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已十多年,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也得到大幅度提升,我國相繼舉辦多項國際性活動,凸顯了培養英語專業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果學生想要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自身需掌握豐富的英語知識,提升綜合素質的同時實現無障礙溝通交流。英語作為高職教育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為社會輸送應用型人才主陣地。英語屬于高職教育體系必修課程,需要實現德育性、知識性、技能性與基礎性教學目標,教師除了要讓學生掌握英語知識與技能,還要注重引領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形成正確價值觀,這為融合時政教育提供了契機,也為學生成為知識、技能與思想品質于一體的綜合型人才奠定堅實基礎。對此,本文從多方面分析在英語教學中融合思政教育的策略,望給諸位高職英語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職;英語教學;思政教育;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花月明,南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近年來,隨著經濟水平大幅提升,工業、信息技術、醫療、教育等各個領域均實現蓬勃發展。高職教育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徑,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還要使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品質。英語是高職教育階段的公共基礎課程,而高職學生正處于確立和形成價值觀的關鍵階段,高職英語教學無疑為融合思政教育提供契機。高職英語課程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聚集中外思想與文化,教材涉及職業規劃、環境保護、健康生活等各種話題,融合思政教育能實現全程與全員育人,提高學生文化自信心、英語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在高職英語教學融合思政教育意義
1.滿足人才培養需求。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與普通高等院校相比有著顯著差異,高職院校教育體系在培養人才時需保證其能適應和符合經濟社會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等一系列要求與標準,將培養知識技術應用能力作為整個教學工作的主導,充分了解高職生的基礎知識、能力、素質等并在此基礎上制訂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英語作為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程,在教學中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更要關注思政教育,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蓬勃發展,與世界其他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的交流越來越頻繁,因此對學生提出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和標準。高職院校除了開設英語課程為學生傳授知識與技能,還要在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強化學生的綜合素質與核心競爭力,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2.提升學生道德品質。相關調查研究結果顯示,當前我國很多高職院校在英語學科中并未融入思政教育,以至于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時過于依賴教師。再加上因思政教育缺乏,學生受挫能力普遍較低,無法肩負和承擔應盡的責任與義務。與此同時,當前社會存在各種不良風氣,這些不良風氣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造成沖擊與影響,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引入思政教育能改善傳統教育方式存在的不足。此外,高職英語教材中收錄的知識涵蓋很多國家的優秀思想與文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會接觸外國文化,教師在教學中應將思政教育與英語知識相結合,充分發揮思政教育的優勢作用,使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學習英語需要付出艱辛努力與大量時間,并在逐步積累中形成系統化知識體系。學生對英語學習的合作、信心、興趣等情感態度與學生學習行為和效果有著直接聯系,在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激勵學生敢于挑戰自我、迎難之上的精神,提高學習效果。
二、在高職英語教學融合思政教育的策略
1.挖掘教材思政元素。教材是英語教師融合思政教育不可缺少的素材庫,它承載了大量英語教學內容,關系到育人成果。高職英語教材涵蓋豐富的思政元素與話題,教師需全面透徹理解教材,積極挖掘教材蘊含的思政元素,基于此設計教學方案。高職英語教材蘊含的中國文化元素分布在各個章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適當添加職業素質與中國文化等素材。如適當添加如清明、龍舟、粽子、春卷等文化詞匯,引領學生運用所學英語表達中國文化,改變以往面對熟悉的中國文化元素而不知所措的現象。或適當選編書法繪畫、園林建筑、詩詞文學、飲食文化、名勝古跡、品茶文化等代表性較強的中國文化元素,為學生展示豐富的中華文化內涵,強化學生中國情懷。教師在教學中可設置文化交流與景點介紹等口語活動,指導學生運用英語溝通交流,闡述自身所了解的中國文化。與此同時,高職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體現職業素質,開展信息訪談、匯報展示、活動報告等多元化項目活動,促使學生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強化創新意識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溝通表達與團隊合作等職業素質。英語教材收錄的知識內容涵蓋工作興趣、職場面試、職業規劃、效率效果、團隊合作、時間管理等與職業素質有關的內容,為學生順利步入職場提供了支持與指導。
