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毅 劉海燕 尹曉虎

摘 要:
范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元問題,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起著規范框架、指引方向、約束問題、評估標準的作用。針對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有無之爭、多樣之辯與危機之鳴,圍繞范式核心特征,提出了考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兩個判據,即是否形成了規模結構穩定的科學共同體、有無領域共識以及概念術語是否穩定,基于復雜網絡理論和信息論探討了其合理性與測度。思想政治教育文獻大數據實證分析表明,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仍處在前范式階段。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構建,需要學界進一步凝練學科共識,強化問題導向,不斷深化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認識,著力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規律與運作機理。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大數據;實證分析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4.016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9749(2021)04-0079-04
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對建設學術共同體、培養人才、開展元理論研究和增強學科自覺與自信具有重大意義,已成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熱點,關于其內涵和類別的爭論亦不絕于途。[1]綜合來看,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分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有無之爭。前范式說認為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尚未形成范式[2],后范式說認為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已形成范式[3];第二,多樣之辯。既有學校、軍隊、黨政、農村、企業、社區、網絡等按工作領域劃分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和工具型、知識型、灌輸型等按實施方式劃分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4],還有如階級、社會、人學、人本、生活、體驗、治理、管理、文化、教化、滲透、隱性、情境、空間、對話、交往、系統、協同、生態等諸多范式主張[5];第三,危機之鳴。即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正處于一種范式向另一種范式轉換的新范式建構階段,主要是吁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因應黨的創新理論如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和文化自信等而向人學[6]、科學實踐觀[7]和文化學[8]等范式轉換。
范式對領域研究者本應起著廓清概念、驗證方法、固化標準、積累知識的作用,然則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眾說紛紜,反倒讓人不知所措。亟需圍繞范式本質特征與基本前提,將這些主觀的定性言辭轉換成客觀的量化指標,對觀點爭鳴給出可信的證據支撐或可驗證的判斷。
一、觀點與研究思路
范式是指擁有專屬的“共同信念”的“科學共同體”,取得了“公認的科學成就”,從而規定了學科的理論觀點和研究模式,具有“不可通約性”和“可轉換性”。[9]對這些陳述性論斷,思想政治教育學界普遍承認判斷范式的核心要件至少包括概念體系、理論基礎、方法論和科學共同體四個基本要素,其中科學共同體是核心和主導,“共同”是范式研究必須抓住的“牛鼻子”。[10]
考察學科領域是否形成了科學共同體,可從兩方面著手。一是看學科研究者之間是否形成了穩定的分工與合作關系,因為如果形成了某種學科范式,則必然是有一定規模的研究者長期圍繞學科領域中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共同開展研究,這種穩定的學術關系可以從他們的貢獻也即公開發表的學術文獻署名中找到證據。二是看學科研究者使用的話語,因為他們的“共同信念”也即開展研究所基于的理論、概念、方法和所采用的工具、程序、標準,以及“公認的科學成就”,都必須通過一定的話語來表達。這些話語就是學科文獻中的領域概念和術語,它們構成了學科領域的知識體系,也是對應科學共同體所共有的“普通話”。只要學科研究者使用了共同的話語也即擁有專屬的“共同信念”,即便他們并沒有產生直接的分工合作,也可以認為他們形成了科學共同體。這樣一種隱含關系,同樣可以從學術文獻概念表達與術語邏輯的相似性中找到證據。
另外,對學科話語來說,范式轉換是領域術語動力學的成因,領域術語的靜態結構與時序演化為評估學科范式的存在性和轉換性提供了窗口與洞見。這是因為,處于前范式階段的學科,由于缺乏共識,相關主題會被不同研究者反復研究,大量的不同單詞在不同時間段內反復出現,導致領域核心詞匯是變化的。[11]當學科范式形成也即進入“常規科學”階段后,科學共同體可以避免已有觀點的爭論而聚焦于新知識的探究。此時規定范式框架的特定核心術語和詞匯在一段時期內是相對穩定的,否則便不能規訓和指導這一階段的研究。隨著研究深入,新的術語和詞匯會逐漸涌現。那些經過實踐檢驗得到確證的術語和詞匯會固化為新的領域核心術語,而沒有通過檢驗的就會逐漸消亡。
基于上述觀點,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是否形成了科學共同體,可以利用領域核心期刊論文作者署名關系考察該領域合作程度和領域核心專家合作模式來判斷,而這可以通過作者共現網絡模塊系數測度來分析。領域學者合作程度與范式水平正相關。[12]前范式階段,領域學者合作程度低,對應的作者共現網絡整體上呈碎片化結構,作者們分散在若干不相連的模塊中,范式化程度越低,模塊系數越大。
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可用信息論來考察,因為構成話語的術語詞匯,就是一個個的符號和符號序列,信息論是天然的分析工具。把領域術語概念體系看成是一個符號系統,就可以利用熵、散度等信息測度來計算領域共識性、概念穩定度和術語變化率等指標,從而表征范式的存在性與發展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共識性cc=1+(p·logpT)/logV,式中:W是領域語料庫中的詞匯術語列表,p=(p1,…,pw,…),w∈W,pw是術語w的歸一化頻率,V=|W|是領域術語個數,符號“·”表示向量點乘,上標“T”表示向量轉置。由熵-p·logpv=(1-cc)logV可見,隨著學科話語越來越集中于特定核心術語,領域共識性會不斷增大,而熵會減少,這表明此時領域更趨于穩定。
