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良肢位擺放在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接受診治的100例患者進行研究觀察,平均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研究組進行早期康復良肢位擺放護理,對兩組的康復效果以及護理滿意度等方面進行觀察研究。結果: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患者的肌肉恢復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患者的護理后康復效果評分比對照組高(P<0.05);且研究組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中進行良肢位擺放,有助于提升患者的肌肉恢復狀況和肢體功能,促進患者的康復,值得推廣運用。
【關鍵詞】良肢位擺放;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護理;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1)05-0101-02
腦卒中是一種常見的臨床腦科疾病,多發于老年人群,并且因為發病部位在腦部,會對神經功能造成嚴重的損害,許多患者在經過搶救以后軀體功能會嚴重的受到損害,發生偏癱癥狀,影響到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能力[1]。因此對于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康復護理非常重要,本次研究選取了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接受診治的100例患者進行研究觀察,研究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了我院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接受診治的10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100例患者隨機平均分配為兩組,對照組與研究組。對照組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40~84歲,平均年齡(64.36±4.57)歲,研究組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齡42~85歲,平均年齡(63.58±5.3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較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患者其他臟器無嚴重疾病或障礙;②患者無精神疾病,交流溝通無障礙;③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進行;④研究已告知患者及家屬,并簽訂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式,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以及病情,評估患者的肢體功能以及神經功能,結合患者的病情進行一定的康復訓練,改善患者的腦循環并進行患者的血壓控制。
研究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早期康復良肢位擺放護理,具體方法如下:①讓患者保持側臥位,患處在下,健側在上,將患者的肩部前伸45°,防止因為慣性壓迫患側的肢體導致肢體的血液流動不通暢,讓患者的髖部與膝蓋委屈,然后讓患者進行手臂的上下擺動訓練,并活動腕關節,進行腕關節旋轉訓練,然后進行患者的手指緊握再松開的訓練。手臂、手腕和手指的訓練聯合為一組訓練,各五次,一天保持十組練習[2]。②健側訓練結束之后讓患者健側在下患側在上,并且在患者的腰部放置枕頭作為支撐點,并讓下肢向前微曲15°左右,在患者的兩腿之間放置枕頭進行隔離,盡量讓患者保持舒適,進行同樣的訓練,手臂、手腕和手指的訓練聯合為一組訓練,各五次,一天保持十組練習[3]。③平臥位擺放時,讓患者保持仰臥位,頭下墊放枕頭,保持患者的胸椎中立,在患者的患側肢體下墊放軟枕,前伸患者的肩胛骨,讓患者的手肘保持伸直的狀態,在手肘部下面也墊上軟枕,在患者的臀部下墊上軟枕,使患者的骨盆凸出,防止髖關節位移,在患者的腘窩下也放置墊枕,保持患者的足部中立,并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讓患者的健側保持舒適,并且要預防外翻[4]。在患者的肩頸部位放置枕頭,指導患者進行肩頸的聳肩和舒展活動,并協助患者進行患側的小腿運動以及腳踝的旋轉運動。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調整每種臥位的時間,防止壓瘡以及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的發生[5]。
1.3評價指標 ①對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進行對比,<60分為不滿意,60~75分為一般滿意,76~89分為滿意,90~100分為非常滿意;②對兩組患者的護理后的肌肉恢復有效率進行比較,顯效指患者的肌肉張力得到顯著的恢復,有效指患者肌肉張力有所好轉,無效指患者肌肉恢復狀況沒有得到恢復甚至有所衰退;③對兩組患者的護理前后康復效果評分進行比較,主要對比患者護理前后的Fugl-Meyer評分以及Barthel評分;④對患者的自理能力進行評分比較,主要對比患者的自行走路、穿衣、飲食以及上下樓等方面的能力評分;⑤對比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
1.4結果統計 我們采用SPSS23.0分析,計量資料用t、c2檢驗表示;計數資料用c2、%檢驗表示,兩組數據比較,當(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有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后的滿意度對比 經過對兩組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調查,研究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兩組患者護理后肌肉恢復有效率對比 對兩組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護理后的肌肉恢復有效率進行對比,研究組患者肌肉恢復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詳見表2。

