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少數民族農村教育一直是我國教育事業中的短板。當前,國家實施的一系列精準扶貧政策中,扶貧教育使很多少數民族的農村女童都受到了教育福利的關懷。但是在局部農村少數民族地區的還存在著較為突出的農村女童輟學現象。本文主要以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山區回族女童為主要研究對象來了解該地區女童輟學的原因所在以及提出相關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少數民族; 農村女童; 輟學原因; 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C913.5?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11-027-002
寧夏南部山區位于六盤山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資源較為貧乏,經濟社會發展較為滯后。了解該民族地區的教育現狀并分析原因、提出對策建議,可以減少女童輟學現象,提高民族地區教育質量,改善社會風尚,對打贏脫貧攻堅戰有更深遠的意義,更有利于鞏固中國精準扶貧政策與新時代現代化建設的成果。
1.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女童輟學現狀
1.1農村女童入學鞏固率偏低
在近些年的少數民族教育中,其中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女童入學后流失率較高,其鞏固率偏低。自《義務教育法》頒布以來,這一法律防止了我國輟學現象的頻發,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由于地區發展的不均衡,其輟學現象帶有明顯的地區差異[1]。農村女童在學鞏固率偏低成為了女童輟學現象中最主要的問題。在寧夏南部山區的部分中小學中,學生開學報到之時常常存在應報到人數與實際報到人數不相符合的大比例差距,這其中有部分女童在未向學校說明原因和辦理退學手續的情況下中途輟學。當學校聯系學生家長詢問情況時,該些家長大多會以女童主動放棄讀書機會的理由搪塞敷衍,對于這些輟學女童之后的發展和行蹤學校也不得而知。這其中也存在著一部分被迫輟學的例子[2],這些女童在父母的要求下放棄學業在家等待命運的安排。入學后流失的女童會因為周圍社會環境的影響喪失寶貴的接受教育的機會。這與農村女童的思想和背后家庭的愿望有關。即使女童入學,也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借口再次輟學。
1.2農村女童輟學率隨年級升高逐漸增高
在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女童教育的調查中,其女童輟學程度隨年級的升高呈遞增趨勢。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口調查顯示,全區的常住人口中回族占34.77%,其中回族女生中具有大學學歷的人數少于具有高中(含中專)學歷的人數,具有初中學歷的人數以及具有小學程度的人數卻有很多,這說明少數民族地區的女童教育水平還是較為落后,其地區許多的女性還停留在一個低水平接受教育的階段[3]。而近年來國家對寧夏回族自治區等些少數民族的教育大力扶持與關懷之下,寧夏回族女童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自治區為寧南山區教育脫貧建設建成六盤山高級中學、寧夏育才中學等重大教育扶貧項目,農村兒童進城上學享受教育資源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有許多在鄉下上小學的女童在小學畢業后進城上初中高中,但在畢業之際卻存在著有許多女童返鄉返村,或是中途輟學的現象,而這種輟學的現象在高年級中數量增加,于是便出現了在中高考備戰之際少部分的女童逃避升學和考試主動輟學的現象[4],即使大部分的農村出身的少數民族女童在完成一階段的學習后也會早早放棄上學的機會,形成了一種“有學就上,適齡返鄉”的普遍現象。
1.3農村女童升學率偏低
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女童往往升學率不高。一個學校的升學率不僅與該地的生源質量有很大的關系,還和該地的教學質量和水平有密切的關系[5]。寧夏南部山區某中學年級農村女童數理化考試成績往往偏低于年級平均成績,但在該些女童中這些對于記憶和背誦要求比較高的文史類科目成績卻高于年級平均成績,且有所增長。這說明在農村女童刻苦努力學習之際仍然擺脫不了基礎薄弱、思維狹窄、學習能力不強的困境所帶來偏科嚴重的現象。偏科嚴重的結果會影響最后綜合考試的成績,從而也會影響整體的農村女童升學率。寧夏南部山區教育水平較為落后,由于農村女童從小缺乏良好的教育資源,其學習能力較差,學習基礎薄弱,便容易產生自卑心理[6],這樣消極的心理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他們對學習的挫敗感這種不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心理狀態。這使有意愿堅持完成學業的農村女童也常常因為成績不理想而產生輟學返鄉的想法,進而造成主動輟學的結果[7]。
