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燕
【摘? ? 要】融媒體時代,各類新媒體異軍突起,對黨媒的發展形成了較大的沖擊。本文著眼于黨媒當前的發展環境及面臨的挑戰,結合黨媒近年來的創新舉措,分析梳理了黨媒創新發展的新特征,并由此得出經驗和啟示。
【關鍵詞】黨媒;創新發展;新特征;啟示
一、當前黨媒的發展環境及挑戰
當前,我國傳媒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各種新媒體不斷涌現,滿足了受眾對于新、奇、特、快傳媒產品的期待,而黨媒在融媒體時代漸漸出現了創新不足的問題,發展面臨著諸多挑戰。
(一)新媒體的沖擊
新媒體具有載體靈活多樣、傳播范圍廣泛、目標精準、傳播速度快、雙向互動的特點,我國目前的新媒體種類多樣且數量龐大,它的迅速發展給黨媒帶來沖擊和挑戰,使黨媒遭遇受眾流失、影響力減弱、市場占有率降低的境況。
(二)受眾被分流
以往,黨媒作為重要、權威信息的集散地,自然而然地成為主流話語的輸出者、主流思想的傳播者、主流輿論的引導者和受眾心目中的權威信息發布者。如今,隨著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各類新媒體不斷涌現,受眾獲取信息途徑多元化,單一的媒體不足以滿足受眾的需要,黨媒也不再是人們心中的唯一信息獲取渠道。同時,隨著時代發展,我國年輕人自我意識增強,整體上呈現個性化特征,加之部分年輕受眾對于黨媒存在刻板印象,產生抵觸心理,這也對黨媒發展帶來一定挑戰。
二、黨媒創新發展的新特征
近些年,黨媒不斷轉觀念、轉作風,勇敢面對變化,積極迎接挑戰,創新舉措,主動突圍,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傮w上,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踐行群眾路線,內容形式更接地氣
近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有關問題,作出重要部署,對新聞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要轉作風、改文風,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要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創新,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走群眾路線,傳播黨的聲音,服務人民群眾,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喜歡的方式,說群眾關心的事。
近幾年,中央電視臺多次改版,節目形式不斷創新,老節目呈現新面貌,新節目不斷上線,讓人眼前一亮。開播40 余年的《新聞聯播》提高了民生報道占比,推出一系列接地氣、有人氣的報道,引起了各方關注,節目話題經常登上網絡熱搜榜,關注度、討論度進一步提高。綜藝節目形式更多樣,環節設置更精彩,以真實生活為內核的特質,引起觀眾更多的共鳴。紀錄片頻道推出的《航拍中國》《舌尖上的中國》等多部系列優秀紀錄片,憑借精美的畫面,融知識性、趣味性、藝術性于一體的解說,滿足了觀眾對于祖國各地風景和美食的好奇,獲得了極高的關注度和美譽度。
2020年1月底,是抗擊新冠疫情的非常時期,全國人民聽從指揮居家隔離,此時,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緊急開建,央視頻適時推出慢直播,聚焦施工現場進行全天候直播,廣大網友變身“云監工”關注著現場的一舉一動,施工現場緊張有序,直播間熱鬧非常,高峰時有4000余萬人同時在線,大家在評論區熱鬧地發言,表達著對這種直播形式的新奇感受,也表達著對戰“疫”一線的關心與期盼。每一句評論,每一次“打call”都傳遞著全國網友甚至海外網友對武漢的愛和關心,它為大家枯燥乏味的居家隔離生活帶來了許多趣味。
《人民日報》近年也進行了改版,頭版內容增加了民生新聞、經濟新聞、輿論監督的比例。人民日報和新華社的微信客戶端,分別設置“新聞早班車”和“早知天下事”板塊,梳理當天發生的國際國內大事,在每天早上推送,方便工作繁忙的人用碎片化時間了解重要信息。2021年1月1日,新華社客戶端創新推出“全民拍”社會治理交互平臺等功能,為廣大網友參與社會治理提供便捷途徑,破圈突圍之舉受到廣泛好評,版面簡約大氣的風格也被大量網友點贊。
(二)把握時效性,反應速度進一步提高
時效性是新聞的基本特征之一,指新聞報道產生應有社會效果的時間限度,在新聞實踐中包含時新性和時宜性兩個層面,時新性指新聞報道應及時、迅捷,時宜性則強調發表的時機,要求兩者平衡和統一。
1.時新性要求及時迅速播發消息
新聞的時新性,是指事實處于新近發生、不為人們(或多數受眾)所知的新聞事實狀態,是新聞的內在要求,也是新聞價值要素之一。作為媒體,要把新近發生的事件盡快發布出去,在各種媒體的競爭中,誰搶占了先機,誰就占領了高地。
