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彰純
摘 要:內銷保稅貨物是中國海關稅收的重要來源之一。完善保稅貨物內銷價格審定機制,有利于提高海關審價準確性與合理性,促進貿易便利化。在此方面,美國借助統一化審價基礎、便利化審價管理模式、現代化司法審查制度,已取得大量實踐經驗。然而,當前中國保稅貨物內銷價格審定仍有待完善,在審價基礎、審價管理模式、舉證責任、司法審查制度方面仍與美國存在一定差距。由此,梳理美國相關發展經驗,指出中國存在的差距點,并針對性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保稅貨物;內銷;價格審定;差異對比;創新發展
在國際市場需求疲軟、國內消費市場迅速回暖形勢下,加工貿易內銷貨物迎來持續增長期。在此背景下,中國近年來對內銷保稅貨物實征稅款占全年海關稅收比例已超兩成。如此來看,如何進一步完善內銷保稅貨物價格審定顯得尤為重要。盡管中國關于內銷保稅貨物價格審定已形成獨立法規文件,但相關制度仍存在弊端。相對而言,美國在保稅貨物內銷價格審定方面擁有更多先進發展經驗。借鑒美國經驗并提出針對性優化策略,對提升中國保稅貨物內銷價格審定具有積極現實意義。
一、美國保稅貨物內銷價格審定特點
(一)統一化審價基礎
美國海關在審定進口貨物完稅價格時,明確以海關價值作為審定基礎。在統一化審價基礎下,海關能夠以一致的審價基礎對所有類型加工貿易貨物進行審價,極大簡化了工作流程。大多數情況下,美國海關均以交易價值作為審價基礎。當無法確定交易價值時,海關可采用相同、相似貨物的交易價值作為審價基礎。當上述兩種價值均難以確定時,則依次采取推論價值及推算價值進行審價。通常而言,美國海關沿用“貨物交易價值、相同或相似貨物的交易價值、推論價值、推算價值”的順序使用審價基礎。美國海關以FOB條件(即離岸價格)為基礎審定貨物完稅價格,不包含貨物國際運輸及保險費用。因美國海關審價基礎明確統一,避免了因規定模糊不清而導致的種種潛在沖突。
(二)便利化審價管理模式
在審價過程中,美國采用“事前調研、通關監控、事后稽查”的審價管理模式,增強了內銷保稅貨物審價的靈活性與簡便性。在事前調研階段,美國采用商品預歸類制度及預審價制度。其中,商品預歸類制度能夠匯總處理300個以上口岸的貨物進口事項,極大提升了海關行政效率,一定程度上減少海關及進口商因制度理解偏差而導致的糾紛,顯著提升口岸通關效率。預審價制度則是美國海關向企業提供的一項便利性措施。企業可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向海關提出預審價申請,海關依據企業提供的真實信息做出價格預裁定。預審價制度極大提高了貿易便利性及通關效率。在通關監控階段,美國海關綜合運用現場審價、集中審價、便捷審價等多種估計方法,并對審價過程進行監控,不僅簡化了海關審價程序,還提高了審價過程的可信度。在事后稽查階段,美國海關實施稽查制度,通過大數據對企業的歷史記錄貨物數據進行分析預測,保證了審價準確性,遏制了不法商人虛假申報的情況。
(三)現代化司法審查制度
在現代化司法審查制度下,美國海關及法院能夠針對審價訴訟案件進行合理分工。在雙方協同配合基礎上,提高審價訴訟案件處理效率。在審查海關審價案件時,美國法院會區別對待法律問題與事實問題。對法律問題,美國法院一般會進行全面審查,而對于事實問題只進行有限的司法審查。例如在麥格菲案與日商巖井公司案中,美國海關與負責一審的國際貿易法院均認為應以貨物成交價格確定完稅價格,但在二審中,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院就推翻了美國海關及一審判決,最終以貨物結算價格作為估價基礎。對于海關審價行政主管機關事實認定,美國法院在審查海關事實認定時僅以合理性為標準,只要求海關有合理證據支撐事實認定過程,并不嚴格要求海關對證據判斷的準確性。不論美國海關是否能夠準確認定事實,法院均不能以自己的判斷替代海關判斷。法院和海關之間有著嚴格的行政權與司法權劃分,二者并不相互逾越,而是能夠合理發揮各自權責,充分展現職能優勢。