2.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女童輟學的原因分析
2.1家庭經濟負擔重,女子需承擔養家
一個家庭的經濟基礎決定著家庭可以供養多少孩子去上學,農村家庭多出現養育多子女的現象,在這種農村家庭經濟收入來源單一的情況下,大多數農村女童便會失去接受更長時間教育的權利,在孩子群體中這些年齡較大的女童,會早早擔負起養家糊口的責任,早早步入社會背井離鄉去外地打工賺錢。有一些家庭會因為家中病人就醫需要或是對老人盡贍養義務,而造成家中費用不足以來支撐孩子上學的局面[8]。而在中國自古以來的封建傳統觀念的影響下,許多的農村家庭都有著極端的“重男輕女”思想,還產生了所謂的“讀書無用論”,人們認為供養女孩上學無非是加重家里的經濟負擔,在他們看來女童接受更多的教育無疑是一筆不合理的投資和對家庭財產資源的破費與占用。鄉土社會觀念下“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無法消除,女童輟學的現象便成為理所當然。
2.2父母文化水平低,教育重視程度低
許多農村家長文化教育程度低,有一些農民一輩子都沒有接受過文化教育,且有八成的農民只接受過小學或初中水平的教育,這表明了農民家長對孩子的文化教育十分的缺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眼中的教育觀念往往影響著孩子們未來的發展情況。在一個家庭的代際之間,女性教育的缺失取締了子孫后代靠讀書上學改變命運這一想法[9]。由于母親從小缺失教育機會,自然意識不到教育的作用。在對自己女兒的日常要求中也潛移默化的帶入了傳統女性的社會角色扮演。或者有農村父母有意愿讓女童完成一定的學業,奈何其有心無力由于對知識的掌握能力有限無法傳授知識和提供幫助。這使女童從小教育質量低,基礎薄弱。且因為沒有認識到女童讀書接受教育的重要性,盡管有女童進入學校讀書,從小基礎薄弱,學習跟不上教學進度從而產生厭學棄學的態度、產生自卑心理而提出主動輟學[10]。
2.3存在早婚習俗,女子結婚偏早
寧夏南部山區回族聚居地區存在著女孩早婚嫁人的習俗,在這一民族習俗里特別強調女性生兒育女的責任[11],回族男女“出幼”(男為12歲,女為9歲)的年齡到來之時便承擔了部分的責任,有一些偏僻地方的回族女子未到法定結婚年齡,只是遵從民族習俗的流程完成結婚儀式,到法定年齡補辦結婚證[12]。輟學在家的女童等到18歲、19歲的年紀便會結婚,為丈夫生育子女。這樣的習俗也使女童早期便放棄了學業,脫離社會投入家庭,由于其心智還不夠成熟、人格尚未獨立,對早婚帶來的角色轉變也不能夠完全適應。中斷學業后,女童喪失了接受教育、提升自我的機會。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對女性人性的不尊重,對女性受教育權利的侵犯,女童輟學與早婚習俗也有很大的關聯。
3.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女童輟學的應對策略
3.1加大女童扶貧資金傾斜力度,改善女童家庭經濟條件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脫貧攻堅戰最顯著的成就是貧困家庭學生輟學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貧困學生得到應助盡助,貧困地區各級各類學校發生了格局性變化,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奠定了堅實基礎。2015年11月下旬,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特別強調指出:“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13]”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女童的教育問題得到改善也會為當地謀取一定的福祉。對于家庭貧困所致無法完成學業的問題,要對輟學女童給予特殊的資金補助與關照。自治區政府鼓勵民間慈善機構與營利組織多關注本地區的教育貧困問題,在對應的貧困地區了解女童輟學情況并給予個別的幫扶,為本地區的教育發展做出貢獻。并支持該些團體組織長期關注農村女童教育相關項目與完善幫扶機制,[14]這樣可以使農村女童上學得到長期的保障從而順利完成學業,當地政府響應國家政策投入國家扶貧資金,針對性地幫扶農村女童因家庭貧困而輟學的窘迫困境。
3.2組織女童受教育下鄉文化宣傳,提高女童父母教育認知水平
