔豬生長發育遲緩或停滯,甚至發展成為僵豬。
4 病理變化
4.1 最急性型
病豬腸黏膜廣泛出血,腸腔內有大量的暗紅色液體,空腸顏色為暗紅色,結腸內積有血液。
4.2 急性型
病豬腸黏膜出血不嚴重,呈黃色或灰色,但有壞死灶,腸壁彈性消失、增厚,顏色呈黃色。
4.3 亞急性型
病豬腸黏膜有壞死灶,容易剝下,腸腔內容物有許多氣泡。
4.4 慢性型
病豬腸管外觀看似正常,但腸黏膜有壞死區,病豬實質性器官有多處出血點。
5 診斷
在豬梭菌性腸炎診斷時,除了常規的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外,還可以進行實驗室診斷,以此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和特異性。
5.1 細菌鏡檢
在飼養過程中發現該類型癥狀的豬只,可采集其腸段內容物制作涂片,革蘭氏染色后,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菌染色結果和形態,若細菌染色為紫色表明為G+,細菌呈單個、成對或整齊短鏈的大桿菌,且夾雜著芽孢形態可能為魏氏梭菌。同時采集病死豬脾臟或肝臟組織,徹底剪碎或研磨粉碎后,將其制作成涂片,革蘭氏染色后,在顯微鏡下觀察,若在可視區域能見到紫色、兩端呈圓形的桿菌,存在莢膜或芽孢體,也可提示為魏氏梭菌。
5.2 細菌培養
對細菌鏡檢下可能提示為魏氏梭菌的大桿菌進行分離培養,即挑取大桿菌分別接種至肉湯培養基和血平板培養基,在37℃恒溫培養箱中培養18~24h,若肉湯培養基顏色從原始的澄清透亮狀態變為渾濁并混有氣泡;若血平板培養基上肉眼可見凸出的表面濕潤、光滑、灰白色(或淡灰色)菌落,菌落周圍有明顯的雙溶血環表明為魏氏梭菌。
5.3 腸內毒素檢查
采集病死豬空腸內容物,然后加入2倍體積的生理鹽水,渦旋震蕩以充分混勻,再以3,000r/min轉速離心25~30min,用移液器小心吸取上清液到無菌的離心管內,用注射器吸取200μL注射到健康的小白鼠體內,5min后小白鼠突然死亡可診斷為魏氏梭菌。為更好的區分是C型還是D型魏氏梭菌,可在高速離心后吸取上清分裝到兩個無菌離心管內,然后分別加入100μL的C型產氣莢膜梭菌抗血清和D型產氣莢膜梭菌抗血清,再分別注入到小鼠體內,若加入C型產氣莢膜梭菌抗血清上清的小鼠在注射后不久出現死亡,而加入D型產氣莢膜梭菌抗血清上清的小鼠不發生死亡可區分C型和D型。
5.4 中和實驗
采集病死豬肝臟、脾臟或空腸組織病料,充分粉碎后加入5倍劑量的生理鹽水沖洗,然后用濾紙多次過濾,取上清液。該過濾的上清液和標準魏氏梭菌抗毒素進行中和實驗。準備4支滅菌試管,分別加入6mL毒素樣本(上層清液),做好標記,選取1支加入6mL生理鹽水(該管為對照組),其余3支分別加入B型、C型和D型用標準魏氏梭菌抗毒素血清,置37℃搖床培養1h,然后將這4支試管液體分別注射到4只家兔體內。若注射后24h內家兔出現死亡,則死亡的這只兔子注射的為C型魏氏梭菌,可確診為豬梭菌性腸炎,而標準B型和D型魏氏梭菌抗毒素可被魏氏梭菌毒素中和,不會造成注射兔子死亡。
6 防治措施
6.1 加強豬舍環境衛生管理
每天做好豬舍衛生清潔工作,定期進行豬舍消毒,可用2%甲醛或3%~5%甲酚皂溶液噴灑消毒,定期更換消毒劑,對病死豬尸體和污染物進行嚴格的無害化處理。
6.2 加強分娩母豬產房管理
為更好地適應產房環境,母豬分娩前1周轉至產房,要堅持“全進全出”管理模式,轉之前對產房、母豬分別進行清潔和消毒處理。母豬分娩前后及時清洗乳頭,哺乳期母豬喂奶前后分別用0.1%高錳酸鉀溶液擦拭。
6.3 加強豬群免疫接種管理
母豬分娩前40d、15d分別接種仔豬產氣莢膜梭菌病A、C型二價滅活疫苗,按瓶簽注明頭份用20%氫氧化鋁膠生理鹽水稀釋,充分搖勻后肌肉注射,仔豬出生后盡快吃到初乳,可有效提高仔豬免疫力[3]。在流行過疾病的豬場可在仔豬出生后口服15mg阿莫西林,2次/d,連續飼喂3d,可有效預防仔豬腹瀉。
6.4 加強豬群營養飼養管理
在分娩前和哺乳母豬飼料中加入適量的桿菌肽鋅,連續飼喂15d,可有效預防母豬途徑對仔豬的感染。若在飼養過程仔豬突發豬梭菌性腸炎,需要立即隔離治療,發病初期可按肌內注射10萬IU/kg·bw硫酸鏈霉素注射液,2次/d,連續注射3~5d觀察療效。
7 結語
綜上所述,豬梭菌性腸炎的致病菌魏氏梭菌是一種條件致病菌,原本就存活于自然環境和豬只腸道內,并未表現明顯侵襲性,但是當條件適合時容易產生芽孢,其環境適應性也會明顯提高,進而大量繁殖產生毒素感染豬只發病。豬梭菌性腸炎起病急、病程短,容易出現大規模流行,且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因此必須堅持預防為主,通過科學的環境管理和免疫接種來提高豬群免疫力。
參考文獻:
[1] 張偉.豬梭菌性腸炎的流行、癥狀及綜合防治[J].現代畜牧科技,2020(9):156-157.
[2] 郭煥民.豬梭菌性腸炎的流行病學、類癥鑒別和防控措施[J].現代畜牧科技,2019(7):128-129.
[3] 金雙成.仔豬梭菌性腸炎的流行病學、臨床表現、診斷與防控[J].現代畜牧科技,2020(5):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