2.創新課堂教學方式。縱觀高職英語教學現狀,教師采取的方式過于單一枯燥,未注重結合多種教學方式,常見方式為根據教材單元結構講解詞匯、翻譯文本、語法知識等,在教學任務壓力下沒有開展創新型講解,整個教學氛圍極其沉悶,不符合高職英語教學需求。如果想要在高職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需積極改革和創新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在此過程中扮演指導者、組織者角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發揮陶行知先生倡導的真的、活的、用的、動的教學理念,結合英語教材育人功能,積極揭示課文內涵,提升英語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效果,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英語教學中。例如在講解課文時可呈現名人勵志故事與創業歷程等案例,指導學生規劃人生和思考未來。在新課導入時可運用問題討論方式,啟發學生智慧與思維,敢于表達自身觀點和意見。此外,英語教師應將線上線下相結合,例如將文化講解、新聞熱詞、網站信息、擴展閱讀等思政教育素材上傳至校園網,使學生利用課下時間學習英語課程,從多種渠道感染學生心靈,提升教學質量。
3.培養學生文化自信。英語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積極為學生講解英語國家文化背景,促使學生在學習中充分認識和理解本土文化,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識與能力。在文化學習方面指出,教師需指導學生學習風土人情、風俗習慣、文學藝術等精神文化。教材作為傳遞文化知識的基礎載體,涵蓋大量文化意識。相關研究指出,英語教材中涵蓋的精神文化內容包括政治文化、地理文化、歷史文化、音樂文化、文學文化、哲學文化、宗教信仰等,由此可見英語十分重視文化意識滲透。英語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積極挖掘教材中與文化有關的知識內容,尤其在備課階段需充分了解文化內容并適當補充教材之外的文化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學習教材中涵蓋的文化內容,從而更好地為學生講解。此外,英語教師還需認真研讀高職英語課程標準,全面分析課程標準對教材內容提出要求,深入挖掘教材涵蓋的文化信息并基于此加以整合與分析,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識。例如,大部分英語詞匯與中國文化有著不同含義,對此,在英語詞匯教學中需適當為學生輸入文化信息。如peacock(孔雀),中國人認為孔雀象征喜慶,孔雀開屏更是象征大吉大利,而在英語中,peacock表示洋洋得意和炫耀自己的人。“龍”在中國文化中被認為是一種圖騰,象征尊嚴與權利,西方國家則認為龍是一種邪惡的化身,因而在翻譯與龍有關的詞匯時應注重避免引起歧義。基于全新教育背景的高職英語教學,需要教師在教師過程中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促使學生形成鑒別文化能力,并基于此提升文化自信心與交際水平,從而深刻理解英語課文傳遞的不同文化內涵,進一步提高英語教學效率,這對于學生的未來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4.積極打造第二課堂。新時代的高職英語教學體系構建需樹立相關德育標準,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道德標準。中國有著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如果想要緊貼新時代融入思政教育,必須結合新時代特征引入傳統道德規范,為打造多元化思政教育體系作好鋪墊。將思政教育和英語知識涵蓋的文化背景相結合,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與此同時,教師可定期召開主題班會,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正確政治理念,幫助高職生樹立正確政治方向。還可設置單獨的課程開展英語閱讀拓展。英語作為高職教育階段公共基礎學科,學生在日常學習中除了學習英語,還要掌握專業知識,學校可將課程轉為專題會議,例如在特殊節日開展征文活動或主題朗誦,培養高職生的道德文化素養。新時代的教育有了不少變化,傳統道德觀念被新的社會形勢解構,部分傳統道德規范引發爭議,雖然符合傳統道德精神,但受到當下年輕群體抗拒。再加上隨著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西方文化與價值體系逐漸滲透于東方思想道德觀念中,因此高職英語教師有必要在英語教學中引入思政教育來幫助學生重塑人生觀、道德觀與價值觀,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認真思考社會群體與個人利益的關系,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三、結語
總之,高職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發揮著不可小覷作用,為社會輸送大量應用型人才。英語作為高職教育階段的公共基礎課程,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夯實英語基礎知識與技能,還要結合學生學情與英語教學特征融合思政教育,使學生在理解與掌握英語知識的同時形成良好的文化自信,完善自身人格,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學生實現人格與能力的雙重蛻變,這樣才能更好地為祖國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劉潔.基于“網絡+課堂+實踐”三位一體的高職英語課堂思政教學改革新思——以教學單元“Sports”為例[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9):74-76.
[2]周亞婷.高職英語教學中開展思政教育的策略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版),2020(4):53-54.
[3]張楊.簡述高職英語課堂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原則及有效路徑[J].福建茶葉,2020(2):237.
[4]程曉紅.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化的意義及實現途徑探析[J].海峽科學,2019(6):64-67.
[5]馮曉燕.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職院校英語教育教學中的作用分析[J].教學方法創新與實踐,2020(2):117.
[6]董凱娜.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育課堂教學模式探索[J].今日財富(中國知識產權),2019(12):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