政府等單位整理輟學女童個人資料后,組織“親民進萬家”活動,并向教育部門分發任務,各個老師分到不同的區域下鄉勸說該些輟學女童返回學校完成義務教育并鼓勵女童深入學習。讓教育部門的專業教育者對輟學兒童進行心理輔導與思想教育,運用這種對策可以有效地緩解女童輟學的現狀。提高少數民族女童父母文化水平與文化素質要組織“掃盲班”,傳授文化知識改變女童父母陳舊觀念[15],使農村傳統觀念與新時代觀念產生碰撞摩擦,并使該些家長增加對女童的關注。不僅能改變女童父母對于女童受教育的看法,還有利于提高農村整體的文化素質,拓寬地方文化經濟收入來源渠道,促進新農村建設的迅速發展。其父母文化素質水平的提高無疑是對女童堅持學業的幫助。
3.3完善女童受教育法律法規,保障女童平等受教育權利
我國法律關于未成年受教育權利做出了明確的規定,立法部門要制定更為詳細的關于少數民族女童受教育權利的條例[16]。打破民族習俗的約束,禁止未成年女童早婚,并追究少數民族女童監護人的責任,加大觸犯女童受教育權利的懲罰力度。除此以外還要加強當地少數民族婚姻監管,健全婚姻管理機制,加強現行法律對少數民族婚姻年齡標準約束與規范。維護少數民族女童受教育的權利,有效地減少女童早婚現象,降低女童輟學率,捍衛每個個體受教育權利更有利于完善我國的法律體系[17]。國家在對少數民族的政策與法律照顧上使少數民族地區可以更好地施行自治,自我管理本民族事務,提高自治政府的管理能力與治理水平,減少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女童輟學現象。
*本文在寫作過程中承蒙王泗通老師指導,特表謝忱。
參考文獻:
[1]朱文華.義務教育階段彝族女童輟學問題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20
[2]畢家豐,周紅瑩,楊丹堯.從女童教育問題到社會治貧邏輯——元江哈尼族聚居區那諾鄉少數民族女童輟學問題調查研究[J]創造,2019(10):53-58.
[3]韓鵬云.鄉村文化的歷史轉型與振興路徑,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第4期
[4]陳宇蝶.農村留守兒童學業成就動機的影響因素及提高對策[J]大眾文藝,2019(10):215-216
[5]馬瑞祥.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小學生輟學成因及對策研究[A]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20年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新學術論壇(重慶會場)論文集[C]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20:2
[6]王志才.云南民族地區初中生厭學成因及對策研究[D]江南大學,2020
[7]成昊功.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義務制教育問題探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21(5):7-8
[8]鮑樂.困境家庭兒童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戲劇之家,2019(18):201-202
[9]陳晶晶.父母教養方式對留守兒童未來取向的影響:心理控制源的中介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0,28(09):1378-1382
[10]陳晶晶.低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的初中生為何更難獲得學業成功?——教育價值觀與未來取向的多重中介作用[J]教育科學研究,2020(12):33-38
[11]劉永紅.儀式與鄉村民俗文化傳承的相關研究——以譚邦古城文化為例[J]漢字文化,2019(11):191-193
[12]劉宏宇,馬晴.農村經濟發展與回族女性早婚現象悖論分析——基于X村回族女性的調查研究[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9,39(06):133-138
[13]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施意見[N]湖南日報,2021-06-03(001)
[14]柴云龍.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的碰撞及融合發展——從電影《銀河補習班》出發[J]漢字文化,2020(10):163-164
[15]李百平.教育精準扶貧的實踐困境與突破[D]東北師范大學,2020
[16]蘇鎏一.教育振興背景下鄉村中小學藝術教育路徑優化研究[J]漢字文化,2020(08):185-186
[17]莊眾顯.我國教育公平的當代追求和突出問題[J]戲劇之家,2018(22),171-173
作者簡介:楊丁索菲,2002年8月生,女,回族,寧夏固原市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農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