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概念穩定度cs=1-D2(p,q),式中:p、q是相鄰兩個年度領域概念術語的歸一化頻率向量,D2(p,q)=2-2‖p+q‖/(‖p‖+‖q‖)是表示相鄰兩個年度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概念術語差異程度的二階Jensen-Shannon散度,‖p‖=p-pT[13]。
思想政治教育領域術語變化率v=1-fi·fTi+1/‖f‖‖fi+1‖,式中:w表示相鄰兩個年度所出現的思想政治教育術語詞匯,fi={fi(w)},fi(w)表示詞匯w在某一年度的出現情況,如有為1,否則為0。該公式右側第二項計算兩個年度術語列表的余弦相似度,若兩個年度共同詞匯很少,則相似度低,表明新詞匯不斷出現,領域術語變化率就比較快。
二、數據與實證分析
1.數據采集與預處理
范式隱藏在學科“公認的科學成就”中,為此,我們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題詞檢索知網收錄的核心期刊(包括北大核心期刊和CSSCI來源及擴展期刊)論文,時間跨度為1979年1月1日至2019年4月1日,共得到35244條記錄。其中,發表時間最早為1992年,無作者信息的有1403條,無作者單位信息的有2788條,無關鍵詞信息的有10241條。對其中的作者重名、作者單位變更與院校升級更名等現象進行了人工核對,同時還對標題和關鍵詞中表達不規范的術語進行了人工消歧。
2.科學共同體分析
領域合作程度指標C=NM/(NM+NS),NS表示單作者論文數,NM表示多作者論文數。[14]在獲取的思想政治教育文獻大數據中,識別出有效作者論文32116篇,署名作者45978人次,不同作者29623人,平均每篇論文署名1.43人次,單一署名論文20908篇,計算得到領域研究合作程度C≈0.35。構建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作者共現網絡,分析學術共同體結構發現,模塊系數高達0.997,29623個。作者分散在18636個不連通的模塊中,平均每個模塊只包含1.59個作者。
這表明,當前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學術共同體結構整體上呈現出嚴重的碎片化現象,學術合作主要以兩兩為主,合作對象分散且不穩定。進一步計算表征研究者在學科知識體系構建和知識傳播中作用程度的介數測度發現,即便是高產論文作者的介數測度也普遍較低。這反映出領域核心專家之間缺乏直接的學術合作,就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某一重要方面或某個重大基礎理論問題進行集智攻關的情況較為少見。
3.術語動力學分析
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文獻大數據,分析1992年以來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概念術語的動力學,計算其年度領域共識性、概念穩定度和術語變化率指標。
經過計算發現,思想政治教育領域術語的年度共識性普遍保持在0.1左右的極低水平,這反映出整個學科話語表達非常寬泛,各種觀點主張此起彼伏,但卻沒有哪種能占據優勢成為學科的核心概念和關鍵理論支撐,導致研究缺乏規訓框架。而概念術語的穩定性,在經過初期一段波動后,自2000年以來總體上是增長的,現已趨于穩定。從逐年計算的二階信息散度來看,相鄰兩個年度中絕大多數主題被不同研究者反復研究,這是術語穩定度維持在較高水平的重要成因。術語變化率則與概念穩定性相反,其總體上逐年下降,初期變化率波動較大,目前變化幅度也趨于穩定。這一趨勢說明,整個領域研究創新性不夠,研究成果對豐富和完善學科知識的貢獻率不高。
另外,共識性、穩定度和變化率的波動模式具有一定相似性。考察拐點對應年度發現,每一次局部增長變化都與思想政治工作史上的大事有關。比如,1994年黨中央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成立全國思想政治工作科學專業委員會,1995年時領域共識性就大一些,對應術語變化率也就小一些。1999年和2000年黨中央出臺《關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召開思想政治工作會議,2004年和2005年黨中央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召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都產生了類似效果。但2008年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盡管黨中央就思想政治教育和宣傳思想工作、繁榮和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多次召開重要會議,做出重大部署,但對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共識性、概念穩定度和術語變化率的影響均不大。這確實反映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成就是借助國家學科政策形成的發展紅利,是“領導重視”和“政策扶持”催生的結果,現已進入極限,領域知識增長的內生動力嚴重缺乏。[15]
三、結論與對策建議
思想政治教育文獻大數據分析顯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共識性不足,欠缺穩定的核心概念術語,研究者合作程度較低,尚未在專屬“共同信念”指引下形成規模穩定的學術共同體。這表明,當前各種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說并不具備庫恩所言的范式的兩個基本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仍然處在“前范式”階段,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真正形成還需要學界共同努力。