二、中美保稅貨物內銷價格審定差異比較
(一)審價基礎差異
美國海關在對內銷保稅貨物進行審價時,會明確以成交價格確定完稅價格。相比美國明確統一的審價基礎,中國針對審價辦法設置多種劃分類型。一是按照銷售行為劃分。若審價時間節點不存在銷售行為,海關在確定貨物完稅價格時會直接采用非成交價格審價法,忽視了加工貿易中仍有部分銷售行為符合“成交價格”審價準則。若時間節點存在銷售行為,而海關仍選擇優先使用非成交價格審價方法進行審價。二是按照保稅貨物存放場所劃分。對于特殊監管區及保稅監管場所內的保稅貨物,一般以內銷價格作為審價基礎。對于保稅監管場所外的加工貿易貨物,則按照貨物的成交價格作為審價基礎。表面上看,中國對內銷保稅貨物的審價時間、審價狀態、審價規則均作出了詳盡說明,有利于規范審價行為。但就實際情況而言,由于規則條例數目過多,中國海關難以用統一的審價基礎去審定大量貨物,導致貨物內銷時常出現特殊情況進而導致無法審定的現象產生,嚴重拖延審價效率。還有可能增大海關的執法難度與執法廉政風險,導致企業難以合理預估進口通關成本,加大國際貿易不確定風險。
(二)審價管理模式差異
經過通關一體化、關檢融合等改革措施后,中國目前在通關、事后稽查階段已取得較大進步,與美國的差距仍集中在事前調研階段。美國實行的預審價制度能極大提高貿易便利性及通關效率。更重要的是,美國海關一旦做出海關預審價裁定,就永久有效。與美國相比,中國目前尚未在實際通關監管中完全實施預審價制度,僅在北京、上海等個別地區進行試點。但由于試點效果不盡如人意,中國目前實行的預審價制度面臨“海關不熱心,企業不買賬”的尷尬局面。從企業角度來看,中國海關對預審價設置過多規定,例如企業需每年向海關遞交一次預審價年度申請書及申請材料;允許申請的企業類型與商品類型均有所限制;預審價資格申請書僅具備一次性有效期,申請時限過短。從海關角度來看,由于預審價法律授權級別過低,當發生訴訟時,海關該如何有效應對尚不得而知。此外,若海關在企業通關過程中發現預審價存在疏漏之處,國家尚未明確是否有必要再次進行審價。如此種種問題,導致企業與海關雙方對預審價制度的認同感較低。
(三)舉證責任差異
在內銷保稅貨物審價過程中,美國規定舉證責任在進口商一方。在進口商報關時,美國明確要求進口商需向海關提交證明文件以征收一定關稅。若進口商違反有關估價法規,則會受到相應懲罰。且美國法規規定,若進口商無法承擔舉證責任,則美國海關有權根據收集到的資料,采用合理方式對進口貨物進行估價。這樣一來,美國海關極有可能做出對進口商不利的估價決定。進口商在向海關提供資料時會更加慎重,其違法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與美國相比,中國《關稅條例》存在界定不清問題,對當事人舉證責任存在不合理限制。當訴訟案件在適用《關稅條例》第十八條時,舉證責任主要由海關承擔。但在適用第三十四條時,舉證責任主要在進口商。這一矛盾點可能導致進口商難以引用法規維護自身權益。即便進口商在證明申報價格真實性后,也有可能不被海關承認。
(四)司法審查制度差異
相比中國,美國擁有更為嚴密的司法審查制度。在審查海關估價案件時,美國法院會區別對待法律問題與事實問題。對法律問題,美國法院一般會進行全面審查,而對于事實問題只進行有限的司法審查。中國目前對于法律-事實二分問題的處理有待進一步明晰。現有司法審查下,法院及海關對法律-事實二分問題的審查強度存在不合理之處。即法院對海關估價的法律問題與事實問題進行同等強度的審查,未對二者進行適當區分。法院在進行審查時需基于自己對事實的調查判斷,進而判斷海關調查結果是否準確合理,極大加重了自身負擔。而作為估價主體的海關本應對估價案件擁有更清楚的認知,實際情況卻往往相反。法院與海關職責不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各自優勢發揮。同時可能會削弱海關應訴積極性。在保稅貨物內銷審價工作日益復雜的背景下,中國目前急需建立契合發展需要的司法審查制度。
三、完善中國保稅貨物內銷價格審定的新思路
(一)審價基礎:確立統一審價方式