2.3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康復效果評分對比 對兩組腦卒中偏癱患者護理后的康復效果評分進行比較,對比患者護理前后的Fugl-Meyer評分以及Barthel評分,研究組康復效果評分高于對照組,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2.4兩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對比 對兩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進行對比,對比患者自行進行吃飯、穿衣、走路、上下樓的綜合能力評分,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2.5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5。

3 討論
腦卒中是一種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血液循環障礙疾病,它具有一定的突發性,主要是因為各種誘因導致腦部動脈出現阻塞、狹窄、破裂的癥狀,導致腦部血液循環受到阻礙,腦部動脈硬化,血液粘稠,影響到大腦神經細胞,致使大腦神經細胞出現嚴重的缺氧缺血現象,腦神經細胞死亡,從而出現語言功能喪失、記憶力衰退、身體去干功能受到影響出現偏癱等現象[6]。如果搶救不及時對于患者的生命安全會極大威脅,但是搶救之后也會出現許多并發癥。腦卒中的致殘率致死率都非常高,給家屬以及社會都造成了較為沉重的負擔[7]。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肌肉長時間處于收縮狀態,肌肉的恢復速度較慢,肌肉在長時間的收縮狀態下,會對肌肉造成一定的生理、生化方面的變化,影響肢體的活動能力與肌肉的恢復狀態。早期康復護理是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治療過程中較為常見的一種護理干預方式,可以根據患者的病情早期實際情況進行康復護理康復訓練,從而提升患者的康復效果。而對于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來說,體位管理對于患者的康復效果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8]。
經研究表明;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患者的肌肉恢復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患者的護理后康復效果評分比對照組高(P<0.05);且研究組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因此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采用良肢位擺放的早期康復護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肌肉情況以及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對腦卒中騙他患者進行良肢位擺放的早期康復護理主要是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對患者實行患側臥位、健側臥位以及平臥位,根據不同的臥位對患者的肢體進行調整,并輔助指導患者進行肢體活動,通過多種不同體位的變換,緩解患者的肌肉痙攣、肌肉緊張地問題,牽拉整個肢體,促進身體血液循環,增強患者的患側感覺,從而促進患者肌肉張力以及肢體能力的恢復,并降低患者由于長時間臥床而產生壓瘡、深靜脈血栓、髖關節外旋、足下垂等并發癥的發生率[9]。通過良肢位擺放可以使肌肉被動的處于拉伸狀態,并有較低作用力的伸展,有助于防止患者的患側肌肉功能障礙進一步發展,對患者的肌肉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與改善作用。
綜上所述,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中進行良肢位擺放,有助于提升患者的肌肉恢復狀況和肢體功能,促進患者的康復,值得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 馬明專. 良肢位擺放在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中的應用價值體會[J]. 心理月刊, 2019, 14(12): 107.
[2] 夏蘭蘭. 良肢位擺放在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 心理醫生, 2018, 24(31): 287-288.
[3] 紀二麗, 孫俊芳, 劉佳. 良肢位擺放早期康復護理腦卒中偏癱的應用[J].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9, 11(6): 167-169.
[4] 錢婷. 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實施良肢位擺放的康復護理觀察[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 2020, 5(21): 71.
[5] 張偉, 任曉露. 早期良肢位擺放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 2019, 19(35): 294, 297.
[6] 李爽, 王鶴. 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中良肢位擺放的應用研究[J]. 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20, 8(1): 152, 161.
[7] 余艷. 早期良肢位擺放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康復影響的Meta分析[J]. 沈陽醫學院學報, 2020, 22(2): 123-127, 131.
[8] 劉穎. 腦卒中偏癱患者良肢位擺放不正確的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 全科口腔醫學雜志(電子版), 2019, 6(36): 4, 15.
[9] 孟凡梅. 患側良肢位擺放健康教育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的影響[J]. 臨床研究, 2020, 28(4): 184-185.
作者簡介:孫云煥(1979.09-),女,漢族,山東省東平縣人,畢業于濟寧醫學院,大學本科,主管護師,護士長,研究方向:康復護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