一要認清學科定位,凝練學科共識,夯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論基礎。雖然2005年教育部64號文件規定,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方法,專門研究人們思想品德形成、發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培養人們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學科。但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的學說,關注的是宏大的社會形態和社會運動現象,提供的更多是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堅持的方向原則、立場觀點和基本原理,不可能作為直接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具體實踐的工作方法。正如應當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應當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指導與具體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問題的結合,探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一般方法論。人的思想觀念是如何產生、發展和變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影響和改變人的思想觀念的作用機理是什么,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運作機制到底是什么,這些具體規律都是繞不開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也是最缺乏和最需要凝練的學科共識,必須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構建中的首要問題加以解決。
二要強化問題導向,增進學術自律,立起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實踐標準。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黨的工作的重要方面和基本方法,進行學理論證、意義闡釋、內容具化與經驗總結,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題中之意。但這只是上篇文章,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完成黨要求的任務目標這個下篇文章。所以,訓詁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更不應該成為主流,因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公認的科學成就”,不在于言辭華美、邏輯宏大,而在于經得起實踐檢驗。得到的規律性認識必須可驗證,形成的經驗性做法必須可復制,這樣的成功范例才能成為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在未解決習總書記“時代性、感召力、針對性、實效性”之問的前提下,學界應當慎言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或吁請范式轉換,更不能按照理論與實踐工作之別簡單界定為哲學范式和工作范式。研究者應走出“哲學家的書齋”,投身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既要立足于解決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矛盾,又要跳出一時一地、千人千面的局限,努力從復雜表象中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機理與影響機制、組織計劃與資源配置、反饋控制與過程優化。
參考文獻
[1] 石海兵,王苗.近十年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述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2):44-48.
[2] 蔡如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范式的反思與建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4):52-55.
[3] 何秀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范式研究現狀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4):8-11.
[4] 秦桂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存范式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3):63-65.
[5] 郭紹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內涵、功能及其優化[J].思想理論教育,2018(9):56-60.
[6] 陳永志,高楊帆,錢作勤.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比較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643-647.
[7] 李坤,王秀閣.科學實踐觀: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的新取向[J].思想教育研究,2015(5):12-16.
[8] 鄭忠梅,秦在東.文化視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范式[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6(5):16-17.
[9] 吳廣慶.范式轉換與思想政治教育新發展[J].求實,2013(3):81-85.
[10]張耀燦,錢廣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論綱[J].思想教育研究,2014(7):3-9.
[11] Eliza D.Evans,Charles J.Gomez and Daniel A.McFarland.Measuring Paradigmaticness of Disciplines Using Text[J].Sociological Science,2016(3):757-778.
[12] Mina Gerges.Paradigms in Social Media Studies[D].Uppsala:Uppsala University,2015:13-19.
[13] Eduardo G.Altmann,Laércio Dias and Martin Gerlach.Generalized Entropies and the Similarity of Texts[J].Journal of Statistical Mechanics:Theory and Experiment,2017(1):014002.
[14] N.Sivakami and C.Baskaran.A Scientometric Analysis of Research Productivity in Wine Flu Diseas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2014(4):116-126.
[15] 金林南.經驗科學、意義理解與實踐批判[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29-37.
[責任編輯:楊小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