首先,中國海關應整合各種類型加工貿易方式,統一內銷保稅貨物的審價基礎,減少例外、特殊情況下的審價基礎變動。同時需以公告的形式將具體的審核操作通知給企業,保障法律條文的長期穩定適用。其次,對于來料加工、進料加工、含有進口料件的加工貿易貨物這三類內銷保稅貨物,中國海關應明確貨物的審價時間節點及貨物狀態,規定以入區時間及入區貨物作為海關審價基準,簡化自身與企業審價流程。最后,中國海關應明確以成交價格作為保稅貨物內銷審價依據。《WTO估價協定》明確要求,海關應最大程度依據貨物的成交價格對貨物進行審價。基于此,海關在審定內銷保稅貨物價格時,應充分尊重貨物實際的銷售情況,并根據相應的銷售成交價格開展價格審定,高度響應審價體系中以“成交價格”為審價原則的要求。在貨物征稅環節,若貨物不存在銷售行為,美國海關會以貨物在其他環節的銷售價格作為審價基礎。中國應借鑒美國做法,避免簡單直接使用非成交價格法對貨物進行審價,違反《WTO估價協定》。
(二)審價管理模式:實施行政預裁定、風險分析、企業長效管理
第一,實施行政預裁定制度。鑒于目前預審價制度執行效果欠佳,中國海關正式實施價格預裁定制度,且不再受理預歸類、預審價等申請。相比于預審價,價格預裁定覆蓋面更廣、執法更統一、效力更強。在預裁定制度下,企業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關稅政策及涉稅要素,降低不合理申報風險,簡化通關流程并提高通關效率。第二,通過風險分析加強價格核查。對于加工貿易貨物,海關應進行風險管理,從料件進口環節審核其價格是否合理。在后續管理過程中,海關可通過對比貨物在關區內的價值與全國平均價值,分析加工貿易企業是否存在審價風險。通過風險分析,海關可加強對企業的價格核查,提高通關效率并防范審價風險。第三,加強對企業的長效管理。若海關在審價過程中僅僅關注貨物單元,疏忽了對企業經營及貨物制造銷售的深入認知,有時將難以準確掌握貨物審價信息。因此,海關應加強對企業整體經營狀況的審核,掌握一定時期內貨物的價格波動水平,在審定保稅貨物內銷價格時做到心中有數。綜上,海關應在實施風險分析基礎上,加強對企業的長效管理,完善審價管理模式,在促進內銷便利化的前提下保障海關稅收。
(三)司法審查制度:實現法律—事實問題的區分處理
第一,海關與法院應明確自身行政權與司法權,做到各司其職,充分發揮各自優勢。中國應借鑒美國經驗,在審價訴訟案件中區別對待事實問題及法律問題。關于法律問題,法院可以自身結論代替海關結論。關于事實問題,法院應充分尊重海關的自由裁量權,不以自身司法認定代替海關裁定結果。第二,海關應轉變稽查方式,由“管理貨物”轉為“管理企業”,加大對進口企業的后續稽查力度。在強化后續稽查制度過程中,海關應加強與稅務、外匯、銀行、法院等多個部門的溝通力度,通過多方數據共享互換獲取內銷保稅貨物的相關信息。海關在對比自身獲取信息及企業申報信息后,能夠確認企業申報價格的真實性,改善自身以往對于案件情況認知不明的情況。與此同時,法院應在相關制度中制定處罰條款,加大對違反條款企業的處罰力度,提高違法成本。除追繳相關稅款外,法院還可對其進行行政處罰。▲
參考文獻:
[1]陳毅.中美兩國海關保稅貨物內銷價格審定原則的比較研究[J].海關與經貿研究,2020(3):103-110.
[2]錦天城.海關審價的基本方法和程序是什么?價格核查的重點和手段有哪些?.[EB/OL].https://www.allbrightlaw.com/CN/ 10475/536aced5c9c021bd.aspx[2020-10-11].
[3]澎湃新聞.美國自由貿易區:“圍網的中立地區”.[EB/OL].http://news.sina.com.cn/o/2019-10-07/doc- iicezzrr0644806.shtml[2019-10- 07].
[4]中國法院網.美國司法中的法律——事實二分問題.[EB/OL].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 detail/2020/10/id/5541564.shtml[20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