近些年,媒體融合不斷深化,新媒體蓬勃發展,傳統媒體競爭壓力增大,為了保持業內領先水平,也積極求新求變,在保持權威性優勢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時新性。例如,新華社和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常常出現帶有“剛剛”“最新消息”等字眼的標題。觀看央視新聞節目時,常常聽到這樣一句話“下面播發本臺剛剛收到的消息……”,節目組為了及時播出重要信息,不惜打破原有節目安排計劃,可見媒體對于新聞時新性的重視。再如央視新聞節目的直播采訪,觀眾能第一時間了解信息,還能從采訪對象直播時的反應獲取更多隱含信息。在重要節點,央視也會安排直播報道,如“兩會”、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等,這樣的直播報道滿足了觀眾渴望第一時間了解重大事件的需求,提升了觀眾的參與感和現場感,給觀眾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2.時新性要求及時回應輿論關切
新聞事業要服務群眾,這意味著我們的媒體要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及時回應群眾關切。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新傳播平臺的不斷涌現,互聯網成為社會輿論的重要發源地和“發酵池”。網上不時爆出“我爸是嚴書記”、冒名頂替上大學等各類輿論熱點事件,媒體對此積極反應,用深入的調查采訪,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推動問題解決,消解輿情風波,不僅獲得了關注度,還發揮了社會監督職責。
3.時宜性要求把握信息發布時機
在重要節點,媒體通常會策劃一系列采訪活動,比如春節期間的“新春走基層”活動,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全國各地的脫貧成果報道,其中,關于“春運母親”的報道是極其亮眼的一篇。2020年年末,《新華每日電訊》刊發了一篇名為《11年前那位感動中國的“春運母親”,找到了!》的文章,很快便登上了各大新媒體平臺熱搜榜。11年前,在南昌火車站,一位年輕母親身上背著巨大的行囊, 左手拎著的破舊雙肩包眼看就要觸地,右手抱著的沉睡嬰兒整潔而溫暖, 就在她抬頭看向遠方的一瞬間,新華社記者按下快門,記錄下這令人動容的一刻……11年后,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記者找到這位母親,通過她11年來的生活變化,生動展現脫貧攻堅成果,鮮活、接地氣的人物故事,讓讀者看到了這位母親的堅強和偉大,更看到了國家精準扶貧的意義所在。這篇報道取得如此大的反響,既得益于內容,也得益于其精準的發布時機。2020年年末,既是回望過去、展望未來之時,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時,社會高度關注群眾生活改善情況,這篇報道的出現恰逢其時。
(三)媒體形象和產品年輕化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加強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質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要保障。黨媒承擔著教育引導青少年的責任。教育引導年輕人,首先要吸引年輕用戶的關注,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講年輕人愛聽的事。
年輕化表達。 面對個性化十足的當代年輕受眾,央視積極求變,媒體和從業人員形象、節目語言都趨向年輕化、趣味化。“段子手朱廣權”、顏值才華兼具的“央視頂級男團”等,憑借其風趣幽默的風格、豐富的知識儲備、超強的業務能力成為觀眾心目中的“頂流”。
培育年輕人喜歡的IP。2020年9月,央視記者王冰冰因為長相甜美在網絡走紅,被媒體和網友稱為“央視最美女記者”,央視新聞快速反應,在青年人聚集的嗶哩嗶哩網站發布了王冰冰的報道視頻,播放量很快就達到了500萬+,隨后又發布了多條相關視頻,積累了不少粉絲,此后只要有王冰冰出鏡的報道總能收獲一波關注度,“王冰冰”仿佛成為央視吸引年輕人的一面招牌。
雙向互動,新鮮活潑。以前,黨媒在大眾的印象中是嚴肅、認真、不茍言笑的,更多時候是你說我聽的單向傳播狀態。如今,黨媒不僅報道語言接地氣,還經常在新媒體客戶端和網友互動,評論生動有趣,獲得了網友的一致好評。黨媒還嘗試多種方式擴大傳播范圍,如《經典詠流傳》播出畫面上的二維碼,掃碼便可將節目片段轉發至網絡平臺,方便又快捷。新華社、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在特定節點制作的互動小游戲,同樣吸引了眾多年輕人參與。
三、黨媒融合發展的經驗啟示
黨媒創新發展的實踐表明,要守住主陣地、譜寫大文章,就要堅守職責使命,順勢而為,主動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推動融合發展。
順應傳媒發展趨勢。順勢而為,方能乘勢而上。傳媒行業有其自身發展趨勢,當前,最顯著的趨勢就是媒介融合不斷深化,要充分利用媒介載體把廣播、電視、報紙等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不同媒體進行全面整合,建設“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從而擴大傳播覆蓋面,使宣傳效果最大化。
回應受眾期待。媒體要堅持以受眾為中心,重視受眾的需要,增強互動性,洞察受眾的需求、態度、行為,通過各種手段,以受眾感興趣和容易接受的方式,開啟多維互動,建立起多元化的溝通渠道,增強貼近性、提升用戶黏性,進而提升媒體的影響力。
(作者單位:洛陽市洛龍區人民廣播電臺)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