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憶霞
中圖分類號:G807.4 ? 文獻標識:A ?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06-039-01
摘 ?要 ?體育作為普通高校中重要的教學內容,在培養學生體育素養和體育精神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素質教育理念下,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思想被提出,助推了普通高校體育教學的革新。而如何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就成為普通高校教育革新較為關注的話題。為此,分析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意義,并提出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路徑就顯得很有意義。
關鍵詞 ?普通高校 ?培養 ?體育教學 ?創新能力
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創新人才成為社會發展所需的主流人才,這為普通高校體育教學的實踐及革新指明了方向。在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中,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導向,可優化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體系,發揮體育育人性,使學生從中既獲取體育知識及技能信息,也獲得體育能力、體育素養等信息,助力學生的全面發展,彰顯普通高校體育教學實踐的意義。
一、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意義
在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可優化普通高校體育教學體系,使體育教學踐行素質教育理念,促進體育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的變革,從而提升普通高校體育教學的質量。同時,以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為導向,開展普通高校體育教學,可踐行“雙創”思想,促進體育教學與創新創業教學的融合。以體育平臺傳遞創新創業信息,既提升學生創新能力,也達到體育教學實施的有效性模式。總之,在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普通高校體育教學革新指明方向,助推普通高校體育教學向素質化、現代化方向進程。
二、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路徑
(一)革新體育教學觀念
在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中要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革新體育教學觀念為首位。通過體育教學觀念的革新,促進新的體育教學思維及觀念的融入,從而增強普通高校體育教學實踐的質量。例如,體育教學踐行素質教育理念,明確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必要性,致力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調整體育教學模式是促進體育理念與素質教育理念融合,發揮體育育人性,以此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還要樹立體育“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以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為目標來設計、開展體育教學活動。
(二)豐富體育教學內容
在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中,應豐富體育教學內容,增強體育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凸顯體育教學的包容性,使學生從中獲取較多的知識信息。事實上,體育教學與其他學科存在密切關聯,通過多信息內容的滲透,不僅可豐富體育內容,也拓寬學生體育思維。首先,重視思政內容的融入。體育與思政教育關聯密切,都主張育人,而區別于思政思想育人模式。體育較為重視身心健康的育人模式。基于此,將思政內容融入體育教學中,開展體育課程思政教育活動,使學生從中獲取較多的體育思想內容。其次,重視文化內容融入。體育教學不只是單純的技能訓練,更要重視對學生文化的教育與引領。因此,在體育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以及體育文化內容,可讓學生知曉體育的發展史。最后,生活信息融入。依據學生發展需要,挖掘生活素材,豐富體育內容,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及思維。
(三)創新體育教學方法
在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中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可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體育教學的實施不僅是學生身體素質鍛煉與提升的過程,更是學生針對體育信息內容的思辨能力提升的過程。學生只有掌握體育理論及技能知識,才能夠更好地進行體育訓練,以及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為此,可針對體育理論知識,可重視體育文化、體育生活信息的融入,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為學生打造思辨、實踐的體育活動,促進學生對體育知識的深入理解。例如,在體育理論教學中運用翻轉課堂、情境創設、探究性等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較多思維活動的機會,達到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目的。再如,在體育訓練活動中運用游戲教學方法,以此緩解體育技能效率的枯燥,提升學生體育運動積極性。
(四)延伸體育教學載體
在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中延伸體育教學載體,使體育教學既可在校園內開展,又可在校園外開展。例如,實現體育館開放制,讓學生在課余時間走進體育館參加鍛煉,從而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
三、結語
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以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為目標,調整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模式,重構普通高校體育教學體系,發揮體育育人功效,以此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成為創新人才。因此,在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中,要既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又關注體育教學的創新,從而提升普通高校體育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胡新將,李科林.一流專業建設背景下“青年博士教師本科生導師制”對環境類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實踐[J].冶金管理,2021(13):181-182.
[2]李新華.基于后現代教育理念的高校體育教師知識能力結構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1,11(12):98-100.
[3]桑軍林.職業高中體育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措施[J].冰雪體育創新研究,2021(07):81-82.